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標示冬天的到來。古人向來講求與時行藏,會在立冬開展一系列迎接冬天 的民俗活動,為即將到來的冬天做準備。《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言“冬,終也,萬物 收藏也”,即有在冬天貯藏作物、減少出行、規避寒冷的含義。在民間,人們開“暖 爐會”,親朋好友于家中相聚,坐在毛氈上,圍著暖融融的爐火,一面喝酒談笑,一 面在爐中烤肉。“暖爐會”的設立,是為了避寒取暖,也有“藏”于家中的意思。
古時帝王會專門舉行盛大的“迎冬”典禮。在立冬之日,皇帝會率領文武百官 到皇城的北郊設壇祭祀冬神玄冥。在這樣的祭祀儀式中,參與者需要事先齋戒,以表 示虔誠。除此之外,儀式設有與之相配套的郊廟樂舞表演,以及相應的黑色車馬服 飾,來營造神圣莊嚴的氛圍。這其中的主角——所祭祀的“黑帝玄冥”,指的便是玄 武神。
在早期神話中,玄武本名玄冥,是冬天之神,也是北方之神。同時,玄武因 為其本體——蛇與龜都是水生動物,所以又屬于水神之一。東漢張衡《思玄賦》云 “玄武縮于殼中兮,螣蛇蜿而自糾”,便反映出當時人對玄武形象的構想。
到了宋代,玄武搖身一變,從“神獸”變成一位“仙人”。他穿黑衣,執黑 旗,仗劍披發,驍勇善戰,名為“真武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無量祖師)。這 樣的變化,是由宋朝王室和當時的道教信仰一齊推動的。趙宋政權深受北方少數 民族勢力的威脅,希望作為北方之神的玄武,能夠威懾北方勁敵,因此十分推崇 玄武神,賦予其“帝君”的身份。同時,流行于民間的道教將備受推崇的玄武納 入自身體系之中,而玄武龜蛇同體的形象逐漸不足以承受如此廣泛的信仰,于是 人們將之化為神人造型。
在玄武形象實現人格化的轉變后,對玄武主要的文學書寫類型,也從莊重的 廟堂文學,轉向通俗文學。宋以前關于玄武的書寫,集中出現在郊廟樂府、大賦 獻詩中。宋以后,小說、戲文中常見“真武大帝”的身影。例如《西游記》里, 負責鎮守北天門的真武大帝,多次協助孫悟空和各種妖魔斗法。
玄武形象的變化背后,是玄武神話的通俗化改編。王室的推崇使得玄武的世 俗地位躍升,而道教的改造一方面使得玄武形象具體化、人格化,另一方面也大 大提高了民間對玄武的接受度。由此,玄武在文學書寫中也逐漸轉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