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菲

太倉的一天從婁東韻味的早餐開?始。
從珀麗酒店過馬路,對面就是太?倉市民公園。它佇立于市中心,似小?城碩大的綠肺,同時又兼有海綿濕地、?智慧公園等功能。“六渡口食集”坐落?于市民公園內,是太倉著名傳統餐飲?企業陸渡賓館打造的輕飲食品牌。我?當天吃的蟹粉小籠、山藥糕、銀耳芡?實羹這“一盅二件”看似簡素,卻有?著婁水之東的傳承之味,在清雅環境?中格外適口。
幸福是一種抽象的形容,但落實?到太倉卻變得很具象、很具體。
“六渡口食集”隔壁的德國面包房?則是德式面包的集大成者。在德國,?孩子們過年時將堿水結掛在脖子上,?寓意幸福富足。容納了?410?多家德企?的“中國德企之鄉”太倉已成了德國?人的第二故鄉,時值歲末,常能見到?掛著堿水結的孩子們。據說之前也會?舉辦德國巴伐利亞啤酒節,以慰鄉愁。
從?1993?年第一家德企入駐太倉?開始,至今近?30?年,兩地情緣早已?濃得化不開。德式街區場景元素在這?座小城星羅棋布,海運堤德國餐廳的香腸和熱紅酒地道好味,即使在工作?日中午也人氣十足,而那家首個與太?倉結緣,且能生產小到心臟起搏器彈?簧、大到核電彈簧的德企彈簧企業克?恩·里伯斯,依然還在健康運轉著。?當年之所以選中太倉,只因看到瀏河?塘兩岸的杉樹,令創始人想起萬里之?外故鄉的黑森林。
這些年,太倉的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發展勢如破竹,聚集了諸如舍弗勒?等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德國隱形冠軍?企業,形成了以精密機床、汽車零部?件為主的高端裝備研發、生產、組裝?產業體系。這些德企能安心在華匯聚?深耕,與太倉細膩優質、親商安商的?營商環境、健康的產業生態、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休戚相關。如今,太倉?正如火如荼建設羅騰堡德國風情街和?德國酒店行業翹楚——瑪麗蒂姆酒店,?并引入德國醫院、學校等,即使不能?完全復原成小巴伐利亞,卻也溫暖了?異鄉客,打造出“德企之鄉即故鄉”?的城市溫度。無論是本地人還是天涯?客,都在太倉找到了機遇與慰藉,感?受到這座城市的誠意和魅力,分享了?中國發展的機遇與活力。
太倉在蘇州板塊中離上海最近,?與嘉定、寶山咫尺之遙,自古有著天?然親緣,在交通、人文、產業、居住?等多方面關系密切。如今,滬太雙城?間已實現鐵路、公路和公交的零距離?對接,這讓上海人“離塵不離城”的情結成為可能。38?公里長江深水岸線,?“5+1”軌道交通網絡通過太倉進入上?海,太倉交通的雄起,使其成為名副?其實的上海北大門、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北翼發展極。長江岸線及其沿海開?放交匯處的湯湯江水,使太倉同時具?備了水的柔與剛、溫婉與颯爽、夢想?與實干。“上海下一站?;下一站上海”?不是簡單的口號,而是一種主動融入?上海產業鏈、供應鏈、生活圈、交通?圈的態度、行動力和最終實至名歸的?城市標識。
這些年來,太倉早已成為大上海?生活圈重要的組成部分,上海產業外?遷,環滬城市發展加速,雙城間的通?勤在當下已屬日常。地處中國經濟最?發達地區長三角的核心之一,太倉港?的集裝箱吞吐量連續?11?年領跑長江。?作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北翼的集裝箱?干線港口,太倉港主動融入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分工。一大批生產汽車部?件的太倉德企與毗鄰的上海安亭汽車?城形成產業聯動。在全國精密制造、?物流物貿產業格局中,太倉的地位舉?足輕重。
2018?年全國兩會中,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同年,滬蘇通鐵?路太倉段正式接入上海樞紐。加之沿?江高鐵、上海城際軌交嘉閔線延伸線?的明確規劃,鐵路打通了太倉的任督?二脈,使其在整個長三角的交通地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改無高鐵、?地鐵的“地無寸鐵”狀態,紓解了虹?橋樞紐的集散壓力,成為上海現實意?義上的北大門。
太倉,這個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中?的樣本城市,正迎來史無前例的發展?機遇。它不僅是江南的另一張封面,?更走出自己的風格?:做深融入上海、?對德合作、以港強市三篇文章,拼出?了太倉速度,太倉也因此有了高遠與?強悍。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高?雅與世俗在此地協調相處,使得這座?縣域城市呈現出鮮明的開放性與多元?性,擁有了真正的國際臉。
如今在太倉高新區,西北工業大?學和西交利物浦大學都在此設立了分?校。在新材料、生物醫藥、航空航天、?文旅產業、物貿總部等方面,太倉加?大布局力度,玲瓏棋局,運籌帷幄,?這個物理上的小地方,竟是一個大襟?懷的所在。在沒有實地看過德企云集的婁江新城、感受“高鐵地鐵?+?大學?+?產業”的城市能級交匯疊加時,是?很難想象小城太倉的大手筆、大格局?的。太倉的發展路徑清晰明確?:加快?從傳統經濟向創新經濟轉變,以產業?項目撐起城市未來發展的鋼筋鐵骨,?培育壯大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創新集群,?著力構建高質量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也許,從?600?多年前明代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開始,起錨地太倉已有?了通江達海、縱橫捭闔的開放基因和?前瞻眼光。同時,它也是南糧北運的?漕運起點,金太倉的天下糧倉功能帶?來的漕運繁榮,讓江南文化持久影響?著北中國的政經脈動。太倉必須從長?江通往大海、走向世界循環大潮中去。?這是它的意義,也是使命。
如?今,太?倉?集?聚?31?家?世?界?500?強企業、與?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往來的同時,還打造了長三角?地區人文交流、資源集散的重要“港?鐵雙樞紐”。地緣、歷史和人文,拓展?了太倉作為個體的經驗,接軌于世界?文明經驗的總和。
由于疫情緣故,2022?年我只離?開過上海四次,其中兩次來到了太倉,?不僅因為近,還有“繞一圈,還是你”?的情愫。盡管人文薈萃,古韻今風,?但太倉其實并沒有大景點,南園的歷?史風華、沙溪古鎮的粉墻黛瓦、金倉?湖的赤足森林、博物館的明清青花、?萬豐村的油菜花田,都稱不上大山大?水大景觀,但整座太倉卻是一個大文創。
城在田中,園在城中,移步換景、?四季流光是太倉獨特的城市美學和發?展邏輯,而豐富的江河海鮮、馳名海?內外的太倉肉松、陸渡賓館的刀魚餛?飩、雙鳳鎮的白切羊肉等名物,則是幸福感的重要加持。金太倉自古殷實?富庶的經濟,孕育出崇文重教的傳統。?可以說,太倉人的生活是一件經典款?大牌風衣,衣料、剪裁、針腳、紐扣?悉數禁得起仔細琢磨端詳,不僅有物?理層面的精細,更有精神層面的灑脫,?構成了渾然天成的優雅、實用和高級。?這無疑由一條江風海韻源遠流長的臍?帶牽扯著,使得小城太倉各梯度的文?化、美食與風物都自帶一灣鄉愁,坐?擁江南又高于江南,與滬蘇一步之遙?卻又低調謙遜、自成風華。江尾海頭、?都市氣質和田園牧歌并存,構成了離?上海最近的“詩和遠方”。
從領地面積來說,太倉是個小地?方,論人均?GDP,太倉是上海的?1.3?倍左右。在社會治理、公共服務等城?市軟實力方面,太倉呈現出精致務實、?民生為大的風格。在慢生活的表象下,?有著精密、高效且人性化的治理體系,?注重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太倉的城市空間格?局里,商業生活配套與產業結構布局?實現了遠和近、疏與密的有機融合。?在太倉,生活從未是從屬。

長江岸線及其沿海開放交匯處的湯湯江水?使太倉同時具備了水的柔與剛?溫婉與颯爽?夢想與實干?“上海下一站?;下一站上海”?不是簡單的口號?而是一種主動融入?上海產業鏈?供應鏈?生活圈?交通圈的態度?行動力?和最終實至名歸的城市標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