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邊的飲料默默由可樂換成了人參水、菊花茶;手機收藏夾中八段錦、太極拳的教學視頻一套接一套;“朋友圈”曬圖不只火鍋加奶茶、炸雞配燒烤,更留下每天萬步的打卡痕跡……不知從何時起,向來高喊“熬夜修仙”“宅家吃喝”口號的年輕人,紛紛“洗心革面”,搖身一變,儼然成為比爺爺奶奶輩還要懂行的“養生專家”。
青年與養生結合,反差中透露出一絲荒誕不經。當今青年究竟持怎樣的健康觀?為什么他們會做出上述改變?轉變背后,反映出青年怎樣的價值觀與生活態度?
“在陌生的街上/有許多人跳舞/跳得神秘而莫測……”讓我們走進“后現代養生”的舞臺,觀摩一場亞文化的小小狂歡,在此番狂歡中每一個不堪重負者都得以稍事喘息。
(編寫:華東師范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 周如珊江蘇省蘇州市吳縣中學 劉蔓)
一、年輕人的養生百態“氣功”練武:當“慢運動”成為新寵
2023年夏天,以八段錦、太極拳為代表的“慢運動”逐漸在年輕人中風靡。在某短視頻平臺,關于八段錦的話題瀏覽量超過十億;在某視頻網站,多個版本的八段錦講解視頻播放量也過千萬;某運動軟件上,八段錦、太極拳與冥想課程大受好評。
之前,很少有年輕人把八段錦、太極拳 視為“正經”運動,畢竟打一套拳所消耗的卡路里,甚至不如跑步五分鐘。但在年輕人身體疲憊與精神緊張成為常態的當下,這種看似“中老年專屬”的佛系運動,轉而成為年輕人的新寵,盛極一時。年輕人不再執著于“卷身材”,轉而追求能帶來松弛感的運動——既為了保持健康,也為了找回原本的快樂。
從“追求美麗身材”轉向“尋求寧靜”,運動目的的內在邏輯的轉向,本質上是“悅己”經濟的作用效果,在壓力與不確定性彌漫的大環境下,人們對自我的關注程度、對身心健康的呵護程度有了顯著的提升。
(摘編自弋曈《誰在承包年輕人的運動?》,“刺猬公社”微信公眾號)
各種省錢新風潮的興起,是年 輕人為抗衡生存壓力所做出的適時選 擇,也是消費觀念轉變的結果。年輕 人不愿再陷入消費主義的陷阱,而更 愿意通過“反向消費”追求既簡單實 用、舒適隨性,又能彰顯生活智慧、 凸顯獨特個性的“返璞”的生活。“健康”的定義,無時無刻不在被大眾重塑。它可以 是一種感覺,是人身心輕松、神清氣爽的時刻;也可以是一 種對完美身材的追求,肌肉、線條、力量感、低體脂缺一 不可;而在養生青年眼中,要想達到這種理想的狀態,只需跟隨一段柔和舒緩的古典音樂,扎穩馬步,深沉呼吸,在 “氣”的流動中,領受天地自然的生命精華。
“食補”競賽:科學保健還是噱頭營銷?
“保溫杯里泡枸杞,可口可樂加黨參。”——曾經搞笑的段 子,如今卻真的走進了現實生活。某便利店琳瑯滿目的貨架上, 一款主打修復熬夜引發的虛弱的植物飲料——“一整根熬夜人參 水”,吸引了無數“熬夜冠軍”的眼球。
除此之外,層出不窮的功能性食品——所謂“養生零食”, 在年輕人的購物車中強勢占得一席之地。美容養顏、潤肺止咳, 首選冰糖燕窩;氣血虧損、陰虛體燥,就來一塊即食阿膠糕;脫 發掉發、便秘腸結,一顆無糖黑芝麻丸既能烏發又能潤腸,還可 填補口中寂寞,更別提它還是健康、天然、無負擔的食品。
然而,“食補”賽道上的選手,有多少是濫竽充數的?用養生功能踩中年輕人的痛點,借新奇的命名最大化地激發消費者的好奇心,最終達成高價收取“養生稅”的目的。
“曬背”一族:相信光的力量
炎炎夏日,高溫與酷暑卻阻擋不住聲勢浩大的新生代養生大軍。褪下口罩、 墨鏡、防曬衣等防曬裝備,掀開最后一層衣服,在青草地或是樓頂處慵懶趴下,讓 光裸的后背經受太陽光的炙烤——很快,皮膚開始發熱發燙,變得紅潤透亮,心情 也隨著汗水的蒸發變得靈動輕盈,甚至連身體的一呼一吸都更加有力。短短十幾分 鐘的曬背,療愈效果堪比一次汗蒸、桑拿。
“三伏曬對背,健康一整年”,古老的中醫諺語,開始廣泛地在年輕群體中 重拾話語權。“只要有光,就能曬。”——不需要充值辦卡,不需要呼朋喚友,不 需要擠壓本就緊張的時間,作為一種幾乎零成本的養生方式,曬背在“缺金錢、缺 朋友、缺時間”的年輕人中迅速博得青睞,這其實并不令人意外。在多個社交平臺 上,涌現出眾多與曬背有關的帖子,“曬背族”們爭先恐后地分享日光浴的神奇功 效:扶陽驅陰,活血化瘀,祛痘減肥……那些被學習、工作掩蓋得嚴嚴實實的健康 訴求,借助自然最慷慨的饋贈,終得重見天日。
當然,我們也要傾聽輿論浪潮中反對的聲音。一方面,曬背養生的有效性、 科學性仍需打上問號;另一方面,因盲目曬背而導致曬傷、中暑的例子時有發生。
二、“后現代養生”的矛盾心理
(一)放縱與自救背后的行為邏輯
可樂里加黨參,脆 皮炸雞配清茶,火鍋 過后金銀花……搜 索全網,諸如此類 “左手養生,右 手放縱”式悖論 般的循環,在傷 身與養生之間反 復橫跳的真實例 子,可謂屢見不 鮮 。 其 評 論 區 則 常常是清一色的歡 聲笑語,充滿著網友 對個人生活的自嘲與 冷幽默。
觀點
和傳統養生相比,“后現代養生”的另一個顯著的 不同點在于,它往往不被年輕人當作一種可以長期堅持的 生活方式,而更像是過度放縱之后的緊急補救措施。隱藏 在其背后的暫時性和應急性,使得年輕人的養生之道呈現 出“兩極分化”的矛盾之態,甚至帶上一絲荒謬色彩。誠 然,放縱之后再自救,本是江心補漏一樣的無用之舉,年 輕人對此心知肚明;然而,依然有無數年輕人不假思索地 接受這套邏輯,企圖將身體健康當作可以加減的算術題。 仿佛緊急補救之后,就能坦然一笑,不用再為維持健康花 費精力,就有更多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空間。
先放縱,再自救,總好過“放棄治療”——這或許是 追求“詩和遠方”的年輕人,在身體的“茍且”面前能夠 做出的最大讓步。
適用話題 心靈的安慰 妥協與抗爭 生命的加減法
(二)困于鐵籠的身體和心靈
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為人類帶來科技福祉的同時,也展現出摧殘人性的一面。在 效率至上觀念的影響下,人們正一步步被禁錮在工作崗位之上。
日復一日的久坐,帶來身體上的不適,如腰椎間盤突出、頸椎病、關節僵硬;電 子設備的輻射,讓大腦和雙眼精疲力竭、難以為繼;工作指標和業績,逼迫著 人從規律作息滑向不知朝夕……年輕人的生活看似光鮮亮麗,其實背后早已 付出了健康的代價。
當代年輕人似乎落入了莫比烏斯環式的生存困境——左沖右突,卻 始終找不到出路,只得眼睜睜地看著所剩無幾的個人空間被壓縮、侵 占。由西西弗式勞動引發的無望情緒,如果不加以紓解,終會將人 的積極向上的生存欲望消磨殆盡。
素材鏈接
現代社會強調個性、強調自由,看上去有各種各樣的選項可供我們選擇。 但實際上,我們并沒有那么多機會去提高真正的自主性,去發展自由而豐富的精 神和人格,因為我們有一個擺在眼前的迫切任務:滿足社會機器對一個零件的要 求。這就是現代社會的“鐵籠”。
鐵籠是冷酷的,但它同時又是現代生活的基礎和保障。它讓整個社會高效地 運轉,創造出巨量的工作機會,提供空前豐富的物質和文化產品,在大范圍內解 決了那些困擾人類數千年的問題:貧困、匱乏、奴役、疾病等等。
鐵籠束縛我們,但也庇護我們。
(摘編自劉擎《西方現代思想講義》, 新星出版社2021年版)
觀點
身處鐵籠中的個體,既沒有改變社會現狀的能力,也無法徹底從賴以生存之地逃離。 但值得慶幸的是,青年在這場看不到盡頭的戰斗中,始終保有著英雄般的斗志,他們用獨 特的方式,與價值迷失的無意義感不懈抗爭。而這一切,以“后現代養生”的形式,呈現 在我們眼前。
“后現代養生”,實質上是一種“沒有選擇的選擇”,不堪重負的年輕人為了舔舐身 體與心靈的傷口,借“養生”之名,開辟出一小塊“安全區”。在這里,日復一日、循規 蹈矩的日程被按下暫停鍵,年輕一代短暫地拋開困境,回歸本我,稍事休息過后,再背起 行囊趕路。
這個時代像一輛正在加速的列車,在指針不斷旋轉的速度表盤之下,一滴滴汽油安靜 卻源源不斷地燃燒。或許,年輕人夢寐以求的理想生活狀態,是工作與休憩分立于人生天 平的兩端,維持恰到好處的平衡。只是,理想的天平仍然搖搖晃晃,他們還在通往未來的 路上孜孜以求。而養生,則是漫漫旅途中的又一座驛站、又一片港灣。
適用話題 自我的突圍 回歸本我 生命的平衡點
縱觀“后現代養生”的種種門路,與其說是新時代下年輕人對傳統中醫文化的花式傳 承,不如稱其為兩種異質文化相互拼貼、共存的結果。具體而言,溫潤內斂、平和圓融的 中國傳統養生學充當了載體,為“后現代養生”提供了可行的實踐理論和可用的素材。而 當代青年一反過往對外來的西方文化的盲目追逐的態度,踏上了真正的尋根溯源之旅。
這條道路的盡頭,是中式古典哲學。“養生”一詞,最早見于《莊子·養生主》: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意為遵循天地四時之規律,遵循生 命法則,通過適度運動休養生息,通過開闊視野通達心胸。文惠君之言,體現出順應自 然、依循天理的處世之道。年輕人發現:自我生命的實現不需要過分標新立異、劍走偏 鋒;相反,至簡至純、淡泊寧靜,便可萬物共生。
素材鏈接
日為太陽之精,其光壯人陽氣,極為補益。
如值日晴風定,就南窗下背日光而坐,《列子》 所謂負日之暄也。脊梁得有微暖,能使遍體和暢。
——〔清〕曹庭棟《老老恒言·晨興篇》
觀點1
由此再觀“曬背”式養生, 其意義便超越了淺表層次的低消費 替代品——不是桑拿、汗蒸的“低 配版”,而是擁抱四季、暢享自然 的佳選。空調讓辦公室里冬暖夏 涼,卻漸漸蠶食了人與生俱來的對 四季的感受力。有時候,坦然接受 被陽光曬得黝黑的皮膚,試著感受 汗水滲出毛孔的熱度,恰恰是看見 了真實的自己。
觀點2
兩種文化的結合,是經濟迅速發展與社會 劇烈變遷的產物,深刻影響著中國社會的公共生 活樣式。年輕人主動回歸傳統的行為選擇,某種 程度上印證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政治、經濟、 文化等多個方面發展建設取得的卓越成就。從中 我們可以領會到青年對祖國懷有的自豪感與歸屬 感。青年自身,則逐步建立起獨立思考、自主判 別的能力和自信。
回到本真,回歸自我——或許很多令人眼 花繚亂的養生方式,都不如單純地曬曬太陽。
適用話題 素材鏈接 大道至簡 淡泊寧靜 人與自然 本真狀態 回歸傳統
三、披著“養生”外衣的消費主義
試想一下,經過一天的辛苦工作,你精疲力竭,感覺胸口發悶,喘不上 氣。你剛想從座位上站起身,出門透透氣,腦海中卻突然閃過前幾天刷到的 新聞:“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患上癌癥”“八成年輕人不敢看體檢報告”……
你心中一沉,不由自主地打開手機搜索“胸悶是什么原因”。心臟病、 胸膜炎、氣管支氣管內腫瘤……五花八門的“診斷”結果更讓你惴惴不安。 于是,你再次查詢“如何緩解胸悶”,這一次,映入眼簾的是包裝精致、價格不菲的“健康養生補品”——你猶豫再三,最終大手一揮,點擊付款,然 后長舒一口氣,頓覺身體輕松不少。
然而你渾然不知的是,在花花綠綠的電子屏幕的另一端,一雙眼睛正緊 盯著你,見你乖乖入套,露出不懷好意的笑。
健康危機或被“妖魔化”
素材鏈接
除了借助媒介傳播健康焦慮,消費主義放大健康危機的另一渠道是“販賣疾 病”。名目繁多的“新噱頭”養生產品一經誕生,必須有全新的需求作為鋪墊。 “‘90后’脫發”話題的火爆即此類運行邏輯下的典型產物。我們常常看到:美妝 博主們熱衷于暗示發際線高低、頭發疏密對顏值的決定性影響;諸如“第一批‘90 后’已經禿了”“脫發人數逐年上升”“每6人中就有1人受脫發困擾”等未經論證 的信息鋪天蓋地。生發液、生發梳、防脫精華液、植發等新產品的推出不停刺激著 人們的消費沖動,“90后”就這樣被動地迎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脫發危機”。誠 然,脫發之患,人皆有之,但在大多數情形下,它只是新陳代謝生命規律的自然展 現,而非亟須嚴加防范的“災難”。然而在消費主義的席卷下,我們無暇去顧及脫 發量的正常區間,疏于科學性區分生理性脫發與病理性脫發的界限,便被迫卷入了 人心惶惶的脫發危機之中,只好把自己包裹在養發、護發消費的外殼里,尋求它曾 許諾的“庇護”。
(摘編自張睿、楊力超《健康焦慮的建構與反思——消費主義嵌入下青 年人的日常養生實踐》,《中國青年研究》2020年第10期)
觀點
消化不良的根源在于腸道菌群失衡,睡眠不足的癥結是褪 黑素分泌不足……從前常見但給不出具體解釋的小毛病,如今 都有了“科學”的解讀。我們不禁覺得,似乎只要舍得花錢, 就能藥到病除。殊不知,也許我們正陷入將日常生活過度醫學 化的陷阱。醫療科技妙手回春的“神話”給予人類挑戰傷病與 死亡的勇氣,卻也在無意之間扭曲了人類對身體健康的認知。 澳大利亞學者莫尼漢等人在其著作《藥禍》中提到了日常生活 過度醫學化的幾種典型表現:將正常的生命現象包裝成疾病; 將個人或社會問題看成疾病;將可能的危險視為疾病;將偶然 現象視為疾病;把輕微的小病夸張成重病、大病。一個過度醫消化不良的根源在于腸道菌群失衡,睡眠不足的癥結是褪 黑素分泌不足……從前常見但給不出具體解釋的小毛病,如今 都有了“科學”的解讀。我們不禁覺得,似乎只要舍得花錢, 就能藥到病除。殊不知,也許我們正陷入將日常生活過度醫學 化的陷阱。醫療科技妙手回春的“神話”給予人類挑戰傷病與 死亡的勇氣,卻也在無意之間扭曲了人類對身體健康的認知。 澳大利亞學者莫尼漢等人在其著作《藥禍》中提到了日常生活 過度醫學化的幾種典型表現:將正常的生命現象包裝成疾病; 將個人或社會問題看成疾病;將可能的危險視為疾病;將偶然 現象視為疾病;把輕微的小病夸張成重病、大病。一個過度醫學化的世界正在形成,醫學與商業結合,背后則是資本的千億賽道。在這樣的商業語境 下,被商家當作核心目標的年輕人,已然無路可逃。
適用話題 消費主義陷阱 制造焦慮 大數據的操縱 科技的雙刃劍
“后現代養生”何去何從?
和無數曾經盛極一時的網絡熱詞一樣,大眾對“后現代養生”的關 注如同大風過境,來去不過瞬息。最初的新奇感消失之后,更多的年輕 人選擇縮回既有的舒適圈,老老實實地干活——就像舞臺劇終有落幕的 一刻,生活也總有返回既定軌道的一天。
不過,那些跳出庸庸碌碌的瞬間,那些擁抱溫暖璀璨的金色時光, 那些從心底真實升起的幸福與渴望,絕不會隨著熱度的流失而散去。至 少,它們給予年輕人繼續奔跑的勇氣——哪怕前路依然坎坷崎嶇,終點 仍舊遙遠模糊。
牛刀小試
時下年輕人的潮流 養生模式,被戲稱為“后 現代養生”“朋克式養 生”,自帶一種魔幻色 彩。年輕人既無法擺脫需 要熬夜、薅禿發際線才能 完成的學習或工作任務, 也無法擺脫靠刷短視頻等 消遣方式才能填補精神空 虛的時代。于是,他們只 能在“過勞”和“求生” 之間,拉起一條警戒線, 試圖在“冰美式”和“枸 杞茶”之間找尋平衡。
對于年輕人這種一 邊消耗一邊找補的養生方 式,你有怎樣的看法和思 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 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 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 抄襲;不少于800字。
寫作點撥
這是一道典型的現象類材料作文題,聚焦時下年輕人 “后現代養生”組織材料,提出寫作要求。根據語意,材料 的第一段可以劃分為兩層:第一層呈現了時下年輕人矛盾又 魔幻的生活方式——“后現代養生”;第二層分析了這種現 象產生的原因,“既無法……又無法……”反映了年輕人復 雜的生活處境和他們對此充滿焦慮的應對與反抗。材料的第 二段引導考生深入思考,談談對這一現象的看法。
寫作時,同學們不妨采用現象解讀法,聚焦現象, 多向思考,層層追問,綜合構思。第一步,追索現象的內 涵。“后現代養生”究竟何指?其行為表現與特征是什 么?第二步,剖析現象產生的原因。材料提示的兩大原 因,即外部的壓力和內在的空虛、焦慮,使年輕人一面想盡 辦法保養身體,一面在行動上背道而馳,踐行著“怎么痛快 怎么來”的生活哲學,一邊快活一邊續命,一邊摧毀一邊拯 救。此外,同學們還可以通過廣泛聯系進行原因分析,比如 出于從眾心理的盲目跟風、相關產業市場營銷的推波助瀾 等。第三步,分析現象所折射出的社會文化思想。追問這 種矛盾的養生行為反映了怎樣的社會心理及文化態勢。第 四步,對現象進行價值判斷。類比思考,健康是否如數學 題,一正一負即可相互抵消?“后現代養生”能否真正彌 補透支身體帶來的損害?什么才是最經濟、有效的養生之 道?借助問題鏈,使文章思維嚴密、結構嚴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