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琪嘉
《質量強國建設綱要》提出,增強產業質量競爭力。強化產業基礎質量支撐,提高產業質量競爭水平,提升產業集群質量引領力,打造區域質量發展新優勢。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質量強國建設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為建設質量強國指明方向。當前,我國處于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做好質量建設至關重要。要堅持系統觀念和問題導向,以高水平質量建設為產業發展賦能,激活發展內驅力,提升競爭力。
充分認識質量強國建設
對增強產業質量競爭力的重要意義
有質量才有品牌,才有產品附加值。離開了質量,產業就失去了穩健發展的根基。推進質量強國建設,對產業層面提升核心競爭力具有重要作用。
建設質量強國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從前期開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落腳點看,一個是提升效率,另一個就是提高質量,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處于縱深推進階段,促進經濟實現“量”“質”齊升,質量建設的分量更重。在具體的生產、運營等環節,質量和品牌是密切相關的,質量好是好品牌的先決條件和必備要素。從當前一些成功品牌的培育和形成歷程看,都離不開過硬的質量。從這個角度看,質量是品牌的“生命線”,產品質量過硬,就有了形成知名品牌的良好條件。反過來,品牌的維護又會引導企業和經營者高度重視產品質量,不斷提升質量管理工藝和效率,有利于企業產品質量的持續提升。
建設質量強國是大力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的必然選擇。當前我國擴大內需,著力點應該在擴大有效需求上。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費升級的趨勢更加明顯,對產品的關注點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當前,消費不足已經成為制約經濟循環暢通的短板,并不意味著產品總量的不足,問題出在結構層面,部分產品的質量、品質不能滿足消費升級的需要,導致部分消費能力外溢,舍近求遠去海外購買快消品。實施好擴大內需戰略,質量建設必須同步跟上,通過穩步提高產品質量激活、聚攏消費能力。當然,質量建設不僅僅局限于產品質量,還包括標準、制度等各方面的配套內容,形成一個有利于質量建設的生態體系,對支持擴大內需戰略將起到重要作用。
建設質量強國是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所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積極融入國際大循環,質量是重要的影響因素,是衡量產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指標。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演進,國際上的產業競爭已經從單純的產品競爭擴展為管理、技術、標準、制度的創新,而這些內容都與質量強國建設的內涵、目標、路徑、方向是一致的。這種競爭力,歸根結底是綜合能力的體現,質量在復雜系統中扮演著關鍵角色,以質取勝始終是產業可持續發展、國際競爭能力穩步提升的重要原則。形象地講,如果把產業國際競爭力作為一項KPI考核的話,那質量建設就是這項考核中一個能夠左右排名的“加分項”。全球各國對質量建設也都是高度重視,從立法層面加以規定,強化了政策效力。
找準增強產業質量競爭力的發展路徑
路徑清楚,方向才能明確。《綱要》中就增強產業質量競爭力提出了明確的重點任務,為在產業領域推進質量強國提供了載體。《綱要》中提到四個方面的內容,分別是強化產業基礎質量支撐,提高產業質量競爭水平,提升產業集群質量引領力,打造區域質量發展新優勢,理解好《綱要》提出的這些具體內容,對于把握好增強產業質量競爭力的方向具有指向性意義。
關于強化產業基礎質量支撐。產業基礎再造工程,本質上是夯實工藝基礎,這方面離不開質量的提升。一些關鍵共性技術,是需要在工藝領域長期積累、精益求精之后,才能形成技術應用的突破。缺少了質量方面的迭代,工藝升級就缺乏可持續性,更談不上通過數字技術賦能來實現產業基礎高級化的目標。《綱要》中明確提出要按照分行業的思路推進產業基礎質量補短板工作,從重點領域入手,聚焦工程化突破和產業化應用,提升工業基礎工藝水平。
關于提高產業質量競爭水平。從《綱要》提出的具體任務看,主要聚焦促進先進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融合,以質量升級為重點,推動產業質量升級。把質量和品牌統籌起來,通過標準倒逼機制助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綱要》中針對農業、制造業、服務業提高產業質量競爭水平提出了明確的方向,從這些舉措看,主要是提高產品附加值,從而形成產業競爭力。同時,強調技術、質量、管理協同創新,這也有助于更好發揮質量品牌對整個工藝流程升級的帶動作用。
關于提升產業集群質量引領力。此次《綱要》中的一個明顯特征,就是以產業集群為載體,推動質量建設在產業鏈條上整體布局。這其中的邏輯是,以技術賦能實現質量提高,以完善管理機制構建質量發展生態。在此基礎上,依托現有的平臺,如國家級新區、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自由貿易試驗區,探索實現技術、質量、管理協同創新。這相當于將質量建設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在各類平臺中不斷加以完善和推進,并與生產要素提質增效有機結合,支持提高要素效率。
關于打造區域質量發展新優勢。《綱要》從生產力布局的角度,發揮質量政策的引導作用,明確了不同區域的側重點。其中,東部地區要在產業質量提升中“精益求精”,在已經積累的優勢基礎上促進優勢實現更大突破。中西部地區要立足本地區實際,加大區域內部支柱產業的質量提升力度,形成新的比較優勢。東北地區則應側重在質量發展環境方面加大優化力度,以質量建設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同時,《綱要》強調要健全區域質量合作互助機制。這為省級層面和區域間合作開展質量建設工作提供了充分的依據。
應高度關注產業質量競爭力
提升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產業質量競爭力建設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推進的過程中還需要進一步破除堵點難點。
在生產加工層面質量品牌意識還需進一步提高。從當前各類的調研問卷情況看,企業質量品牌意識有所增強,但與質量強國的目標相比,還需要進一步提高。在處理短期與長期、質量和效益方面,不同程度存在“賺快錢”的現象,對質量建設的投入力度重視不夠。質量建設與經濟效益最終是相互促進的,但不排除前期因為質量建設帶來成本上漲等影響,但從中長期看,這類上漲本質上可以看做是前期投資,也是企業為了可持續發展所必須投入的成本。
質量的標準建設滯后于市場發展和管理需求。標準是質量建設的基礎性工作,權威、高效、統一的質量標準體系是推動質量強國建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當前質量標準方面還存在標準不統一,重要環節和領域缺乏標準,標準規范體系不權威等現象,亟待整合各方面資源著力加以解決。這種滯后性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超大規模市場中各類技術快速應用并演進,設計研發、加工制造、品牌運營等重要環節的標準要求不斷提升,現有質量標準體系的更新速度還不能完全滿足各環節的變化需要。另一方面,質量管理的權威性還需要進一步提升,多頭管理的問題亟待加以解決,從而提升質量管理工作的位勢,強化對全流程質量建設工作的推進。
質量建設與生產一線結合的緊密程度還有待提高。對于農業來講,農業生產一線一個是種子,一個是技術,兩類內容都需要有完備的質量管理體系才能實現創新和突破,從而確保糧食安全。對于制造業來講,著力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強化基礎工藝的升級,都離不開嚴密的質量標準體系,可以說,質量標準體系是貫通于制造業發展的各個環節和方方面面。對服務業來講,質量標準規范直接決定服務質量的提升。目前,質量建設與生產一線相脫節的情況還在不同程度存在,影響了行業整體效能的提升。以服務業為例,家政服務業涉及面廣,市場需求大,但是相應的標準規范對行業高質量發展還沒有完全發揮作用。
多措并舉促進產業質量競爭力持續增強
產業質量競爭力的提升是質量強國建設的重要內容,要堅持問題導向,按照系統觀念,分門類、分階段扎實加以推進。特別是注重質量標準服務于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第一,加快推廣先進質量管理技術和方法。探索建設一批標準符合性認證平臺,開展質量標桿和領先企業示范建設。加快向大、中、小企業推廣質量診斷、現場管理、精益生產等先進生產管理模式。進一步嚴格質量準入標準,完善相關產業政策和具體準入條件,比如,構建分行業的制造業質量統計指標體系,加快建立質量敏感性產業分析制度等。加大對產業高科技含量技改項目的扶持,給予稅收優惠或減免,如設立促進質量升級專項基金。力爭3年—5年時間培養一批掌握先進質量管理方法的專業技術人員,形成應用先進質量管理方法的良好氛圍,探索設立產業工人技能提升基金。“請進來”“走出去”相結合,積極引進國際先進質量管理方法,提升質量管理的國際化水平。
第二,建立質量黑名單制度并構建長效機制。更加嚴格執行產品“三包”、產品召回等制度,統籌各方面力量建立全國統一的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切實保護消費者權益。進一步強化企業主體責任,將產品質量黑名單與企業信用信息聯動掛鉤,通過有關信息平臺定期向社會披露。開發基于歷史統計數據與大數據挖掘相結合的質量評價追蹤技術(大數據質量監測平臺建設工程),整合檢驗認證、執法打假、消費者投訴、問題產品召回等信息資源,特別是暢通與電子商務產品質量相關的投訴、監督、查處、追蹤渠道,形成線上線下雙重質量監管體系,發現問題及時向有關行業和地方警示通報;鼓勵第三方質量評估機構獨立、客觀向社會發布質量安全警示信息。
第三,重點加強制造業質量品牌建設。采用市場化運作模式,發展一批品牌培育和運營的專業服務機構,形成一批在國際上有影響、國內消費者信得過的知名品牌;完善品牌保護機制,建立政府監管、社會監督、信息公開的品牌維護、侵權懲罰體系;積極推進品牌價值評價工作,規范品牌評價活動,引導更多制造企業參與品牌價值評價活動;強化科技對經濟的支撐作用,實現從跟蹤模仿、高消耗、低附加值向原創突破、高品質、高附加值的趕超跨越。
第四,組織實施一批質量檢驗檢測認證能力提升專項工程。建議在新興產業領域建設國家質檢中心或者國家檢測重點實驗室,培育2個—3個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認證、認可研發中心,鼓勵跨區域整合、跨行業整合,做專做精一批專業認證技術機構;建議在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實現高端檢測儀器國產化;通過檢驗檢測數據的積累,建立質量敏感性產業統計指標體系,促進產業內質量不斷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