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恰逢萬物芳菲時刻,青團正當時,艾草清香,糯韌綿軟,輕咬一口,仿佛擁抱整個春天。春天顏色的青團,秀色可食,攜之賞花游園、郊游踏青,感受春日里清新的浪漫。
清代文學、美食家袁枚的《隨園食單》中,對青團的制作有記載:“搗青草為汁,和粉作團,色如碧玉?!鼻鄨F是江南地區的傳統時令小吃,用新鮮的艾草打成草綠色的汁,青團的“油綠如玉”就得益于這些植物帶來的“天然染料”。
青團最早可以追溯到唐宋時期的“三色粉團”“五色水團”等“彩團”。陳元靚的《歲時廣記》中曾記載:“唐宮中每端五造粉團、角黍饤金盤中,纖妙可愛。以小小角弓架箭,射中粉團者得食。蓋粉團滑膩而難射也,都中盛行此戲?!?明代郎瑛所著的《七修類稿》在“饅頭青白團”一條中記載:“蠻地以人頭祭神。諸葛之征孟獲,命以面包肉為人頭以祭,謂之蠻頭,今訛而為饅頭也。古人寒食采桐楊葉染飯青色以祭,資陽氣也,今變而為青白團子,乃此義耳?!笨梢姡喟讏F子在當時就已經廣泛作為寒食節用于祭祀的祭品,久而久之就變成了人們喜愛的清明節前后的獨有美食?!跋鄠靼傥褰麩煆N,紅藕青團各祭先”,這首《吳門竹枝詞》中說的就是人們在清明節吃冷食青團,并用紅藕、青團祭祀祖先,其中所說“百五”,是指冬至過后105 天為寒食。清代《清嘉錄》對青團有更明確的解釋:“市上賣青團熟藕,為祀先之品,皆可冷食”?,F在的青團作為祭祀品的功能已日益淡化,而是成了一道人們喜愛的時令性的點心。
一花一朵在清明時節前,去田間地頭采摘野生鮮嫩的艾草,打成汁與糯米粉揉成皮,包裹進自制的6 種口味的餡料,用蘆葉墊底,放到蒸籠內。掀開蒸籠的那一瞬間,熱氣氤氳中聞到了春天最迷人的味道。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團子的表面,從色彩到口感都有著春天的氣味,不甜不膩,帶有清淡卻悠長的清香。
青團制作過程:
1. 艾草洗凈,放入沸水中煮1 分鐘,將煮好的艾草切碎,放入料理機中打碎,過濾出青汁;
2. 先將少量糯米粉倒入容器中,加熱水和豬油和開,再倒入糯米粉中,加青汁、水和成面團,這樣做出的皮更粘潤有韌性;
3. 將面團分成一個個劑子,用手壓平包裹上餡料,收口;
4. 擺放進蒸屜中,大火蒸20 分鐘左右,出鍋刷一層食用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