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暉



三月上巳歲時祓除
——晉 張華《太康六年三月三日后園會》
暮春元日,陽氣清明,祁祁甘雨,膏澤流盈。
習習祥風,啟滯異生,禽鳥翔逸,卉木滋榮。
上巳節,俗稱三月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上巳節的歷史十分悠久,上古時代以“干支”紀日,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謂之“上巳”。“上巳”一詞最早收錄在漢初的文獻里,《周禮》鄭玄注:“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魏晉以后,上巳節的日期固定為三月初三,后朝后代便沿襲了下來。 三月初三在我國西南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聚集地,至今仍是一個隆重而盛大的節日。在我國北方中原地區也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軒轅生”的說法。
上巳節也叫春浴日、女兒節。女兒節是古代漢族少女的成人禮,在這個日子舉行“笄禮”。女孩們臨水而行,賞花玩樂,身著新制的漂亮衣裳,奏樂起舞,以祈禱驅除晦氣,杜甫詩曰:“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日本三月三也是女兒節,但與中國的女兒節有所不同,日本的女兒節又叫“雛祭”,是中國隋唐時期傳入的,主要是給幼小的女孩過節,而中國女兒節的主角則是未出閣的妙齡少女。
上巳節還是中國最古老的情人節,最早可見記載于《詩經· 鄭風·溱洧》中:“溱與洧,瀏其清矣。士與女,殷其盈矣。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吁且樂。維士與女,伊其將謔,贈之以勺藥。”可見,上巳節比西方情人節早了上千年。在這一天青年男女到野外踏青,潑水相戲,自由擇偶,并以芍藥定情,繡球傳情。歌圩的繡球是女孩們在節前制作的精致工藝品:十二片花瓣代表十二個月份,連結成一個圓球形,上面繡有當月的花卉。形狀并不拘泥,有做成圓形的,也有方形、多角形等。繡球內裝豆粟或棉籽。球上連著一條綢帶,下墜絲穗和裝飾的珠子,象征著純潔的愛情。每逢歌圩,方圓數十里內的男女青年便聚集在歌圩點。男青年若遇到合適的對象,便唱起見面歌、邀請歌。女方若有意就應答,二人對唱,歌詞均是臨場發揮。姑娘如果覺得滿意,便將繡球贈與意中人,二人便在此刻定情。
流觴曲水
上巳節的歷史由來久遠,在上古時代上巳已成為人們舉行“祓除畔浴”活動的重要節日。每到這時節,春和景明,人們紛紛來到水邊舉行祭禮,洗濯去垢,消除不祥,被稱為祓禊,也叫春浴日。《論語》中記載:“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大概到了晉朝,到河邊潑水的風俗活動就被北方文人改為“曲水流觴”。
舊時在上巳節,人們舉行祓禊的儀式之后,便坐在河渠兩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順流而下,停在誰的面前,誰就取杯飲酒,意為除去災禍不吉。“曲水”指的是彎曲的水道,而觴則是酒器,通常為木制,小而體輕,可浮于水中。在南北朝所著的古籍《荊楚歲時記》中,記載了“曲水流觴”的場景:“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間,為流杯曲水之飲。”曲水流觴的風景要很雅,除了初期在自然的水邊伴隨山河風光,魏晉以后文人文化的興起,貴族多在庭院里布置雅致景觀,圍坐在庭中水渠邊飲酒作詩。魏明帝曾專門建了一個流杯亭,用以“曲水流觴”。
搶花炮
傳說古時侗族人以桐樹開花的日子作為插秧節。但有一年桐樹沒有開花,耽誤了農時,族人只好離家逃荒。為防止這樣的事情再次發生,每到農歷三月三人們便吹蘆笙唱歌、走訪親友,互相提醒已經到了務農的時候。侗族人三月三這天會舉行搶花炮、斗牛、斗馬、對歌、踩堂等活動,故三月三又稱“花炮節”。
五色糯米飯
五色糯米飯又稱青精飯或花米飯,每年農歷三月三,廣西各族人民普遍制作五色糯米飯。糯米飯一般呈黑、紅、黃、白、紫5 種色彩,這5 種顏色被看作是吉祥如意、五谷豐登的象征。選好優質糯米,采來紫蕃藤、黃花或黃梔子、楓葉、紅藍,浸泡出液,分別拌著糯米,再合而蒸之,成品不僅色彩斑斕,而且味道香純。杜甫有詩贊曰:“豈無青精飯,使我顏色好。”
2010 年,壯族五色糯米飯制作技藝被列入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薺菜煮雞蛋
農歷三月三這天,很多地方有吃薺菜煮雞蛋的習俗。薺菜又名護生草、地菜、地米菜等。薺菜多生長于田野、路邊及庭院,味道鮮美、養價值高。民間有俗語:“三月三,薺菜煮雞蛋。”春天正是薺菜生長的季節,春食薺菜也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傳統習俗。《爾雅翼》中說:“薺之為菜最甘,故稱其甘如薺。”《漢口竹枝詞》曰:“三三令節重廚房,口味新調又一樁。地米菜和雞蛋煮十分耐飽十分香。”詞中的地米菜即指薺菜。
因薺菜的諧音是“聚財”,每逢農歷三月三薺菜開花,婦女們會采摘來插在發髻。農歷三月三祭祖的時候,人們會將新鮮薺菜洗凈后捆扎成一小束,放入雞蛋、紅棗、風球,再配兩三片生姜,煮上一大鍋,全家都吃上一碗,祈禱祖先保佑財運亨通,久而久之便成為了一種上巳節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