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遠
國際市場,物流樞紐,建設“一帶一路”開放大平臺和物流大通道
推動市場創新發展,激發市場活動,打造“世界貨地”。 一直以來,義烏實施“興商建市”發展戰略不動搖,擁有超7.5萬家商鋪的義烏國際商貿城,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市場鏈接的中外商戶經營著超210多萬種商品,采購商來自全球230多個國家和地區。每年到義烏采購的境外客商超過56萬人次,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萬多名境外客商常駐義烏,各類外資主體8000多家。2023年11月,在第13屆中國商品市場峰會上,義烏小商品城位列功勛市場榜第一、中國商品市場綜合百強榜第一。
在“一帶一路”建設方面,2022年義烏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占比提高至70.6%,2013至2022年義烏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貿易額達1.7萬億元。以“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為重點,建設海外倉210個、海外展廳19個,設立海外采購商服務中心36個。與21個國家35座城市結為友好交流城市。
義烏是吃改革飯發展起來的,因此,市場創新是義烏市場持續繁榮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動市場鏈接“一帶一路”的重要舉措。一是創新全場景、全鏈路數字化的綜合貿易服務平臺,以貿易數據整合為核心驅動,對接供需雙方在生產制造、展示交易、倉儲物流、金融信貸、市場管理等環節的需求,構建真實、開放、融合的數字化貿易綜合服務平臺,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等外國客商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務。
(1)是強化標準引領,集聚市場質量發展優勢,引導優質企業積極創牌,聯動培育傳統產業和光源科技、綠色動力等新興產業集群。通過品牌效應,吸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來義烏投資興業。
(2)是以貿興展,以展促貿,展貿互動,每年吸引近300萬人次(包括“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專業客商來義參加各類展會。
(3)是電商換市,線上線下聯動發展,吸引跨境電商等電商主體在義烏集聚發展,位列全國外貿網商密度最高城市第二;跨境電商品類日益豐富,目的地國中“一帶一路”國家占比高;與Ebay、Amazon等平臺開展全面合作,拓展貿易渠道。
完善口岸平臺,暢通物流通道,構建“一帶一路”物流體系。 義烏物流基礎較好,是全國第一批國家物流樞紐,被聯合國亞太經社會列為國際陸港城市,是國家供應鏈創新與應用試點城市,建有全國最大的零擔貨物配載中心和國家級物流示范園區,具有健全的口岸功能平臺, 打造多位一體的、通達全國、連接世界的綜合物流體系。
義烏物流的發展特點使其更加具有競爭力:一是業態轉型。從單一的國內聯托運模式,向國際物流、快遞物流多種物流業態拓展延伸。二是模式轉型。從以公、鐵運輸為主,向鐵路、公路、水運(通過寧波舟山港、上海港)、航空四大運輸方式多式聯運模式發展。三是功能轉型。從依靠沿海、沿邊口岸,向自建陸港“碼頭”和口岸平臺拓展。四是企業轉型。物流企業逐步從單一的運輸、倉儲、代理服務,向綜合物流服務商轉型,并有不斷跨界的趨勢。五是電商轉型。從簡單的跨境電商監管,向跨境電商物流“雙向四通道”完善。“雙向”即進口和出口,“四通道”即郵件、快件、一般貿易和保稅商品四個通道。
義烏物流不得不提“義新歐”中歐班列,這是義烏融入“一帶一路”的標志性成果之一,也是構建“一帶一路”物流體系的核心載體之一。2014年11月18日,義烏開通了首趟“義新歐”中歐班列(義烏-馬德里),是我國運輸線路最長、經過國家最多、換軌次數最多的鐵路國際集裝箱班列,被譽為“亞歐大陸互聯互通的重要橋梁和“一帶一路”建設的早期成果”。截至2023年三季度,“義新歐”中歐班列已開通了19條線路,建成5個境外分撥中心,輻射歐亞大陸50余個國家(地區)和160余個城市,發運規模位居全國第一方陣。班列的開行,呈現出開行頻率越來越快,貨源越來越廣,貨值越來越高,影響力越來越大,貨物品種越來越多,境外停靠站點越來越密,服務類型越來越豐富等特點。
“義新歐”中歐班列是義烏打通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舉措,那么建設寧波舟山港第六港區,是義烏推進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重要載體。近年來,義烏積極推進義烏國際陸港與寧波舟山港的港務、關務、船務一體化,推動雙港無縫銜接,實現同港同策。港務一體化是以海港功能延伸為突破口,在義烏建設相應的碼頭設施,全面延伸寧波舟山港港口服務功能。船務一體化是重點推進與國際船公司對接、拓展訂艙、簽發提單、提還箱、結算等高端業務,進一步將船務優質服務通過義烏輻射內地。關務一體化是進入義烏國際陸港視同進入寧波舟山港各碼頭,出口貨物在義烏完成所有出口監管查驗放行手續,義烏海關放行視同寧波海關放行。
作為義烏建設寧波舟山港第六港區的重要基礎設施,“義烏(蘇溪)國際樞紐港”已取得突破性進展,2022年11月25日正式開工建設。義烏(蘇溪)國際樞紐港是甬金鐵路的站點之一,主要承擔寧波-義烏進出口海鐵聯運業務,具有鐵路作業區、集裝箱堆場、海關監管區等功能。鐵路作業可以有效解決途中監管問題,真正實現進入進入義烏(蘇溪)國際樞紐港視同進入寧波舟山港碼頭。
義烏構建“一帶一路”物流體系還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資源對接:一是繼續深入對接“一帶一路”物流“6大通道”,即亞歐大陸橋物流通道、中蒙俄物流通道、中巴物流通道、孟中印緬物流通道、中國—中南半島物流通道、海上物流通道。二是繼續深入對接“新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物流節點城市。根據與義烏市貿易往來、物流需求量、區位條件、物流承載和中轉能力等多重因素,篩選具有良好物流基礎設施、能夠承載大規模物流中轉的城市進行深度合作。三是繼續深入對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港口,充分發揮寧波舟山港的鏈接作用和航運網絡。四是對接“一帶一路”重要經貿合作園區,如浙江的“一帶一路”捷克站、迪拜站、波蘭華沙中國城等,在帶動義烏市產業“走出去”的同時,也帶動了物流“走出去”。
同時,“一帶一路”物流體系需要七大物流體系配套:一是國際鐵路物流,打造以中歐班列、中亞班列為代表的鐵路物流品牌,以甬金鐵路義烏(蘇溪)國際樞紐港為代表的全國開行雙層集裝箱運輸海鐵聯運班列試點。二是國際海運物流,深化與寧波舟山港一體化發展,融入長三角港口物流體系和通關一體化,加強港口供應鏈服務體系與臨港產業集群和后方腹地加強互動銜接。三是國際公路物流,加快貨運樞紐建設,布局物流網絡,完善樞紐集疏運系統。四是國際航空物流,加強與國內重要貨運樞紐機場的互聯互通,形成廣覆蓋、高密度的國內貨運航線體系,以此暢通“空中絲綢之路”物流通道。五是國際快遞倉儲配送,以跨境電商貿易網絡帶動物流設施布局,部署海外倉儲網絡體系和配送網絡體系。六是多式聯運,將鐵路、航空、公路、海運等單打冠軍優勢進行整合,構建國際多式聯運網絡。七是供應鏈,將物流上下游環節打通,形成全球供應鏈服務體系,實現信息共享,提升物流服務的抗壓性和柔性。
絲綢文化,絲路精神,創新“一帶一路”文化研究和國際合作新模式
義烏所取得的直觀的“一帶一路”經濟合作交流成果,是直截了當體現出來的數據、是即得的利益;文化的合作交流成果是潛移默化感受到的氛圍,是民心的相通,正是中國絲綢博物館所努力的方向,在“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合作中,打好弘揚絲綢文化、傳播絲綢之路精神的組合拳,發揮優勢,突出特色,展示水平,提高國際話語權。
以展覽為載體,展示文化和精神,講好中國故事。 2016年重新改擴建構建以來,中國絲綢博物館打造以中國絲綢為核心、絲綢之路概念為亮點的展覽體系,被選為G20重要接待點并成功接待6國元首夫人。2017年“中國絲綢和絲綢之路:錦程、更衣記”、2021年“眾望同歸:絲綢之路的前世今生”先后獲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館內舉辦了系列絲路主題臨展,如“絲路歲月:大時代下的小故事”“萬物生靈:絲綢之路上的動物與植物”“絲綢之路:跨國聯合申遺萬里行采風展”“方寸錦繡:絲巾上的絲綢之路”等。還在國內舉辦了一系列絲綢之路主題臨展,包括“錦上胡風:絲綢之路魏唐紡織品上的西方影響”“絲綢之路:起源、傳播與交流”“絲綢之路與絲路之綢”等,展示中國絲綢博物館在絲綢之路文化研究交流的成果。同時,一直重視向全世界全方位展示東方絲國厚重的文化底蘊和高超的絲綢技術,先后在30多個國家和地區舉辦中國絲綢文化主題展,與海外知名博物館、國際機構合作舉辦“絲綢之路”主題展覽,包括“絲綢之路:中國絲綢藝術展”“從杭州到盧卡:穿越歷史的絲綢之路”“絲路之綢:兩千年的亞洲東西文化交流”“絲茶瓷:絲綢之路上的跨文化對話”“從絲綢到絲綢之路”等。
下一步,中國絲綢博物館要繼續加強對絲綢文化和絲綢之路精神的研究,加強相關藏品的征集,持續提高展覽展示水平,持續推動“國絲環球展柜”等展覽組織形式,建立標準化、結構化的“展覽走出去”體系,適當時候總結經驗,在文博領域復制推廣。
以活動為載體,豐富活動形式,擴大影響力。 近年來,中國絲綢博物館從2020年至2023年連續四年成功執行承辦了由國家文物局和浙江省政府主辦的“絲綢之路周”活動,不斷推動該項活動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界交流合作的一大盛會和全省對外文化交流傳播的一張“金名片”。特別是2022年以來,創新活動舉辦模式,先后與烏茲別克斯坦、匈牙利等“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以主賓國形式開展活動,在國內外引起了廣泛關注,如2023年“絲綢之路周”活動期間,網絡曝光量增加超2億次,海內外媒體轉載報道超2300篇。
中國絲綢博物館還舉辦了精彩紛呈的“絲路之夜”等活動,包括“印尼之夜”“意大利之夜”“中東歐之夜”“希臘之夜”“烏茲別克斯坦之夜”等50余場。舉辦了絲綢之路主題的講座,包括“早期絲綢之路上西北地區與歐亞草原和西方的文化交流”“ 絲路歲月里的大人物與小人物”“綿亙萬里:世界遺產的絲綢之路”等。舉辦了國絲漢服節活動,2022年底的“國絲漢服節·漢晉風流”,與中法文化交流木瓜協會聯動,推出杭州—巴黎“雙城漢服節”活動;2023年的“國絲漢服節·佳節有時”,與蘇里南首都帕拉馬里博聯動。
下一步,中國絲綢博物館要繼續高質量舉辦“絲綢之路周”“國絲漢服節”等高規格的主題活動,打造更多的IP熱點,加強在海外的宣傳力度,吸引更多的海外文博機構、業界人士知道、參與到活動中來,擴大海外影響力。
以合作為路徑,加強文化研究,提升文明共識。 中國絲綢博物館在國際化的道路上,一直重視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國際文化財產保護與修復研究中心ICCROM等國際平臺的合作,通過搭建或參與不同的國際聯盟,包括國際絲路之綢研究聯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絲路在線”平臺、“絲綢之路國際博物館聯盟”、“絲綢之路文物科技創新聯盟”等,還成立了“國際絲綢之路與跨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作為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提供交流合作平臺。2021年,中國絲綢博物館還打造了“絲綢之路數字博物館”(SROM),為全世界博物館對策展人的學習和培訓提供線上公共平臺,該項目入選國家文物局“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案例推介”十佳案例。
中國絲綢博物館致力于實施絲路文化研究項目,設立紡織品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俄羅斯北高加索工作站,“北高加索工作站銅牌”入選國家文物局、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央網信辦公布的“見證新時代"主題活動100件新時代見證物名單。持續推進世界絲綢互動地圖、歐亞青銅至鐵器早期的毛織物保護與研究、烏茲別克斯坦費爾干納蒙恰特佩出土的紡織品研究、絲綢之路文化遺產年報、阿拉伯國家文博專家研修班等項目,在絲綢起源、絲綢之路文化交流、傳統織染工藝復原、紡織品保護修復等方面的原創性研究處于國際先進行列。
下一步,中國絲綢博物館要繼續鞏固在絲綢文化研究和紡織品文物保護方面的領先地位,加強國際科研機構、高校的多學科專業優勢和交叉學科協作,通過參與國際平臺的活動,提升國際學術界的話語權,提高國際專業領域對中國文化和中國科研成果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