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科霖 黃小華 高雅莉
摘要:隨著社會和經濟的快速發展,環境問題也越來越嚴重,近年來,我國的桉樹資源逐年下降,國家對林業進行了全面的統籌和調整,通過對桉樹資源的利用,可以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達到經濟和生態兩方面的協調發展。本文從不同的視角,探討和剖析了桉木種植現狀、生態問題和可持續發展的策略,以期為今后的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桉樹人工林;經營措施;生態環境;影響;對策
0 引言
林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關系到國家的社會經濟的和諧穩定。隨著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對桉樹的生態功能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林業工作也變得更加艱巨。這是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改善我國林業發展模式的一條重要途徑。
因此,需要對我國的森林發展現狀進行改革與改進,并做出合理的規劃與設計。桉樹是澳大利亞特有的一種優良的人工木材,于1990年代引入國內,迄今已經有130多年的栽培經驗。目前,我國人工造林的規模在全世界排名第一,以廣西,廣東和云南、福建、海南等17個省(自治區)為主,以廣西為最大、分布最廣的地區。盡管桉木的栽培可以在短時間里帶動地區的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然而,由于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的關系始終存在,桉樹的面積不斷擴大,一些地方也出現了一些生態問題,結果造成了關于桉木栽培的爭論與誤區,如“抽水機”“抽肥機”“綠色沙漠”等。為了使桉樹人工林的生態環境得到優化,降低其不利影響,應對其進行管理,加強科學管理,促進桉樹造林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
1 廣西壯族自治區桉樹人工林種植現狀
廣西屬于低緯度地帶,位于其中部的北回歸線,是一個典型的亞熱帶氣候區。為此,在2002年度,區委制定了《關于加快我區速生豐產林發展的意見》,大力推廣速生桉樹,使得廣西壯族地區的桉樹林在短短十余年里以133000hm的速度增加。到2020年為止,廣西壯族地區已有2560,000hm的桉樹林,大約有50%,平均產量6.2m,比廣東、云南、海南都要高。桉樹不管是在生產規模上,還是在667m的產量上,都位居國內第一,與松樹、杉木形成“三足鼎立”。而作為廣西一個具有完善的產業鏈的支柱產業,其年產值已達4千億元,在廣西地區的比重為17.8%左右,對廣西地區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目前,廣西已建立起全國和亞洲最大的桉樹基因庫,其中東門林場擁有174個桉樹品種和種源,為今后的優生育種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此外,廣西地區也是全國規模最大的桉樹繁育中心,擁有800余個桉樹苗圃,年生產7000多萬棵優良樹種,為該區的造林生產供應了大批的優質樹種[1]。于是就有了“廣西桉木”的傳說。廣西目前仍以天然林為主,林地規模較大,以短周期內的循環造林為主,為今后對桉樹林的生態環境產生不利的后果做了鋪墊。
2 桉樹種植相關原則
桉樹,桃金娘科,是一種常見的常青型樹木。造林方案是造林工程的一個關鍵環節,對今后的發展格局和發展趨勢有很大的影響。桉木造林是一項以一定的技術措施結合地方的具體條件,對造林進行規劃的戰略和技術措施。要在區域內進行實地勘察和計劃,如地形改造、土地條件、植物種植等,桉樹林的種植讓環境具有一定的觀賞性和觀賞力,并能提高環境質量。它既要表現出外部的視覺美,又要具有內在的美。所有的需求都要經過規劃和設計來達到。遵循有關法規以及生態和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從植物學和經濟學的觀點,對適合的區域進行調查研究,結合永續發展的概念,不但可以在符合人民對居住品質的需求之外,還能提高天然的生態,營造一個優美的綠色生態[2]。
3 桉樹人工林經營措施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3.1 桉樹造林整地對生態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
一般而言,無論是幼苗造林,還是幼苗更新,在造林之前,都要先把山上的雜草全部清除、晾干,再以防火的名義,用火燒山,開墾土地。這樣的開山挖石,不僅帶來了安全隱患,還會對原本的植被造成嚴重的破壞,對動植物、微生物等造成嚴重的損害,破壞了原有的生態系統,降低了土壤的有機質和腐殖質,從而造成了人為的阻礙。同時,由于缺乏植被的森林,一旦遇上山洪,很容易造成土壤侵蝕,使巖石裸露,從而影響土壤的肥力維持和培育。另外,廣西很多地方還采用了全耕整地的方法。盡管這樣可以在短時間內提高土壤的滲透率,對桉樹的生長更有利,但長期來看,會破壞土壤的原有結構和微生物的生存環境,與開山煉山相比,土壤侵蝕問題更加嚴重[3]。特別是在造林面積、造林范圍、林地坡度過大的情況下,將造成嚴重的生態環境破壞。因此,不科學的植樹造林和整地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大的損害。
3.2 桉樹純林種植對生態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
目前,人們為了節省造林費用、提高經濟效益,往往在同一地區進行大規模的桉樹純林造林。但由于桉樹屬于外來樹種,大規模人工造林存在諸多弊端,嚴重影響了我國的生態環境。首先,桉樹屬速生、短輪伐期,根系發育良好,具有良好的吸水、吸肥能力。若同一地區栽植的桉樹過多、密度過大,會導致桉樹迅速成長,導致該區域的土壤發生硬化,大量消耗當地的水分、養分和礦物質,從而導致土壤逐漸酸性化、地力衰退、水資源枯竭,嚴重的話會導致土地沙化。其次,桉樹屬于“單打獨斗”,不宜與其他樹種共存。單純造林會加劇桉樹“一家獨大”的局面,造成林分結構單一、生物多樣性降低、生態穩定性降低;結果表明,該地區的土壤含水量、養分含量均有所下降。再次,桉樹自身含油量高,是一種可燃性樹種,但不易燃燒。當然秋冬季節,林區干燥,大片的純桉樹林,會增加森林火災的危險。此外,大面積的純桉林也易受到森林病蟲害的侵染,不但對桉樹人工林造成了很大的影響,還會給周邊的植物、農作物造成嚴重的威脅,造成嚴重的生態危機。
3.3 桉樹撫育管理對生態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
通過對桉樹幼林和成林的定期撫育,可以改善桉樹的產量和質量,但對造林的管理也會產生不利的影響。常規桉樹造林的撫育與管理主要有除草、追肥、防治病蟲害等。第一,除雜草的治理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人工除草,二是化學除草;一般情況下,在森林中使用大量的化學除草劑。這不僅會對水源和土壤造成嚴重的污染,也會讓那些沒有受到殺蟲劑的刺類植物、毒藤等植物失去平衡,從而造成區域的生態平衡。第二,在追肥和撫育上,一些地方為追求速效高產桉樹,使用過量施肥、施用非桉樹專用肥等不科學的施肥方式,雖然短期效果顯著,但長期使用必然會引起土壤的物理特性、養分的不均衡、肥力下降,從而造成桉樹后期的生長異常,抗性減弱,造成危害。第三,我國桉樹病蟲害的控制技術整體上已經較為成熟,但是仍然有個別地區長期采用單一的化學藥劑進行控制。這不但增加了桉樹病蟲害的抗性,增加了后期防治工作的難度,還會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甚至影響生態平衡,生物多樣性的降低對生態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不利的。
3.4 桉樹短期輪伐對生態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
桉樹生長周期短,成材速度快,經濟價值高,所以,作為用材林的桉樹人工林,在4~5年內必須進行砍伐。但是,由于人們盲目追求經濟利益,大量砍伐桉樹,造成大量的森林資源同時喪失。同時,也會造成森林土壤侵蝕、生物多樣性下降,從而影響到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內部功能。桉樹的輪伐周期短,在休眠期尚未休整的情況下,就必須進行下一輪的萌發和更新,造成了森林養分的過量使用。同時,由于對森林資源的過度干擾,導致了森林生態系統的退化,嚴重影響了森林的整體生態。
4 桉樹人工林發展過程中有關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效對策
4.1 采取合理的造林整地措施
要使桉樹及其周圍的原生態環境得到最好的保護,保持桉樹生物多樣性和土地養分循環鏈的完整,就需要嚴格控制使用開山法、機械開荒等整地方法,而采取的是不經開鑿的整地和人工條形或塊狀的整地方法。在進行土壤整理時,應將開挖的明洞改造成暗洞,將土壤侵蝕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在人工林帶中,可以保持一定數量的自然植物,通過桉樹綠化來保持其多樣性。若林地的坡度比較平緩,則可配合人工開挖溝渠,適當采取機械開墾的辦法。對高惡性雜草地區,應采用除草劑,控制好雜草后,進行大面積的整地,在此過程中,要注意保存部分樹木,防止因桉樹植物太少而導致土壤侵蝕。
4.2 推廣應用混交林種植技術
在桉樹的實際生產中,應對桉樹栽植方式進行適當的調節,并依據林地的具體條件,合理增大不同樹種間的間距,以防止因過于密集而導致土壤中的營養流失。通過減少桉樹對底層植被的感化效應,促進了部分喬木的生長,增強了森林的穩定性。人工設幾個隔離地帶,以保持原始森林的坡頂、中部、半坡或邊緣地帶,盡可能減少大面積的造林。另外,可以通過大力推行桉木混交林造林技術,改善桉樹大而集中的狀況,使其森林的林分格局得到進一步改善,從而提高整體的生態系統抵御不利環境的能力和自我調控的能力,以達到長期穩定地種植和發展桉樹。
4.3 進行科學合理的撫育管理
在造林綠化中應注意科學、合理的造林措施,盡可能地降低對生態的負面作用,鼓勵和支持人工除雜草。尤其是幼齡桉樹,化學除雜草是不適宜的。對桉木的兩邊80cm以內的野草可以采取連鏟法,同時將其根部蓋住,保持土壤濕潤。通過機械方法進行人工除雜草,應注意防止對桉木造成的機械損害,同時要合理保護森林中的自然植物,保護物種的多樣性,降低土壤侵蝕。針對桉樹要堅持追肥、確保專肥專用,減少化肥的浪費。建議使用特定的桉樹肥料,也可以采用測土法。特別指出,桉樹施肥方式與其他樹木的施肥方式有所不同,以挖溝施肥、坑內施肥為主,施肥完成后要覆蓋土壤,避免土壤暴曬而影響施肥效果,避免化肥被雨水沖入水中,對水源造成嚴重的影響。
在防治桉樹病蟲害時,應采取“防制與防治”相結合的方針,要加強對桉木病蟲害的農藝控制,合理選擇壯苗,科學整地,科學種植。通過合理施肥、及時除草和適度控水等造林技術,可以使桉木的耐受性得到持續增強,及時清除病蟲的幼苗。采取物理防治、化學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結合的方法,控制化學農藥用量,減輕對生態的影響。若采用化學方法,應以低毒、高效、低殘留的生物藥劑為主,盡量減少對周邊的生態環境造成的危害。
4.4 鼓勵培育大徑材的桉樹林
提倡林農種植大型樹種,可以大大延長桉樹的砍伐周期,減少對土地的過分使用,給桉樹森林提供充分的恢復空間。通過對天然林采伐、撫育管理等因素的干擾,使其能夠持續保持森林種類的多樣化,從而達到保護生態的目的。同時,利用大直徑木材進行造林,既能提高造林質量,又能適應我國造林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注重大直徑樹種的造林,有利于我國桉樹造林的健康發展。
4.5 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
為規范、制約桉樹造林,促進地區經濟發展,保護生態環境,需要制訂和健全有關法律法規。為此,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在全面、規范化、科學化的調研、經濟和環保預算的基礎上,不斷地制訂和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以保證桉樹的種植方式、采伐方式的正當性和合理性,同時對整地、種植、撫育、后期采伐等方面的管理和監管,及時發現并懲治違法違規行為,以法律手段促進林業經濟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4.6 及時更新采伐跡地
桉樹采伐不能大規模、連續采伐,要分區域管理,分期采伐。在桉樹砍伐后,應及時進行造林,以盡快恢復森林植被,保持脆弱的生態環境。當桉樹采伐跡地滿足下列條件時,可選擇幼苗更新的方法:(1)每年每1hm2的蓄積量大于22.5m3;(2)森林的成活率在90%以上,空間分布和胸徑的分布比較均勻;(3)沒有任何危害的病蟲和害蟲。利用萌芽再生技術改造桉樹林,既可以減少采伐后的殘留物,又可以增加土地的肥力,還可以保持森林中的某些物種,保持一個相對完整的生態系統,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5 結語
由于桉林是一種非常寶貴的樹種,因此,在桉樹的綠化中,采用不科學的管理方法,必然會產生水土流失、水源枯竭、地力衰退、生物多樣性降低,病蟲害蔓延等不良后果。21世紀以來,我國人民對森林的需求和水平越來越高,不僅要適應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求,還要保證森林的生態安全。基于此,筆者提出,應通過科學、合理的管理手段,完善有關法律、規章,確保桉木生產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統一,切實做到可持續發展桉木工業。
參考文獻
[1] 梁科,吳大平,葉永發.桉樹種植的現狀、生態問題與可持續發展對策研究[J].花卉,2021(8):226-227.
[2] 韋育凡.桉樹人工林現狀及可持續發展[J].農村實用技術,2021(6):122-123.
[3] 李遠河.桉樹種植現狀與可持續發展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21(4):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