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健強 吳婧怡 龍可人 紀開元
摘 要: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預測,到2025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將達到60萬億元,數字經濟下與消費最密切的是電子商務,電子商務的消費支付模式對居民消費支出有各種影響。本文基于2013—2020年我國中部六省面板數據,建立中介效應模型和面板固定效應模型,探討電子商務對我國居民消費水平和消費結構的影響。研究發現:電子商務對提高居民消費便利化、緩解信貸約束作用不顯著;電子商務改變了居民的消費結構。據此,本文提出緩解信貸約束,推進文娛產品數字化、平臺化,完善電子商務相關政策等建議。
關鍵詞:電子商務;居民消費;中介效應;面板固定效應;消費結構
本文索引:高健強,吳婧怡,龍可人,等.<變量 2>[J].中國商論,2023(06):-053.
中圖分類號:F72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3)03(b)--03
1 理論基礎及研究假設
1.1 理論基礎
商務部電子商務司發布的《電子商務報告》顯示:2021年,我國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42.3萬億,其中全國網上零售額達到13.09萬億元,占總交易額的30%,可見電子商務帶動的新零售模式成為交易的主要形式。
當前,學者主要研究的是電子商務對不同居民消費的影響及對網絡零售額和消費結構的影響。羅睿(2021)分析了電子商務對我國居民消費的積極作用和不良影響。郭守亭等(2022)結合中國電子商務發展指數與中國家庭追蹤調查數據,得出電子商務顯著促進居民消費,提升了居民生存型消費水平。于相賢(2022)實證分析了我國電子商務對消費結構的影響,得出電子商務對發展性消費的正向促進作用較高,基礎性消費次之,保障性消費最弱,因此電子商務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原有的消費結構。
1.2 電子商務多元化支付緩解信貸約束
電子商務的發展為新型網絡信貸的出現提供了契機,花唄、白條等支付方式與傳統的銀行機構貸款相比,有著周期短、申請易、撥款快等優勢,使消費者通過新型網絡信貸更便捷地使用小額信貸,緩解超前消費帶來的壓力,從而促進消費。
綜上,本文提出假設:
H1:電商平臺的多元化支付,緩解了居民超前消費的壓力。
1.3 電子商務通過多元化選擇改變消費結構
電子商務帶來了多元化選擇,影響著居民在不同方面的支出比重,改變了居民的消費結構。如今電子商務已成為居民消費的主要渠道,除提供基礎性的消費外,享受型消費支出在日常生活中的比重增加。
綜上,本文提出假設:
H2:電商平臺使人們的選擇增多,改善了居民的消費結構。
2 模型構建、變量選取、數據來源
2.1 模型構建
假設1:電商平臺的多元化支付,緩解了居民對超前消費的壓力(用式(1)~(3)估計衡量)。
式中, Consmption為居民消費支出; Convenience為衡量電子商務便利化程度; E_commerce代表電子商務發展水平;cons代表控制變量,此處考慮了經濟增長、對外開放程度、失業率因素,、分別代表各模型的常數項;、、、、、為各變量的影響系數;、、分別代表各模型的誤差項;i、t分別表示不同的時間和地區。
假設2:電商平臺使人們的選擇增加,改善了居民的消費結構(用式(4)估計衡量)。
式中,Consmption_structure代表居民消費結構,分別為生活必需品、交通通信、教育娛樂、醫療保健。
2.2 變量說明
2.2.1 被解釋變量
(1)居民消費水平。本文參照已有文獻,選取各省份城鎮居民平均消費支出衡量居民消費水平。
(2)消費結構。消費結構是指各類消費支出在總費用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使用生活支出、交通支出、娛樂支出、醫療支出四方面占比變化來衡量。
2.2.2 解釋變量
電子商務發展水平。電子商務發展水平表明電子商務在地區發展的程度,采用各省市當年電子商務銷售額進行衡量。
2.2.3 中介變量
便利程度。電子商務的發展通過數字化形式便利購物流程的同時,緩解了居民消費的資金約束,采用北京大學發布的普惠金融數字化程度作為衡量電子商務發展便利程度的代理變量。
2.2.4 控制變量
(1)經濟增長。本文選取各區域的GDP對各省份經濟增長進行衡量。
(2)對外開放程度。地區的對外開放吸收國外先進的經驗技術,因此用各區域進出口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作為衡量地區對外開放程度的變量。
(3)失業率。失業率不僅反映一定時期內勞動人口的就業情況,還側面反映經濟發展狀況,因此選擇失業率作為檢驗影響經濟增長的控制變量。
為了避免數據存在異方差,提高數據的可靠性,將居民消費水平、電子商務發展水平、電子商務便利程度、經濟發展水平均取對數后納入模型進行分析。
2.3 變量來源與描述性統計分析
本文數據來源于2013—2020年中部六省統計年鑒及《中國統計年鑒》的統計數據。同時,本文選用北京大學發布的普惠金融數字化程度及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各省市電子商務銷售額,如表1所示。
2.4 相關性估計與共線性檢驗
本文通過相關性分析居民消費水平、消費結構與電子商務發展水平有強相關性,其中居民消費水平與電子商務發展水平、便利程度通過1%的顯著性檢驗,且VIF最大值不超過10,不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
3 實證檢驗與分析
3.1 中介效應檢驗
本文采用面板固定效應模型對式(1)~(3)進行估計,結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中介效應的 Sobel 檢驗P值小于0.05,說明中介效應成立;計算出的中介效應在總效應中的占比為 60.589663%,可知電子商務實現居民消費的便利化,促進居民消費,驗證了假設1的存在性。
3.2 回歸分析
本文采用面板固定效應模型對式(4)進行估計,分析電子商務對居民消費結構的影響,結果如表3所示,列(1)~(4)分別為電子商務對生活必需品支出、交通通信支出、文娛及醫療保健支出的回歸結果。
由表3列(1)可知,電子商務對生活必需品支出的影響系數為0.0001,未通過顯著性檢驗,表明電子商務對生活必需品支出不具有影響。由表3列(2)可知,電子商務對交通通信支出的影響系數在10%水平顯著為正,說明電子商務極大促進了居民交通通信支出。由表3列(3)可知,電子商務對文娛支出的影響系數在5%水平下顯著為負,說明電子商務抑制文娛類消費的采購,原因是數字資源可獲得性增加。表3列(4)顯示,電子商務對醫療保健支出影響系數在10%水平上顯著為正,說明電子商務促進醫療保健方面的消費支出,原因是“電子商務+醫療”的結合推動了醫療資源下沉。例如,京東健康利用平臺和技術優勢開通網上問診,激發了居民醫療保健需求,促進了消費。
4 結語
4.1 結論
目前,我國的經濟發展格局是以國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擴大內需與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機結合。因此,我國不能忽視消費在經濟發展中的基礎性作用。
本文基于電子商務對居民消費水平和消費結構影響進行實證分析,并從微觀角度對電子商務對居民消費的影響進行檢驗分析。考慮到電子商務會通過便利化程度對居民消費產生影響,因此本文使用便利化程度作為中介變量,深度分析電子商務對居民消費的影響。
影響機制方面,電子商務的便利化程度對居民消費支出起到了顯著的中介效應,即電子商務能夠實現居民消費的便利化。
同時,本文通過面板固定效應模型分析可知,電子商務對居民消費支出產生的影響不同。其中,對交通通信和醫療保健支出產生促進作用,而對居民文娛類支出產生抑制作用,對居民生活必需品支出不具有影響。
4.2 政策建議
4.2.1 緩解信貸約束,促進新型信貸發展
為推動我國經濟平穩運行,提振消費可謂重中之重。螞蟻花唄、京東白條等新信貸產品的出現,在促進居民消費、增加居民消費小額貸款便利、消費支付方式多樣化等方面提供了可能,但目前對不同于銀行信貸的新型信貸,國家沒有相應的法律法規,也沒有相應的發展政策。所以,政府應完善相應法律法規,釋放小額信貸約束,增加多元支付方式,刺激居民消費。
4.2.2 推進文娛產品數字化、平臺化,釋放文娛的消費潛力
居民在電子商務中對文娛支出較少,原因主要是我國居民的收入水平有限,而推動文娛產品數字化、平臺化可以增加居民文娛消費的選擇,進而促進居民消費。
4.2.3 完善電子商務相關政策,推動居民消費
電子商務的發展會直接影響居民的消費,電子商務的發展也離不開政府的引導、建設和市場運作。因此,政府應做好對電子商務發展的引導與推動。
政府不僅要出臺發展電子商務的政策,加大財政支持,引導電子商務發展,還要完善電子商務的基礎設施建設,如寬帶、物流建設等,為電子商務體系發展打好基礎。除此之外,政府部門還應發揮好自身的監管職責,及時發現電子商務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不斷改善。
參考文獻
李駿陽,李亞琪.電子商務對消費影響的實證研究[J].天津商業大學學報,2016,36(4):23-28+63.
劉昕.電子商務發展對我國居民消費結構的影響:基于VAR模型的實證[J].商業經濟研究,2021(18):99-102.
羅睿.移動電子商務對我國居民消費的影響[J].科技經濟市場,2021(10):156-157.
蘇英亮.電商發展與居民消費動態關系研究:引入居民受教育程度因素的考量[J].價格理論與實踐,2022(10):167-170.
郭守亭,熊穎,趙昕.電子商務發展如何影響居民消費[J].財會月刊,2022(12):147-153.
于相賢.我國電子商務對消費結構的影響及空間溢出效應[J].商業經濟研究,2022(4):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