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年來,他深耕內燃機高精尖設備升級與制造,獨創了機械傳動微調感觸法、彈性支撐替代法及反銑刀銑削法、垂直投影逆向復原法等工作方法,解決了一系列高端裝備制造和調試難題。近5年來,王樹軍帶領團隊實施重大創新項目250多項,累計創造經濟效益6 800多萬元,是中國內燃機高精尖設備智能升級、智慧轉型的引領者和推動者。
向洋權威說“不”,做高精尖設備維護第一人
作為中國重要高速發動機制造基地,2005年,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濰柴)先后引進了一大批世界最先進的設備。設備安裝初期,負責調試的外方人員態度傲慢、處處設防,可廢品率高達10%,讓他們一籌莫展。為解決設備使用難題,王樹軍在原設計基礎上加裝夾緊力自平衡機構,將廢品率控制在0.1%之內,為中國技能工人贏得了尊重。借此,他提出成立“中外聯合設備調試小組”,面對這個擊敗了自己的中國人,外國專家無奈同意,第一次讓中國維保人員進入了國外高精尖設備調試禁區。而王樹軍也不負眾望,聯合調試僅4個月,就解決技術難題72項,得到外國專家的高度肯定。
大膽質疑,解決進口數控設備行業難題
隨著設備服役時間的增加,某款進口加工中心光柵尺故障頻發。光柵尺是數控機床最精密的部件,一旦損壞只有更換。不僅采購費用高昂,還嚴重影響企業生產。對此,王樹軍提出:光柵尺氣密氣路有設計缺陷,導致故障頻發。在眾人的質疑中,他發現光柵尺密閉不良,水氣容易進入內部,導致電氣短路。通過拆解廢棄光柵尺、3D建模,他搭建了光柵尺獨立氣密氣路,彌補了該光柵尺氣密設計缺陷,將故障率由47%降至1%,年創造經濟效益780余萬元,讓設備廠家驚嘆。
挑戰不可能,打破國外高端裝備維修壟斷
進口加工中心的精密部件涉及設備廠家核心技術,不提供培訓、不現場維修。2012年,某進口加工中心定位精度為千分之一度的一臺設備嚴重漏油,廠家要求返廠維修。面對高昂的費用,王樹軍獨創“機械傳動微調感觸法”,成功排除設備故障。2017年,一臺進口龍門五軸加工中心出現滑環箱故障,維修難點是如何將重達2噸的芯軸回裝到與它配合間隙只有0.01毫米的10噸Z軸部件里,王樹軍獨創“垂直投影逆向復原法”,成功解決難題。
助力中國內燃機邁向高端,做自動化改造的領軍者
自主造血,消除生產瓶頸。2016年,濰柴推出了一款引發行業震動的高端戰略產品,名副其實的“中國心”。新品投放市場,產品持續供不應求,提升產能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增加新設備,但18個月的采購周期將極大抵消產品先發優勢。“既然我們的產品已經實現了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突破,那么我們的設備同樣可以實現自主研發制造的突破!”王樹軍決定帶隊為“中國心”自主造血!他采用“加工精度升級、智能化程度升級”的方式,先后升級設備12臺、自制裝備33臺,大大縮短新產品市場投放周期。
逆向思維,突破加工禁區。產品的高端不僅體現在工藝設計上,更體現在新材料的應用上。新產品采用了新型鑄鐵材料,實現了柴油機輕量化,但是對加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機體后端集成齒輪室最薄位置僅8毫米,薄壁加工極易出現震刀現象,屬機械加工的“禁區”。王樹軍逆向思維提出“反銑刀”概念,“反銑刀”刀片用正前角的設計方案代替負前角,借助正前角刀片耐沖擊的特性,橫向分散加工應力。運用這項獨創的操作法,不僅解決了加工難題,還將生產效率提高了41%。
大膽嘗試,助推智能制造。濰柴一號工廠是工信部確定的智能制造示范基地,濰柴新一代高端產品落戶于此。新一代產品采用了全新四氣門整體式氣缸蓋,加工難度指數級增加。為打破生產線導管閥座底孔工序瓶頸,王樹軍提出用三臺加工中心并行生產,以安川機器人為運載核心,增設地軌,實現了六軸運載向七軸運載的突破,實現了物料自動轉運。2019年,該項目獲得濰柴科技創新大會特等獎。
德技雙馨,做技藝傳承的堅定踐行者
不忘初心,大力弘揚技能報國精神。王樹軍始終將忠誠企業放在首位。24年前,濰柴瀕臨破產,他信念堅定,毫不動搖;成名后,很多企業高薪聘請,但他始終不為所動。單位領導多次想調他從事管理工作,他都婉言謝絕,他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不忘初心、牢記職責,干好工作、心中快樂”。
作為一名全國技術能手,他走出濰柴,在社會上大力弘揚技能報國精神,是周邊多所職業院校的客座教授,每年培訓學生2 000多人次,影響和帶動了大批青年人。
忠誠企業,毫無保留傳承技藝。為企業培養高技能人才是王樹軍的另一項使命,他將自己總結的經驗和方法傾囊相授,并通過首席技師大講堂與濰柴全球各子公司工匠進行技術交流,開展技術培訓。他每年授課達140課時,帶的徒弟中13人獲高級技師職業資格證書,3人獲得技師職業資格證書。2018年以來,王樹軍的4個徒弟分別獲得國家級大賽二等獎的好成績。
王樹軍作為濰柴高技能人才的一面旗幟,憑借其精益求精、高超精湛的技藝,為廣大職工樹立了一個正直進取、勤學實干、技能突出的榜樣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