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慕竹
陳寔是東漢時的名士,他這個“名”不是因為學問出眾,而是因為品德高尚。然而,他的有些所為看起來卻和高尚的德行不太沾邊。
陳寔入仕后,曾出任潁川郡功曹,是一郡之內(nèi)僅次于太守的要職。權(quán)傾朝野的中常侍侯覽托潁川太守高倫提攜一個親信。此人無才無德,高倫很為難,想命他署理文學掾。這時,陳寔站出來說:“此人不宜任用,但侯常侍也不可得罪。不如這樣吧,我以個人的名義舉薦他。”事后,不少人責備陳寔所舉非人。陳寔不但不辯解,而且老實承認這是自己的錯。后來,高倫升任尚書,赴任前吐露實情說:“陳寔讓我另行安置侯常侍的親信,人人都怪陳寔舉人不當,從內(nèi)心里埋怨他,甚至看不起他,可實際上他是替我攬下罪責,卻從不說明辯白,天下間有幾個人能做到這樣?他才是古之君子啊!”
然而,陳寔后來的做法更讓人覺得有辱名士的稱譽了。靈帝初年,中常侍張讓的父親死了,潁川郡有頭有臉的人都爭先恐后前來吊唁,卻唯獨不見士人,這讓張讓十分惱怒。這時,陳寔來了,才讓張讓找回一些面子。人們怪陳寔不避嫌疑,有失士人風范,陳寔淡然一笑說:“我沒有你們想得那樣多,張讓之父乃是故人,死人事大,略表哀思也算人之常情,何須搞得太復雜呢?”后來,宦官集團以“黨人”罪名禁錮殺害士人,發(fā)生黨錮之禍,張讓因為陳寔出面說情,很多士人的身家性命得以保全。
德有私德和公德之分,它們有高下的差別嗎?夏朝鼎銘記載:“德者,得也。”意思是所謂德行,就是是否讓別人得到了好處。對此,孔子講得很明白。
子貢贖回被販賣到其他國家做奴隸的魯國人,卻沒有接受魯國的獎勵,由此獲得清廉的贊譽。孔子卻憂慮地說:“子貢這樣做,是害了魯國人啊。往后也想贖人的人,若接受了獎勵,會自感道德不如子貢;若不接受獎勵,心里又舍不得這一筆錢。糾結(jié)之下,還是不贖的好。”子路因為幫助一位老人,老人用一頭牛感謝他,子路二話不說就接受了。世人都說子路貪財,孔子卻說:“子路這樣做,以后行善的人會越來越多啊。做好事有回報,用心雖不純,但行為上還是促進了好的風氣,讓大家更愿意幫助身邊的人。”子貢無私而受到批評,子路受利而得到稱贊,孔子是把私德放在公益上考量,才得出的結(jié)論。
德之大者,天下為念。真正的圣人從來不把德行當作一種私利,追求個人名譽的完善,只要有利于世人,寧可自己利益受損、名聲有污,也在所不惜,這才稱得上大德。陳寔在今天仍受到稱道,正是因為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