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鐵效應”由美國作家大衛·巴赫提 出,描述了一種習慣性支出帶來的后果:假設 一對夫婦每人每天都各買一杯拿鐵,按一杯拿 鐵33元計算,30年后他們將總共花費約72萬 元。習慣性支出的對象往往是價錢較低、可有 可無卻容易讓人上癮的物品,如零食、平臺會 員、打車等等。然而,這些不用仔細考量的花 銷卻更容易成為賬單上難以察覺也難以彌補 的漏洞。對于年輕人來說,“拿鐵效應”的參照系或許就是我們的父母輩,他們鮮少會習慣性地為一種并不必要的需求支出,因為 他們害怕貧窮,而積蓄讓他們感到安心。相較而言,年輕人生活在一個相對富足的時 代,對存錢沒有強烈的意愿,習慣于碎片化生活的年輕人難以等待延遲的滿足,而更 愿意享受當下的快樂。在另一個層面,公共價值的地位下降,個體的價值追求被抬升 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年輕人認為實現自我定義的小滿足是值得自豪的甚至是唯一正確 的幸福,于是購買一杯杯拿鐵來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年輕人認為購買拿鐵是忠于 自己的方式,而存錢是被世俗綁架,但實際上,拿鐵帶來的情緒價值,亦不過 是消費主義鋪天蓋地的宣傳給人植入的幻覺。消費主義誘使年輕人只關注表面 的小成本而忽視了長期投入成本累積的巨大影響,這實際上模糊了我們的資金 觀念。判斷一個事物的成本,不僅要考慮其當下的花銷,更要預估其成為習慣性消 費后的總體代價。別再輕信“一杯奶茶錢”的口號,也別錯過提升自己的機會,專 注于人生的主線情節,自然能避開“拿鐵”的誘惑。
適用話題 習慣的影響、消費觀念的變化、公共價值與個體價值、質變與量變、拒絕誘惑、極簡主義
素材運用
其一,可以借“拿鐵效應” 來探討生活水平提高后人們消費 觀的變化。
其二,“拿鐵效應”可以用 來印證看似微小的習慣給全局帶 來的變化,證明習慣的力量。
其三,可以用“拿鐵效應” 來探討消費主義風潮對個體行為 的蒙蔽與綁架。
舊聞鏈接
減去生命中的“拿鐵”——極簡主義生活
“拿鐵效應”描述了人們對不必要事物的習慣性支出,與之相反的則是極簡主義生 活。極簡生活,強調對生活的混亂狀態進行調整,清理不必要物品、削減不必要支出。 “斷舍離”,不只體現在物質層面,更被運用于心理領域。極簡主義者通過對外物的整 理,斬斷自己不必要的欲望,期望以穩定的生活狀態達到內心的平和。 可以說,極簡主義真正把生活的主體權利交還給人本身,不把消費行為本身看作樂 趣,而是享受必需物品帶給人的純粹快樂,此為逆消費主義浪潮而上的勇敢之舉。極簡 主義者明白,物品只是實現個人價值的工具,擁有物品的多寡并不能反映個人價值的大 小,只有“不物于物”,方能自拔于物質帶來的無限度的攀比與焦慮。換句話說,減去 生命中的“拿鐵”,減去對物質的掌控欲,正是撿起獨屬于自己的人生。
(撰寫:南京大學安邦書院 彭玥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