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鑫琳
“空間” 原本指稱一片空曠的區域,是一個數學概念。但在20 世紀空間轉向的影響下,空間的意義被不斷挖掘,不管是亨利·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的 “空間理論” ,還是愛德華·索亞(Edward W.Soja)的 “第三空間” ,抑或曼紐爾·卡斯特(Manuel castell)的 “流動空間” ,都認為空間不是單純的物理空間,而是充滿意義的社會空間。列斐伏爾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了空間消費的概念,他認為空間是社會的產物,不是社會關系演變的容器,在資本邏輯的推動下,空間這種稀缺的資源也必然會成為一種商品, “如同工廠或工場里的機器、原料和勞動力一樣,作為一個整體的空間在生產中被消費”[1](p50)。空間消費深化了馬克思主義對空間和消費的理解,此概念雖然提出多年,卻始終并不像鮑德里亞的符號消費那么引人關注。學術界對列斐伏爾消費思想的研究主要圍繞其 “消費受控制的官僚社會” 這個核心概念展開,其次是關注其消費異化思想以及他對符號拜物教的批判,而較少關注空間消費在城市現實語境中的深刻意涵,因此把二者結合起來研究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創新意義和現實意義。本文將通過研究空間消費如何避免只關注當下體驗的即時性愉悅,以及忽視關注內心經驗增長的沉思性快樂的弊端,把空間消費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結合起來,以增長城市發展的內驅力,促進城市生活共同體構建。
馬克思、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和西方社會學家的消費思想奠定了列斐伏爾空間消費思想的理論基礎,社會空間觀則是其空間消費思想的直接思想淵源,空間消費的緣起、內涵和分類表明它的運作受資本和符號雙重邏輯支配。
列斐伏爾認為: “每一個社會——因此每一種生產方式及其變種——都會生產一個它自己的空間?!盵2](p31)從游牧社會的 “流動的自然空間” ,農耕社會的 “固定的弱人化自然空間” ,工業社會的 “固定與流動相結合的強人化空間” ,到都市社會的 “高密度復雜流動性空間” ,人們的空間意識不斷覺醒,空間逐漸稀有化,成為商品,不僅擁有使用價值,而且擁有了交換價值。這種變化正符合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中所描述的前商品階段、商品階段和商品化階段交換的變化,交換經歷了中世紀只交換剩余品的時期,交換一切產品的時期和一個連德行、愛情、信仰、知識和良心這些一向被認為不能交換的東西也可用來交換的時期[3](p79-80)。越來越多的空間被用來消費,成為競爭和利益的核心,不管是私人空間還是公共空間,都成為待價而沽的商品,空間消費應運而生。在這個過程中,相比空間的使用價值,人們更追求空間的交換價值,空間的價值從本質上發生了變化,空間的結構化與理性化逐漸增強。
空間消費是和空間相關的實踐活動,其前提是空間成為滿足人們情感和需求的商品??臻g被打上商品的烙印,主要表現為空間中的消費轉變為空間本身的消費??臻g中的消費是指空間為消費活動的發生提供了場所,是承載消費的容器和平臺,也是消費發生的先決條件。在空間中的消費中,人們更關注空間中發生的各類活動,即空間主要發揮的使用功能??臻g消費是指空間成了消費的對象,轉變成了具有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商品,從而存在于消費社會的生產——消費體系中。在空間消費的過程中,空間的品質受到更多的關注,空間不僅發揮著使用功能的作用,也發揮著交換功能和符號功能的作用,甚至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對交換功能和符號功能的關注遠遠超過了對其使用功能的關注,但兩者并不能截然分開??臻g消費通常依附于空間中的消費,如在辦公室喝咖啡和到星巴克喝咖啡,都離不開空間,但是前者只能是空間中的消費,而后者是空間消費,因為星巴克從空間上給顧客營造了體驗之境,顧客為這樣的體驗之境支付了金錢,從中獲取了難以忘懷的體驗,消費者來此消費不再是僅僅為了一杯咖啡,而是為了購買這個獨特的空間體驗,獲得美好的記憶,這就是空間消費。
空間消費將空間視為一種商品進行展示、包裝與售賣,給空間的發展帶來了無限可能。在空間消費的過程中,人主動地去選擇適合自己的空間而不是被動地去使用某個空間,并且在消費過程中,人與空間不斷地相互妥協和適應,形成與空間對應的生活和意識形態。所以,空間消費具有反饋、交互性的特點,它是一種新型的消費,是一種個體體驗,也是一種社會活動,更是一種城市發展狀態,還是影響城市生活共同體建構的重要因子。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將人類需求從低到高分為五個層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這五個層次的需求可以分為三大類:物質性需求,精神性需求和社會性需求。列斐伏爾在對空間的研究中也指出, “必須揭示以下三個領域的理論統一性,即物質領域、精神領域以及社會領域”[1](p85)。對應地,我們可將空間消費分為功能性空間消費、精神性空間消費和社會性空間消費,雖然這三種空間消費難免有重合之處,但仍各具特色。
功能性空間消費指對商品住宅、停車場、各種運輸設施、高速道路等的消費。這種空間消費偏重實用性和實惠性,比如購買商品房,更加看重的是周邊的配套設施、地理位置、小區環境等。精神性空間消費是指對商場、餐廳、游樂場、影院和風景區等的消費,它在空間消費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是消費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精神性空間消費的出現是為了刺激人們的消費欲望,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更高的精神追求。這種空間消費往往側重風格化、趣味性、享受性、氣氛及感覺性、差異性、符號以及形象性等方面的內容。社會性空間消費是指對小區廣場、城市廣場、社區活動中心、公園等的消費。此類消費重視空間中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系、空間地域性、社區性的構建和空間的文化維系,既能夠滿足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也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和交往需要,通過社會性空間消費,人們往往能獲得一種情感上的釋放,或者換取感知上的認同。
空間消費的分類表明空間消費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臻g消費具有多維性,既是個體的自由選擇,也是主動的集體行為;既是一種抽象符號,也是一種具體行為;既是人們參與社會交往的表現,也是對人們內在需要的一種滿足;既是對空間的消耗和使用,也是對空間的生產和轉化。空間消費已經內嵌到城市化發展過程中,它憑借自身穿透政治、經濟和文化領域的屬性,發揮著改造整個社會形態和人的生活方式的功能,并直接關系到城市生活共同體的實現。
空間能否成為消費的對象,在很大程度上由空間的特色決定,城市中的各種購物中心、歷史商業街以及主題公園因環境優美,能給人帶來與眾不同的體驗而受到人們的歡迎,這使得 “空間的‘游玩、觀賞、體驗’可以像‘使用、購買’一樣地創造價值和利潤”[4](p20)。因此要想更好地售賣空間,必須不斷美化空間,空間環境中的各種感官體驗對于消費者來說散發著額外的吸引力,這也成為商業競爭中強大的競爭武器。 “為了應對市場飽和問題,一些大企業不得不通過大規模施展審美營銷手段來刺激或維持消費?!尭杏X戰勝了道理、情感戰勝了理智,使愉悅變得比功效更重要?!盵5](p8)空間消費要想成功調動消費者的參與性,必須增加刺激性、新奇性和共享性等體驗性特征,通過空間性和時間性的悖結、超真實的擬像空間的運用和空間的歷史性復魅建構體驗性的生活方式。
空間消費的體驗性表現出空間性和時間性的悖結、時空體驗模糊性的特點。在城市空間中,無限拓展的空間與被大大壓縮的時間形成鮮明的對比,櫥窗消弭了街道與建筑之間的物理隔離,實現了一種空間上的擴張效應。此外,透明性和展示性的櫥窗會吸引行人一再駐足觀望,使橫向的游蕩取代了直線的步行,時間在加速地流逝,而街道的空間距離卻在無形中獲得了無限的拓展。這種時空體驗的規訓在商場內部得到了最好的呈現,這是一個大門四處敞開沒有界限的開放空間,人們可以自由地在其中穿梭,消費沒有起點和終點,可以從任何一個地方開始。在這里,由于照明系統的使用,晝夜界限模糊化;由于空氣調節系統的使用,春夏秋冬一體化。人是一種時間性的存在物,離不開黎明和黃昏的日夜更替,離不開日出而作和日落而息的生活韻律。列斐伏爾認為: “海浪有節奏,它的節奏依賴于季節、水、風和承載它的大海。……社會如同宇宙的身體一樣有很多節奏?!糠N植物、每棵樹都有它的節奏,甚至有好幾種節奏,因為葉、花、果實、種子都有各自的節奏。”[6](p79-80)人也有自身的節奏,人只有在時間的流動與延續中才能去體驗、感知和思考,而技術卻消除了時間的停頓,從生活中剝去了時間性的過程,造成了人意識的虛無化傾向。比如酒吧作為一個沒有過去、沒有未來,只強調當下和空間性的現時性公共空間,所有的一切不過是為了營造一種幻想氤氳、充滿誘惑的氣氛,使人們 “在這一曖昧、幽秘、飄忽不定、詭譎的迷宮中……借此獲得一個新的自我鏡像,盡管事后等待他們的是綿綿不盡的絕望與失落”[7](p119)。與前現代社會的自然時間相比,現代城市空間的時間是一種異己的時間。人們穿梭在這種異己時間統治下的空間消費的體驗中,切斷了與過去的聯系,只能關注當下, “一旦人切斷了和過去的聯系,他就不能逃脫未來所擁有的最終的虛無感。信仰不再可能,藝術或本性或沖動只是在迷醉或酒神行為的癲狂中將自我暫時抹殺”[8](p52)。孤獨、空虛成為現代空間消費體驗性的附生物。
空間消費的體驗性表現在對超真實擬像空間的運用中。擬像(simulacrum)空間也被詹姆遜稱為 “超空間” (hyper-space),是后現代主義的一種空間表現形式,這種空間減弱了場所的存在感,完全淹沒在強大的抽象空間中,體驗的真實性與體驗場所之間失去關聯。這種 “超空間” 徹底地摒棄了界限和距離,它因為否定過去的共時性而呈現出片段性和零散化的特征,但 “超空間” 并不是否定真實體驗,而是提供了逼真的——比真實更加真實的 “震驚” 體驗。人們可以選擇世界風情園來感受各種異域風情,而不用風塵仆仆地奔波于一個個景點間,人們可以在一個和亞熱帶無關的地方體驗到亞熱帶的風景,人們可以通過迪士尼樂園的拉斯維加斯凱撒宮重回古羅馬世界,這種背離于傳統自然地理的無方位、無國別的空間使得人們在 “擬像” 的欺騙中得到了自娛自樂的滿足。成功的空間體驗往往強調異域的、幻想的、異族的、傳統的體驗的特色性,越是與日常生活相差較大的空間,越是能夠吸引人們的注意, “這些場所中,場面形象設計得或排場宏大、奢華浮侈,或匯集人們夢寐以求的、來自遙遠他鄉的異域珍品,或表達對過去寧靜情懷的感念與懷舊”[9](p150)。這些空間的時空體驗不管與傳統還是現實都是錯位分離的,是一種時空分離下的 “擬像” 。擬像的模仿可以沒有原型,可以是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復制品。正如迪士尼樂園并非來自美國任何具體地方的美國大街卻可以讓人聯想到任何一條美國典型的街道,它通過將美國大街的各種形象進行調和,創造出更加真實的效果。這是一種科學技術支配下供消費的體驗式空間,這種空間在調節生產和消費的過程方面具有先天的優勢,因此進入了資本運作的環節,憑借其自身具有的文化象征意義,超越日常生活的空間,顯示出更有魅力的假象, “乍一看,這樣的空間不受既定秩序的控制,且由于它們是娛樂空間,因此建構了一個廣闊的‘反空間’”[2](p383)。但實則這種空間的目的并不是滿足人的真實需要,而是通過激發人的本能需求,使人沉迷于消費,是資本精心策劃的結果。
空間消費的體驗性依托空間的歷史性復魅。獨屬該空間的特色體驗是空間在消費競爭中取勝的關鍵,比如在歷史街區的咖啡館中為一杯普通咖啡所支付的昂貴單價其實就包含歷史街區懷舊空間氛圍的價值。這類空間的歷史性復魅主要體現在消失歷史空間的重建、原有歷史空間的改造以及一些空間對復古懷舊氣氛的刻意創造等方面。懷舊有時間和空間兩個載體,時間是不可逆的,誰也沒有魔法回到過去,但空間卻可以經過技術手段加工,被盡可能精確地還原出來,因此傳統的歷史街區在開發商和政府的投資建設下,被塑造成融時尚消費與地方傳統于一體的令人目眩的全球地方化景觀。這種空間不僅是消費活動展開所需要的物理場所,更是通過其特有的特色建筑和歷史文化積淀,使空間本身成為體驗消費的對象。比如南京重建的再現明清江南水鄉風貌的夫子廟景區和能夠勾起人們對民國歷史記憶的1912 街區,都迎合了人們日益增長的對空間體驗式消費的需求,在這種需求的驅使下,重建和改造同時發生,如 “上海新天地” 基于保存下來的石庫門地區殖民時代的建筑遺產,對傳統空間進行重新組織,最大限度地利用歷史傳統文化遺產構筑起滿足人們體驗性消費的商業空間,在這里,各種時髦元素布滿了狹長的弄堂,新與舊、潮流與傳統等各種看似矛盾的事物融合在一起,但令人遺憾的是這里已經不再是最具上海特征的生存空間,它已經被包裹著石庫門外殼的精美而瘋狂的夢劇場所取代。懷舊在瞬息萬變的現代語境中已經成為一種時尚與潮流,并逐漸成為一種全民性、社會化的集體實踐,成為一種極其常見的社會文化景觀,擺脫了懷舊早期消極的、貶義的甚至是病態的語義。懷舊事實上并不是逆轉時間回到過去,它實際上是時間上戀舊與空間上思鄉的一種時空綜合體,懷舊可以說是城市化的產物與后果,強烈的懷舊情緒和迅速變遷的環境密不可分,懷舊作為一種社會情緒,是對現實體驗的調整和回應,是通過修復現代性的缺憾來滿足現代人的心態。
空間為常運用時空錯覺、擬像和懷舊等手段以增加體驗性,整個城市被建構成一個異域景觀、文化場景交錯的空間體驗消費場所。但這并不能掩蓋空間消費體驗的矛盾性,正像狄更斯《雙城記》開頭描述的那個矛盾時代一樣,空間消費體驗操控下的空間既是最好的空間,也是最壞的空間;既是智慧的空間,也是愚蠢的空間;既是值得信仰的空間;也是值得懷疑的空間;既是光明的空間,也是黑暗的空間;既是給人希望的空間,也是讓人絕望的空間;我們好像擁有了各種空間,我們又好像一無所有……。因此,面對空間消費的體驗性,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必須意識到其合理的發展也需要強大的批判力量。
空間消費被消費邏輯所主導,有娛樂至死的傾向??臻g消費更多的是滿足人們展示自己品味的需要,而不是為了滿足基本生存需求,因此空間時尚、高貴、炫麗、典雅的外觀,巴洛克、洛可可和哥特式的異國風情以及比例協調、樣式恢宏等空間本身的風格和所營造的氣氛就成了很好的賣點。 “氣氛是侵襲性的,具有一種難以察覺的強迫性?!盵10](p34)為了營造某種文雅或者懷舊的氣氛,利用幻象對空間進行設計與包裝,通過制造氣氛不斷激發人們對空間消費的欲望和對生活品質的渴望,使其沉浸在物的迷狂中,占據人們的時間,實現對 “整個生活方式的勸誘和無形的銷售”[10](p34)??臻g消費消弭了 “感官趣味” 與 “反思趣味” 、 “膚淺愉快” 與 “純粹愉快” 之間的不同,容易使人們沉溺于幻象欺騙的滿足,使人喪失批判性、否定性和超越性的向度,成為單向度的人,從而安于異化、樂于異化甚至是追求異化。
空間消費趨向于格式化??臻g消費導致資本地理性不均衡發展,人的空間地位相對固定,這種空間的格式化會帶來社會關系的格式化,從而衍生格式化的空間消費文化,在創造空間消費場景的過程中,文化作為一個華麗的符號引導、控制著空間,空間消費場所看似個性鮮明,其實這些夢境般的營造與復制,多可化約為歐式建筑、哥特風格、咖啡酒吧等符號。文化資本帶來的商機在欲望被引導和控制的后消費時代會迅速得到市場的青睞,因不再將文化作為社會公共品多元化的基本特征和價值追求,同類產品鋪天蓋地地產生。營銷學的知識告訴人們產品數量的增多和產品多元化之間并不是同步變化的,相反,產品間的差異會因為同類產品的競爭而逐漸縮小,呈現出一種格式化的傾向。因為在消費者看來,商品只有集各產品特色于一身才是完美的,因此,商家為了獲取盡可能多的利潤,就會在競爭中取長補短,最終生產出難分彼此的雷同產品,創造出依托文化的同質化空間消費體驗場所,讓空間成為資本非法壟斷城市權力的意識形態敘事。
空間消費趨向于區隔化??臻g不同,風格不同,因此不同的空間消費展現著不同的趣味, “趣味,即一個確定的階級對被分類的和能分類的客體和實踐的(物質的和/或象征的)占有的傾向和能力”[11](p272)。趣味是生活風格差異的根源,生活風格是特殊偏好的統一體,這些偏好可以是家具、服裝,當然也可以是空間。空間作為生活風格的一個維度和其他維度一起發揮著象征作用,空間與消費結合,將空間這個物變成了可區分的特殊符號,將普遍的空間分布變成了對立的實踐操縱機構,消費使原本被納入物質范疇內的空間進入了有意義的可以區分的象征范疇??臻g消費不是根據收入多少進行的區隔,而是根據不同的個性特征進行的區隔, “是趣味,必然的趣味或奢侈的趣味,而非一份低收入或高收入,支配客觀上符合這些收入的實踐”[11](p275)。空間消費的區隔使不同層次的人之間的聯系弱化,人與公共世界之間的關系疏離,社交生活越來越萎縮,人們之間刻意保持距離,農業時代那種充滿集體意識、溫情脈脈的共同體逐漸解體,代之以陌生人為主體的原子化社會,難以形成有機的文化精神共同體。
作為大眾文化消費的一部分,空間消費如果只關注直觀、情緒和快感,而忽視思想、理解和認識的話,就必然把現代世界變成一個純粹的體驗世界。這里的體驗不是指對亙古不變的深刻之物的意會與體味, “體驗實際上并不是體驗。確切地說,它們是老套和單調的。這就是為什么人們迅速地尋找另外的體驗,進而從一種失望逃入另一種失望的原因所在”[12](p435)。本雅明認為體驗相比經驗,具有片段性特征,不如經驗那樣與人的生命歷程和認同緊密聯系在一起,深深烙印在人們心中,會觸動或者改變人,因此空間消費的健康發展不應只注重體驗性,否則只會滑向娛樂至死的深淵,帶來無盡的虛無。我們應以城市生活共同體構建為根本,探尋內涵型的發展路線,以豐富人們的經驗,充盈人們的內心。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提到 “美好生活” 一詞: “中國夢是人民的夢,必須同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結合起來才能取得成功?!盵13](p30)“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盵14](p4)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15](p19)在2021 年的七一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必須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不斷為美好生活而奮斗?!盵16](p11)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再次強調, “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17](p22)。
空間消費的發展應時刻牢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有利于人民,不能讓具有生產性的功能性空間消費(如商品房、停車場等)凌駕于非生產性的社會性空間消費(如林蔭大道、公園和公共廣場等)之上。社會性空間消費有利于營造并保持大眾對共同生活空間的熱愛,尤其在網絡時代,可以促使人們走出家門,增加人們之間溝通與交往的機會,挽救越來越萎縮的社交生活,克服日常生活的單調性和乏味性,同時培養人們對空間的歸屬感,建立社區共同體乃至城市共同體。另外,社會性空間消費有助于放慢人們的生活節奏,如1999 年興起的慢城運動重點強調城市要預留更多的空間用于社會性空間消費,供人們散步和戶外觀賞,這樣就能緩解工業生產下越來越快的線性節奏對人類身體的摧殘,使人們在物質富裕的同時也能過上精神豐盈的生活??臻g消費,尤其是精神性空間消費,除了能夠緩解壓力、激發情感,還應達到藝術層面,甚至升華到哲學和信仰層面,引發人們的思考,喚起他們的人文情懷和對歷史文化的共鳴。利潤法則不能代替沉思與夢想,真正快樂的空間應該是能夠使人沉思的空間,是一個能夠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空間,而不是只專注當下享樂的碎片空間。
空間消費要以中國優秀文化為依托,做好空間敘事。要剔除掉空間低級的、粗俗的、平庸的文化,要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建構出有中國特色的空間消費文化,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和四史教育等融入旅游景點、街區布景的場景規劃中;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空間消費中,講好中國故事,做好空間敘事,讓人們在沉浸式的空間消費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應避免把 “膚淺愉悅” 作為空間這種特殊商品的賣點,而應該以 “純粹愉悅” 的道德至善和人性升華為目標。
空間消費要以本土真實性為本。習近平總書記2018 年在廣東考察時指出: “城市規劃和建設要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要突出地方特色……”[18],而 “‘本土’的吸引力就在于,一個人希望找到只有這里才有的,還沒有被全球資本主義標準化力量所同質化的獨特東西”[19](p153)。把本土真實性和空間消費聯系在一起,可以增加人們對本土文化的自豪感、認同感和歸屬感,克服同質化全球文化主導下空間消費帶來的空間認同多樣化、碎片化和歸屬觀念虛無化的弊端,實現文化的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從而形成有機的文化精神共同體。
空間消費要以文化傳承性為目標。空間消費具有時尚消費、炫耀性消費和符號消費的特征,這就使得空間消費必須不斷變換新的形式,以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列斐伏爾曾經說過, “在快速發展掙扎中的國家毫無顧慮地摧毀諸如房屋、宮殿、軍事和民用建筑等歷史空間,只要有利可圖,這些老建筑就會被夷為平地”[2](p360)。因此,在空間消費過程中,政府必須發揮干預作用,在歷史街區和建筑的保護中擔負起責任和義務,克服目標利益化和政府企業化的行為,避免商業資本在市場利潤成為衡量一切的標尺和消費文化具有絕對話語權的背景下對歷史街區與建筑原真性環境的破壞與侵蝕,因為對于一座城市而言,歷史文化遺產具有無法估量與替代的永恒的價值。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守護好前人留給我們的歷史文化遺產,并在2022年考察山西省晉中市時再次明確指出: “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不僅屬于我們這一代人,也屬于子孫萬代。”[20]空間消費,既不能以摧毀現有的文脈為代價,還要注意新文脈的建造,不只是把空間建成景觀,僅僅讓人們經歷一場走馬觀花般的刺激,而是要將空間建成可以讓人感悟到歷史意蘊的地方,要借助空間消費進行文化原真性傳承,避免文化表演性傳承,培育空間消費的內驅力。
“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14](p211)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都應與生態文明建設相融合,形成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空間格局和產業結構,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13](p394)??臻g消費基本是由視覺主導的,新型媒介與視覺機器憑借其鮮活的表現模式和強勁的生產動能持續不斷地進行圖像的生產與再生產,景觀、圖像、擬像等構成了空間消費表征系統的多重視覺符號,重塑著人們感知體驗的方式和情感結構。空間消費應該告別以滿足感官享樂主義、個性的和非理性的內在欲求為特征的時尚性、奢侈性和炫耀性的消費模式,轉變為以環保節約、人與人之間交往溫暖而自然為特征的 “第四消費時代” 模式,不是從消費中尋找幸福,而是從獲得內心的平靜、滿足和共享快樂中尋找真正的幸福,達到人與自然、人與他人、人與自身的自然生態、社會生態和精神生態的和諧共融。
空間消費是法國著名的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列斐伏爾最先提出的概念,這一概念的提出深化了馬克思主義對空間和消費的理解,進一步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臻g消費思想使人們重新認識到空間對于社會和個體的影響和作用,超越了傳統哲學和認識論對空間的認識。列斐伏爾側重從政治和經濟的角度對空間消費進行批判,認為 “占有空間,生產空間”[21](p21)是資本主義緩解內部矛盾,存活下來的主要方法。本文則重點從文化的角度研究空間消費,不僅論述了空間消費的起源、內涵和分類,而且對空間消費的體驗性特征進行了剖析與批判,最后指明了空間消費健康發展的路徑。通過研究,希望培育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城市空間消費文化,助力城市生活共同體的構建,為解決全球城市問題提供中國力量、中國智慧、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