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緩



本節課是蘇科版數學教材七年級上冊第6章復習課的第一課時。數學復習課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進行知識梳理,自主建構知識體系,并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因此,一節好的復習課往往是數學教學的“點睛”之筆。本節課以“線段、角”的復習為落腳點,實踐生長數學的教學追求。
一、教學目標
1.研究方法的遷移生長
幾何學的研究對象是圖形,對于圖形而言,主要研究它的形狀、大小和位置關系。在研究圖形的形狀時,有一個基本的研究思路,即“實物模型—基本圖形—文字語言—符號語言”。線段和角作為基本圖形,為我們打開了幾何世界的大門。因此,在復習“線段、角”時,我們也要彰顯基本思路,強化“類比源”,實現知識節的生長。在本次活動中,筆者先帶領學生復習線段的相關知識,感受和體會幾何學習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接下來,類比我們對線段的研究,架構起角的藍圖,實現研究方法的遷移生長。
2.學習經驗的自然生長
在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對于線段的研究,主要從概念、表示方法、度量以及線段上的特殊點等方面展開。對于角的研究,我們依然可以借鑒此經驗,由線段的概念、表示方法到角的概念、表示方法,由度量法和疊合法比較線段的長短到用這兩種方法比較角的大小,由利用尺規作一條線段等于已知線段到作一個角等于已知角,由線段的中點到角的平分線,由線段的三等分點到角的三等分線……一系列的類比性研究,無不體現學習經驗的自然生長。
遵循《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要求,從生長數學的理念出發,筆者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三點:一是回顧、思考本章所學線、角的相關知識,使知識系統化、結構化;二是通過類比的方法,進一步加深對線、角的數量關系和位置關系的認識;三是進一步豐富對平面圖形的認識,體會所蘊含的數學思想方法,會用規范的幾何語言進行表達。教學重點是把握線、角之間的區別和聯系,滲透類比、分類等基本數學思想。
二、活動設計
1.建立知識網絡
問題一:看到圖1這條線段,你能想到什么?
關于問題一,學生一般能夠想到:(1)兩個基本事實:兩點之間線段最短與兩點確定一條直線;(2)線段與射線、直線的區別和聯系;(3)線段的表示方法;(4)線段的可度量性;(5)數線段的方法;(6)三角形……教師鼓勵學生盡情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并做好相應的理答及板書。一條線段,其實就是本節課的生長點。筆者通過設置開放性問題,營造思維場域,引導學生自主建構關于線段的知識網絡,同時讓學生感受到答案的任意性和廣泛性。
2.繪制線段的藍圖
問題二:這條線段上有沒有特殊的點呢?
生:中點。
師:我們把這個中點找到,記作點C(圖2),你能不能用符號語言描述一下中點的性質?
追問1:接下來這個點C動一動,它不是中點了,我讓它停留在線段AB上任意一個位置。然后,分別取AC、BC的中點D、E,你知道DE與AB有什么樣的數量關系嗎(圖3)?
追問2:如果點D和E不是中點,又會怎樣呢?我們不妨讓AD=[13]AC,BE=[13]BC,這時候的DE和AB又會有什么樣的數量關系呢?(請同學們在學習單上寫出猜想和理由。)
追問3:如果讓你繼續提問,你會提出什么問題呢?
問題二主要是想考查中點及其性質,學生很容易說出;教師要進行相應的板書,并且拋出追問1,對點C不是中點的情況進行討論。如果學生說出DE=[1/2]AB,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數學說理,用幾何語言來表達觀點,并在學習單上寫出說理過程,將格式規范化。接下來,教師拋出追問2,鼓勵學生先獨立完成,然后采用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進行。在實際教學中,有的學生會想到利用“線段和”的方法,這時,教師可啟發學生思考不同的方法,鼓勵其他小組說出利用“線段差”的方法,并將兩種方法進行對比分析。還要讓學生感受數量上從特殊到一般的過程,如果學生想到的是點C在線段AB外,其他條件不變,結論是否成立?也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并指出這是位置上的一種特殊。
在剛才的探索中,通過解決層次性的問題,學生能夠拾級而上,逐漸生長。從線段上的一個特殊點出發,引發了一系列的思考。在最初的一條線段上,不斷增加條件元素,體現了圖形的生長。通過條件升級,在經歷從特殊到一般再到更一般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識圖、讀圖、畫圖、想圖”的能力,感受并體會幾何問題的研究規律。
3.“打通”知識通道,讓“角”自然生長
師:如果這條線段繞著一個端點旋轉到一定度數,會形成什么呢?
生:一個角。
問題三:如果我們從研究線段的角度來思考,角怎么研究?
問題三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如果線段部分研究得足夠充分,那么類比以上研究思路,學生自然能夠想到角平分線的性質,角的三等分線、N等分線,角內的動線問題,以及角外的動線問題等。對于學生發散的思維,教師要給予表揚,也可適時追問:“其實我們研究的只是線段的其中一個三等分點、N等分點,角的其中一個三等分線、N等分線,其他情況又會怎樣?”設置矛盾沖突,留下懸念和思考的空間。
因此,通過線段的研究,學生可提煉“基本圖形—文字語言—符號語言”的基本思路,并將相應的學習經驗應用于角的研究之中,感受“線角同性”的魅力。
4.小結與提升
問題四: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對線段和角有了哪些新的認識呢?
對于問題四,如果學生能夠說出線段和角有著緊密的聯系,可讓其進一步總結,并繼續追問:“通過今天的學習,你還想研究哪些問題?怎么研究?”教師引導學生梳理本節課的研究過程并對后面的學習進行展望,體會幾何圖形的基本思路,提煉學習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