作者簡介:孟勤(1982~),男,漢族,貴州畢節人,畢節市七星關區生機鎮中心校,研究方向:小學語文。
摘 要: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材中,包含很多國學經典文本,基于新課標課程理念,結合文化自信等核心素養的內涵,教師要做好國學經典誦讀課程設計,引領學生誦讀國學經典,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發展學生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意識。以往國學經典誦讀課程設計中存在著諸多問題,主要是流程設計缺乏體系、閱讀指導相對不佳、滲透文化要素不足。新時期需要建構科學的策略:研讀單元要素,布置預習任務;明確教學目標,規劃教學策略;引入名言故事,導入新課內容;優化教學流程,引領學生學習;組織閱讀活動,提高閱讀能力;總結課程內容,設計科學作業。
關鍵詞:小學語文;國學經典;課程設計;自主合作;閱讀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3)08-0028-05
在2022年版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課程理念提出要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突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文化自信是核心素養的表現之一,是讓學生認同和熱愛中華文化,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學經典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承載了我國古代的思想文化,蘊含豐富的育人資源,具有獨特的育人價值。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選取了諸多國學經典文本,教師要注重做好相關課文的教學。在小學高年級國學經典誦讀中,以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古人談讀書》為例,教師要基于課程主題內容與教學目標,做好課程設計,引領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注重進行育人教育。
一、 國學經典誦讀課程設計的意義
(一)優化課程教學設計
在人教版小學語文高年級教材中,包含很多選自國學經典的課文,如五年級上冊的《古人談讀書》選自《論語》等,五年級下冊的《自相矛盾》選自《韓非子》,六年級上冊的《文言文二則》選自《呂氏春秋》等。這些課文屬于文言文,小學高年級學生在閱讀時存在著一定的困難,因此教師需要根據國學經典的特點優化課程設計。在授課之前,教師基于課程主題與教學目標,引入豐富多樣的教學資源,做好課程設計,能夠為課堂教學打好基礎,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二)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教師通過做好國學經典誦讀課程設計,要求學生參與課前自主學習,在課堂上創設與之相關的生動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積極思考,初步熟悉國學經典文本的內容。在課堂閱讀教學中,教師基于主題內容提出問題,布置小組探究任務,為國學經典文本斷句,要求學生翻譯句子,總結語意內涵,逐步掌握課文內容。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主要是組織者、引導者、點撥者,學生參與獨立思考、猜想推測、合作探討等過程,以此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三)培養文化自信素養
基于新課標中的核心素養,文化自信是指學生認同中華文化,堅定對中華文化生命力的信心。國學經典是中華文化的代表之一,教師通過指導學生誦讀國學經典,能夠讓學生掌握文言文的閱讀方法,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主動繼承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開闊文化視野,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素養。
二、 國學經典誦讀課程設計的問題
(一)流程設計缺乏體系
基于小學高年級的相關課程,教師在實施國學經典誦讀課程設計時存在問題首先是流程設計缺乏體系。國學經典相關的課文都是文言文形式,包含很多不易理解的字詞語句,需要探究其中的哲理內涵。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相關課文,教師需要進行流程設計,但是在流程設計中沒有遵循一定的邏輯,或者出現邏輯混亂的情況,無法構建科學完善的課程教學體系。在新時期的國學經典誦讀課程設計中,教師應當積極探究科學的流程設計方式,完善課程教學體系。
(二)閱讀指導相對不佳
國學經典相關課文不同于一般現代文,其中包含大量的難懂字詞語句,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做好閱讀指導,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相關知識。在閱讀指導過程中,教師運用的閱讀指導相對不佳,指導的內容不易理解,指導的時間不夠準確,指導的形式不夠多樣。比如,在《古人談讀書》的教學中,當教師在指導學生初讀課文時,先范讀,再讓學生跟讀,要求進行斷句,有的學生在閱讀“默而識之”中的“識”時出現錯誤,部分教師沒有注意到或者不能及時指導學生糾正。
(三)滲透文化要素不足
基于新課標的課程理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重視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熱愛中國文化的情感,引導學生傳承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但在國學經典誦讀課程設計中,受到教育理念等因素的影響,教師尚未認識到用語文進行育人的重要價值,存在著滲透文化要素不足的問題。比如,教師設計《古人談讀書》的教案時,融入的文化要素非常有限,對《論語》、孔子、諸子百家、春秋戰國等內容的拓展不足,導致學生無法更好地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三、 國學經典誦讀課程設計的策略
(一)研讀單元主題要素,布置課前預習任務
通過研讀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的編排結構,可以明確在中高年級的教材中,每個單元前面都有導語部分,其中包括單元的人文主題、閱讀要素、寫作要素。在國學經典誦讀課程設計時,教師需要深入研讀國學經典相關課文的單元,研讀單元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明確具體課文主題與內容,確定教學要點,并準備相應的圖文教學資源,設計與制作教案、教學課件、預習學案等。教師可以布置課前預習任務,分發預習學案,要求學生借助學案預習新課,熟悉課文主要內容,解決簡單的問題,這樣可以為更好閱讀相應課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例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古人談讀書》,這篇文章是第八單元首篇課文。第八單元之導語,運用蘇軾所作詩歌導入: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從中可以看出,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我會閱讀”。再看語文要素部分:基于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內容要點;基于表達需求,進行分段表述,凸顯重點。從這個部分中,可以明確教學重點是教授和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培養學生辨析、提取和歸納重點信息的能力;注重提高學生分段表述的能力,把握敘述的側重點;能夠結合學習情況與現實狀況,掌握閱讀與習作的方法,認識閱讀的意義,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培養學生良好閱讀習慣。具體到《古人談讀書》這篇課文,分別選自孔子及其弟子的《論語》和朱熹的《讀書要三到》,其中摘錄古人談讀書的經典名句,指導學生常用讀書方法,教育學生培養正確的讀書態度。教師要基于文章主題內容與教學目標,做好課前備課工作,為學生提供學案,布置課前預習任務:主要是讓學生熟讀文章,認識其中的生字,正確讀出多音字,能夠做到流暢閱讀,閱讀時注意梳理主要信息,把握其中的要點。
(二)明確課程教學目標,規劃系統教學策略
教師在設計國學經典誦讀的教學時,需要先明確課程教學目標,確定教學的重點與難點;還要根據小學高年級學生的文言文學習基礎,結合當前階段的教材內容,規劃系統的教學策略。關于教學策略,總體分為五大步驟:一是通讀課文,實現讀中自悟;二是劃分節奏,實現初步理解;三是對照注釋,實現解釋語句;四是相互交流,推動深化主題;五是熟讀背誦,更好積累語言。
例如,基于《古人談讀書》這篇文章,其目標可分為:一是認識、正確讀出“恥、識、寢、矣、豈”這五個生字,會寫、會用“恥、誨、謂、誦、豈”這五個生字,掌握文中的注釋字詞;二是正確和流利地誦讀課文;三是基于注釋說出課文大意,能夠區分古今異義;四是聯系現實生活,掌握讀書與習作的方法。基于教學目標與基本學情,可以確定本課教學重點:正確和流利地誦讀全文,借助注釋翻譯全文;難點是辨析古今異義,結合自身經歷感悟讀書方法。在教學策略中,第一步是通讀全文,教師要做好范讀與領讀,指導學生讀準“恥、識”等字音,明確“我非生而知之者”的斷句,讀出不同的語氣,通過反復誦讀,逐步閱讀順暢,培養學生朗讀能力,感性認識文章,實現讀中自悟。第二步是劃分節奏,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嘗試斷句與劃分節奏,之后指導學生正確地斷句劃分節奏的方法,更為準確理解文本含義,如“記/亦不能久也”。第三步是對照注釋解釋語句,學生通過誦讀初步感知文言文,教師再讓學生對照教材的注釋,嘗試解釋語句,適當進行點撥,指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解決問題。第四步是相互交流,教師根據主題內容提出若干問題、布置探究任務,要求學生分組探究,對難懂之處和重點語句進行講解,促進學生深入理解課文主題。第五步是理解基礎上熟讀課文,經過反復朗讀體會語言意境,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積累文言文相關的語言知識。
(三)引入課文名言故事,有效導入新課內容
結合新課標課程理念,教師應創設精彩紛呈的情境,重點激發學生好奇心,引領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在新課導入環節,教師要提前準備與之相關的名言警句,講述相關名人故事,建立與課文之間的聯系,基于學生熟知的內容、生動的故事等導入新課,能夠讓學生積極思考,有效導入新課內容。教師需要提前收集與整理與國學經典相關的名言警句和故事,設計與制作圖文并茂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借助新型設備展示相關內容,吸引學生眼球,引發學生思考。
例如,針對《古人談讀書》這篇課文,教師提前收集和整理與讀書相關的名人名言與故事,將其整理和制作成電子課件,加入對應的圖片或微視頻等。如關于讀書的名人名言有:劉彝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韓愈的“讀書患不多,思義患不明”;歐陽修的“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于謙的“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毛澤東的“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關于名人的讀書故事,教師可以收集類似的故事:范仲淹“劃粥而食”,匡衡“鑿壁偷光”,魯迅“嚼辣椒驅寒”,聞一多“醉書”。教師在課堂上先引入一則讀書名言,提出問題:同學們都知道哪些與讀書有關的名言?促進學生參與思考,引發學生積極回答。教師借助圖文資料,呈現名人的讀書故事,讓學生試著講述其他的名人讀書故事。之后教師話鋒一轉:我們知道了很多關于讀書的名言與故事,那么你都知道哪些讀書的方法呢?有的學生說道:“不動筆墨不讀書,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批注讀書。”基于此,教師引出本課:古人是怎樣讀書的呢?讓我們從本課中一探究竟吧。教師通過這樣設計導入部分,引發學生思考興趣,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促進學生積極參與探究。
(四)優化課程教學流程,引領自主合作學習
新課標的課程理念中提出:更好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工具,拓寬語文學習的空間,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因此,新時期的國學經典誦讀課程設計中,教師要發揮數字資源與新型平臺的價值,提前準備豐富的電子課件與微視頻等,優化課程教學的流程,根據課文提出各類問題,布置小組合作探究任務,引領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教師根據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情況,適時進行點撥指導,幫助學生及時解決問題,處理探究過程中的困難,才能更好地提高課程教學的效果。
例如,《古人談讀書》的基礎部分教學中,經過導入之后,教師先示范朗讀文章內容,要求學生注意節奏,讓學生跟讀,試著進行斷句,并根據學生的朗讀情況適時糾正錯誤讀音。如根據這個節奏進行示范朗讀:默而/知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教師根據學生朗讀情況,糾正“識”等易錯字的發音,讓學生讀兩遍,檢查學生斷句的情況,在大屏幕上展示斷句。通過這個過程,可以規范學生的朗讀,使之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對文章的生字,教師要強調“恥、矣、豈”字的發音,讓學生分組朗讀,指導學生注意“恥、誨、誦”等字的正確寫法。針對第一部分的教學,教師提出問題:關于《論語》你都知道哪些知識?教師要表揚勇于回答問題的學生,并運用圖文與微視頻,講述《論語》相關知識,明確“四書五經”的組成部分,適當滲透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知識。教師可以讓學生借助注釋,試著翻譯第一部分的句子,強調“知、敏、好、恥、下問”等字詞的解釋,總結“不恥下問”等成語,指出不同地方的“知”的不同含義。教師還要讓學生說出從每句話中學到的道理,最后進行總結,如:從“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中學到要謙虛好學,勤學好問;從“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中學到要端正學習態度,誠實做學問。這是第一課時的教學,教師通過提問以及布置任務,要求學生參與小組探究,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知識,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內容,課后還可以布置抄寫等作業,鞏固這部分的內容。
第二課時教學中,教師先進行復習導入,可以讓學生背誦第一部分的語句,試著翻譯語句,聽寫一些字詞等,這樣可以回顧已學知識,打好本課學習基礎。教師可以讓一兩名學生試讀文章,重點傾聽學生斷句情況,對其進行糾錯,如:余嘗謂讀書/有/三到;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教師明確文章是宋代文學家朱熹的《訓學齋規》中提到的“讀書三法”,介紹朱熹相關資料,要求學生借助注釋翻譯這篇短文。根據學生的翻譯情況,教師予以點撥和總結,如“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的翻譯:心思不在書面上,眼睛就不能仔細看。教師根據文中內容提出問題:讀書“三到”中哪一“到”最為重要?當學生說道“三到之中,心到最急”時,進而提問:為什么說“心到最急”?引導學生回答:“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經過相互探討,可以確定朱熹的“讀書三法”是“心到、眼到、口到”。教師還可以試著提出一些探究問題,要求學生進行小組探究:讀書“三到”能調換位置嗎?平時你是怎樣讀書的?今后你應該怎樣做?教師基于學生的回答狀況,予以點評與總結,比如:不能換位,因為只有心到,才能認認真真地讀書,才能更好地將知識輸入到心中。
(五)組織課外閱讀活動,提高自主閱讀能力
新課標的課程理念提出: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培養積累習慣,促進思考與引導實踐,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國學經典課程設計中,教師要讓學生掌握文言文閱讀方法,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等核心素養,還要引入課外文本,組織課外閱讀活動,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參與課外閱讀,限定的時間內完成閱讀任務。學生通過這個過程,能夠提高自主閱讀能力。
例如,基于《古人談讀書》的主題,教師可以引入相關課外文本,如清代的曾國藩《曾國藩家書》中一段:蓋世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教師先引入曾國藩的相關資料,提出問題:曾國藩作為清代中興名臣,他敘述了怎樣的讀書方法?這段短文告訴我們哪些道理?他是如何闡述觀點的?教師通過提出這一系列的問題,能夠引發學生積極思考,引導學生參與小組探究。各組學生經過初步探究,可以明確文章通過分層論述的方式,分別從志氣、見識、恒心三個方面進行論述。由于文章中運用了一些典故,因此教師還要指導學生探析其中的典故,“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中含有“河伯觀海”和“井底之蛙”兩個典故,都出自諸子百家經典之一的《莊子》。教師可以引入這兩個典故的原文,要求學生試著翻譯文意,與本篇內容聯系起來,感悟其中的哲理。學生經過探究,教師進行點撥,可以明確這兩個典故都是形容人目光短淺,因此本段可以理解為:見識少的人很難做到沉下心來學習,容易自滿自足,類似的人很難獲得成功。在教師的點撥與指導下,各組學生參與自主閱讀活動,促進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閱讀國學經典,有效提高學生文言文自主閱讀能力。
(六)聯系實際總結課程,設計科學多元作業
在小學高年級國學經典誦讀課程設計中,當主要部分結束之后,教師還要聯系學生的實際情況,總結課程內容,幫助學生理解主題內涵,更好地提高國學經典的閱讀教學效果。在總結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圖示進行呈現,這樣能讓學生直觀、清晰地掌握課文主體結構。教師根據學生的總體學習情況,實施過程性與整體性評價,發揮評價的導向作用。教師還要設計科學多元的作業,以幫助學生鞏固課程知識,運用所學解決問題,更好地指導學習與生活實踐。
例如,針對《古人談讀書》的教學情況,教師先對文章的兩個部分進行總結:第一部分來自《論語》,我們可以學到要謙虛謹慎、好學勤學;第二部分是宋代大儒朱熹創作,指導我們讀書時做到“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之后,教師還要結合學生的讀書情況,要求學生將這些讀書方法運用到實際中,能夠更高效地讀書和學習。教師將“好學——好問”等內容畫出示意圖,用圖示總結文章的內容,幫助學生直觀地識記知識。根據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情況,結合學生在自主閱讀中的語用情況和思維過程,明確學生第一、第二課時過程進步情況;教師還要實施過程性與整體性評價,鼓勵學生繼續努力,表揚表現優秀的學生。另外,教師還要布置一些課后作業,如根據文章所學,結合自己的讀書體會,寫一篇讀書方法的作文,或者設計未來的讀書計劃單。
四、 結語
綜上所述,國學經典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代表,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具有重要的育人價值。根據新課標的課程理念,結合文化自信核心素養的內涵,為培養學生熱愛中華文化的思想,引領學生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師要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做好國學經典誦讀課程設計。基于國學經典誦讀課程設計的意義與問題,探究新時期設計的策略,教師要基于學情與課程的內容做好國學經典誦讀課程設計,引領學生自主閱讀與合作探究,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核心素養,提高國學經典相關課文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李婕.小學語文國學經典誦讀教學的策略[J].中外交流,2020,27(24):201.
[2]葉小莉.誦讀經典傳承文化——小學語文國學經典誦讀教學的實踐[J].情感讀本,2021(5):73.
[3]趙本強.關于小學語文國學經典誦讀教學的實踐探討[J].讀與寫,2021(14):42.
[4]程莉.誦讀經典,傳承文化——淺析小學語文國學經典誦讀教學的策略[J].世紀之星:初中版,2021(2):61-62.
[5]董軍權.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國學經典誦讀指導策略[J].小學生(中旬刊),2018(3):24-25.
[6]李學銘.小學語文教學中國學經典誦讀實踐研究[J].課堂內外:教師版(初等教育),2020(10):32-33.
[7]蔣啟峰.誦讀經典,傳承文化——淺析小學語文國學經典誦讀教學策略[J].語文課內外,2021(8):68-69.
[8]張麗芝,李偉.小學語文教學中誦讀國學經典的實踐[J].課外語文,2021(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