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欣悅 (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
河北省是我國的農業大省,其農業用地約占全省總面積的69.2%,生產的棉花、糧食、油料、肉類及蔬菜瓜果等農產品的產量在全國連續多年排名前十。可見,提高農業發展水平是推動其經濟增長的必要要求。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水平的不斷發展,農產品進行外貿業務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并成為農業經濟的重要一環。農產品出口有利于推動河北經濟的發展,一直以來國家和政府對農產品的生產和貿易問題都非常關注。河北省發布了《加強農業對外開放工作建議》,文件中政府為了加大財政對農業的支持采用了“先建后補、以獎代補”的方式。與此同時,政府還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農產品出口企業的信貸投放,加快退稅進度和提供更多的出口費用補貼。普惠金融的發展為農產品提供更加優質的金融環境,拓寬農民的融資渠道,提高企業活力,為農業發展提供更多的便利。探討普惠金融對農產品的支持作用,有助于提高當地農產品出口質量,提高競爭優勢,從而推動農產品出口。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程度不斷擴大,河北省農產品出口貿易越來越普遍,河北省農產品市場也隨之不斷擴大。由表1 可知,河北省農產品出口額整體呈上升趨勢。2020 年,河北農產品出口額為16.48 億美元,增長率為2.87%,出口總額較2011 年增加1.46億美元。農產品出口額雖不斷增長,但其貢獻率卻出現了小幅度下降,從5.26%下降到4.52%。
表1 2011-2020年河北省農產品出口額及變動情況
從農產品出口結構來看,當前河北省主要出口的產品為水產品、干鮮瓜果及堅果、蔬菜、肉類、罐頭、糧食和酒類等。據2022 年石家莊海關數據可知,河北省農產品出口的種類中,水產品出口額最多,約為2.53 億元;干鮮瓜果及堅果次之,約為2.03 億元,酒類最少,約為0.18 億元。從河北省出口的結構來看,出口的商品中初級商品所占比重較大,農產品的深加工水平較低。另外,農產品出口結構趨向單一化,農產品種類有待豐富,出口結構應多元化發展。
隨著我國對外貿易水平的不斷提高,河北省農產品出口貿易越來越普遍,河北省農產品市場也隨之不斷擴大。雖然歐盟目前是河北省的第一大貿易伙伴,但是受地理位置和本國外交情況的影響,亞洲才是河北省主要的農產品出口市場。
河北省農產品主要出口的地區有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其中,出口亞洲的農產品數量最多,約占全部出口額的45%,其次為歐洲。根據已有的數據顯示,在亞洲市場中周邊的國家占大多數,例如日本、東盟和韓國等;歐洲市場主要有俄羅斯、歐盟等。
為了進一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帶動農民就業增收[1],河北省農業廳和財務廳一起出臺的文件中強調利用財政支持農業發展。農業公共財政預算的增加,可以為農業生產提供更多的財政補貼,節省農產品生產成本,進而使農產品在貿易過程中形成價格優勢,有益于擴大農產品的出口數量,形成貿易順差,促進河北省經濟增長。
近年來,農業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整體上呈現上升的趨勢且增長速度較快。僅在2017 年出現了小幅的減少,為去年的2.25%。由此可以看出河北省正在不斷地加強財政支農力度,進而促進農業經濟增長,促進農產品出口。此外,石家莊海關還為農產品出口提供綠色通道,助力農產品出口。第一,一些農產品出口的貨單可以優先進行海關審查,進而提高企業農產品出口效率。第二,石家莊海關還采取了分類通關政策,縮短產品通關時間,節省企業成本。第三,積極落實出口退稅政策,并減免一些出口費用。
公益性小額信貸是普惠金融發展的第一階段。在出口農產品生產的過程中,有些小企業常常因資金鏈斷裂而無法進行生產,這時我國的各大銀行會增加信貸投放和推出新的金融產品來幫助企業渡過難關。2016 年末,河北省農業銀行分行推出的金穗“惠農通”工程在鄉鎮實現了100%的覆蓋率,金融服務進一步深化。省財政廳還對農產品出口企業推出專項保額支付政策,并對農產品出口使用優惠費率,還對涉農企業加大再貼現力度。信貸投放的增多,不僅有助于解決農產品出口企業融資難的問題,還會幫助企業進行資本積累,進而促使企業進行擴大再生產。企業的規模變大,農產品成本會相對下降,進而增強在貿易中的競爭力。金融服務的不斷提高,會使金融的覆蓋面越來越廣,進而推動農業貿易的發展。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普及,普惠金融與互聯網的結合而產生的金融產品越來越多,傳統的存貸款方式在不斷地減少。例如P2P 借貸平臺的出現可以使農戶得到足夠的融通資金,減少農產品的生產成本,使其在貿易中形成競爭優勢。普惠金融的網絡化不僅可以實現金融機構之間數據資源共享,還可以改善分散的農戶因信息不順暢引起的不便,防范金融風險。能夠更加全面地為農業服務,促進農業發展,提高農產品出口效率。ATM 機、網上銀行等互聯網金融產品的開發與使用很大程度降低了農民使用金融服務的時間成本、交通成本和價格成本,有利于河北省農產品出口形成競爭優勢[2]。
2020 年,河北省總出口額為364.48 億美元,相對于2010 年增長61.49%。而河北省農產品出口額增速為34.04%。農產品增長速度慢于總出口增長速度。2016 年到2020 年間,農業出口總額在農業生產總值中的比例一直都低于5%,且農產品出口額起伏變動不大,有些年份甚至出現了下降趨勢。雖然河北省農產品出口額整體呈現上升趨勢,但其占全國農產品出口額的比重相對較低。
近年來,雖然不斷完善的“一帶一路”政策,推動了河北省農產品貿易發展,拓寬了河北省農產品出口的渠道,為河北省農產品貿易帶來了更多的合作伙伴。但河北省農產品出口主要還是集中于亞洲和歐洲地區,這兩個地區的農產品出口數額占到了河北省農產品出口總額的80%左右。出口過于集中不利于出口產品的多元化,抑制河北省出口產品的創新發展,還會增加河北省農產品出口對亞洲和歐洲市場的依賴性,進而使河北省在農產品貿易時處于相對劣勢地位,增加貿易時的風險性。風險性的增加不利于農產品價格的穩定,更會對河北省農產品貿易的長久利益產生危害。
當前河北省農業的基礎設施仍比較比較落后。一方面,河北省農業機械主要以小型配套農具為主,大中型拖拉機和農具的擁有量在整體中占比較少,導致土地的利用效率變低,阻礙農民擴大生產規模[3]。另一方面,河北省農業生產比較分散,難以形成規范化管理。大多數的農戶由于資金有限,未能引進先進的機械,農民的生產力難以提高。雖然,近些年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興起對農產品生產有一定幫助,但現有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并未形成規范化管理,不能為農戶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和支持[4]。
在國家鼓勵支持“三農”工作的背景下,各大銀行機構和金融機構在不斷地推出新的金融產品,為農民提供更多的融資選擇,但有關“三農”的貸款需求仍然不能得到滿足。一方面,大多數金融機構都具有營利性,由于有關農業的貸款盈利較低,各大金融機構不愿把多余的款項貸給農民,在選擇方面大多偏離涉農貸款轉向商業性貸款[5]。另一方面,進行農業貿易的企業大多都是小微企業,龍頭企業較少。商業銀行在進行貸款時,一般都認為小微企業的風險承擔能力較弱,還貸能力弱,不愿將貸款貸給相關企業[6]。因此,這樣就導致金融未能更好地為農業提供服務,農民也并沒有得到更多的優惠。農業生產中存在的融資難問題并沒有得到實際解決。普惠金融政策未落到實處。
為了保障弱勢群體能夠平等地享有金融服務,普惠金融要在農村地區大力普及。但是,目前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比較落后,留在村里的大多都是老人小孩和受教育水平較低的成年人。這些人由于對有關金融方面知識的匱乏,不能很好地利用普惠金融中的優惠政策,甚至對有些金融產品產生抵觸的情緒。進而使普惠金融不能很好地在農村地區得到發展,農業發展也因不能得到很好的金融支持而受到阻礙[7]。
目前,存款和貸款等傳統的金融服務是河北省大多數農村地區金融機構所提供的主要金融服務項目,農村信貸產物只有農戶小額信貸、小組聯保貸款和抵押貸款等。與其他經濟發展較好的省份相比,河北省金融產品的種類較少,金融產品創新能力較弱,金融產品較為單一。另外,河北省內縣域金融機構中大多都是郵政儲蓄銀行和農村信用社,他們提供的涉農貸款有一部分不接受農村產權抵押,這就造成農戶融資難。再加上農戶對金融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最終導致河北省金融服務的供求不平衡。
一方面,不斷加強政府財政支農政策的補貼力度,出臺相應的政策文件鼓勵各大金融機構積極提供涉農貸款。在農業稅收方面繼續為農產品提供補貼和減免稅費,為農民和企業爭取最大的利潤空間。另一方面,不斷強化有關普惠金融的法律法規,減少徇私舞弊現象的發生,盡量使每個人都享有相同的金融服務。與此同時,政府還應加強對縣級以下金融機構基礎設施的建設,增加銀行網點的設立,在業務方面,積極推進銀行卡和網上銀行等新型業務,增加金融服務的多樣性,吸引更多的用戶,進而增強金融的可獲得性和使用度。
摸索“政府+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金融機構”五位一體的新模式,漸漸形成“龍頭企業+基地+貧困農戶”“企業+家庭農場”“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模式,引進更多或者創造更多金融扶貧的方法[8]。與此同時,金融機構應該設置合適的獎勵制度,鼓勵更多的員工發散思維,打破原有的經營模式,去創造更多功能的金融產品,滿足大眾的多樣化需求。銀行機構在保留現有的存、貸和匯款等業務時,也應該適當地嘗試有關農產品的期權、期貨和基金方面的新產品,以便為從事農業貿易的企業提供更多的選擇,從而獲得更多的金融支持。
定期安排金融方面的專業人士下鄉為村民開展講座,讓村民對普惠金融能夠有初步的了解。講解的過程中要因地制宜,盡量用一些簡單易學的辦法,這樣既可以調動農民學習的積極性,又可以避免出現聽不懂的現象。各地的銀行機構應多增加員工學習培訓的機會,增加員工的金融素養。盡可能地讓員工掌握各種金融的基礎知識和熟悉本行推出金融產品,以便日后為需要服務的客戶進行更好的講解。
一直以來河北省的農產品出口市場較為集中,農產品出口對進口國的依賴性不斷提高,不利于河北省農產品貿易更好的發展。農產品出口企業應該借助“一帶一路”政策的實施,擺脫地理位置的約束,與更多地區進行農產品貿易。
在進行農產品生產時,多引入深加工技術,逐漸減少缺乏優勢、質量差和產量過剩的農產品的生產,提高優質農產品產量,增加高附加值農產品出口供給,控制初級產品的出口量,實現農產品結構多元化。
河北省農產品的生產過于分散,不易管理。因此,應該建設一條從農產品種植到農產品銷售的完整產業鏈,這樣不僅有利于產業的管理,還為農產品出口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務。另外,政府應該多出臺相關政策支持龍頭企業的發展,激勵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和農民聯合經營,充分發揮三者各自的優勢和功能,促進農業生產機制更加完善,創造更高經濟效益。在鼓勵龍頭產業發展的同時,也應加強農產品的品牌效應。
品牌的建立對農產品有一定的宣傳作用,可以讓農產品走向更多的國家,拓寬河北省農產品的出口市場。首先,通過各種培訓和講座,讓農戶和企業知道如何創建和經營產品品牌,認清品牌在農產品銷售中的重要性。其次,不能盲目地為所有農產品都創立同樣品牌,要因地制宜,不同類型的農產品應突出不同的重點和采用不同的策略。
當前河北省農產品加工企業技術落后,創新能力弱。引入科技是提高農產品創新能力和出口競爭力的關鍵一招。攻克科技這一難關時,第一,政府要加大財政對科技的支持,保證研究資金充裕。第二,各企業和農戶要積極招聘科技人員,采用先進生產技術和生產知識,提高農產品生產率,優化農產品質量。第三,要引入新品種,增加產品種類,以滿足市場的不同需求,在貿易中形成產品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