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在新疆,“下館子”這一說法經常指的是去夜市,因為新疆夜市太多,且大都物美價廉,大家常去。久而久之,在夕陽謝幕后的十點左右,夜市的喧鬧聲正值高潮。躲過羊肉串熏煙的熱切擁抱,拒絕烤馕誘人香味的宴請,我煎熬地穿行在一個個燒烤攤。忽然聽到玻璃杯清脆的碰撞聲,我猜他們在喝卡瓦斯。
②熟悉的聲音傳來:“嗨!朋友!”循聲而望,是我的維吾爾族同學,他正一手搖扇,一手拿竹架。竹架搭在燒烤爐上,翻上翻下的竹架上是讓人垂涎的烤羊肉。
③“晚飯吃了沒?”
④“沒呢,回家再——”
⑤“吃點再走,吃點再走——”
⑥他撇下扇子,把羊肉放回盤中,在圍裙上抹抹沾有炭灰的手,然后摟著我的肩,把我帶到一張空桌旁坐下:“吃了再走吧,我的羊肉串攢勁得很,再請你喝杯卡瓦斯!”聽到這話我便聽話地坐好了,維吾爾族人的熱情有目共睹。
⑦其實也是我在卡瓦斯和羊肉串面前臣服了。羊肉串家喻戶曉,不必過多解釋,但卡瓦斯的魅力一直沒被外地人參悟——盡管在新疆,卡瓦斯與羊肉串就如同牛郎與織女的搭配。卡瓦斯是新疆夜市上必不可少的飲品,也是新疆人招待朋友時常選的佳品。
⑧他把剛烤好的羊肉串送到客人桌前,又簡單地和他的父母交代了一下,便去準備我的盛宴了。竹架在他手中靈動地舞起,他仿佛是操縱提線木偶的藝術家——維吾爾族孩子從小耳濡目染,烤肉技術已經爐火純青了。當孜然混合著烤肉的香味傳來,原本不是很餓的我,忽然饑渴難耐。他端來一大盤烤羊肉串,又從柜子里拿出兩個大號玻璃杯,從裝卡瓦斯的木桶里接了兩滿杯。卡瓦斯在玻璃杯中愈發澄黃剔透,飄來的麥芽清香混合了天然木香,我抿了一口,瞬間的清涼帶走一切燥熱與喧囂。我拿起一串羊肉串后,他才坐下享用自己的勞動成果。
⑨“今天終于能來攤子了,以前想幫我爸忙呢,他還不愿意。”他咬下半串羊肉,顯然也餓了,“還說我烤得不好吃。”他聳聳肩,又說道:“我又不是不知道他不想讓我操心這些事,何況我烤肉技術又不差,對吧?”
⑩我嘴里塞了很多肉:“你的技術我還不放心嗎?”
吃羊肉串、喝卡瓦斯宜狼吞虎咽,否則體味不了新疆人的性格在靈魂深處的積淀。夜市里人頭攢動,并不缺少像我們一樣的人。半空中支起了架子,爬山虎般蔓延的小燈在架子上助興,流光溢彩。再往上便是滿天星子,它們在夜空中與燈火爭輝。伴著星與燈火,人們在世俗中感受喜悅與滿足,一起談天說地,一起指點江山,一起大快朵頤。直到星與燈火也困了。
我們收拾好攤位,才發現木桶里的卡瓦斯快要見底了。沒等我說話,他認真地說:“咱喝了吧,隔夜的東西我們是不賣的。”我們痛飲完余下的飲料,他的父親走過來說:“是新疆巴郎子(小伙子)都勞道(表夸贊)呢!”
臨別時他邀請我下次再來,到時候肯定再請我喝一杯卡瓦斯。我苦笑著收起他們父子倆拒絕收的錢。和維吾爾族朋友提錢太俗了,我怎么沒明白,友情之下都是身外之物在他們的文化中早就是一種共識呢?
不過有一說一,再贈一杯卡瓦斯的誘惑真的不小,他們送出幾杯卡瓦斯而得到的世界多么豐盈啊!
(編輯:葛杰 張思遠)
標題中“卡瓦斯”,又名格瓦斯,是俄語的譯音,指用面包發酵制成的飲料,這一名稱充滿了地域特色,體現出不同的韻味,同時又扣住命題材料中“在小飯館吃飯的經歷”;而標題中“再來一杯”則飽含了濃濃的深情,引人遐思,讓人期待。從標題整體來看,其中一定隱含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極具畫面感。
“撇下”“抹抹”既表現了朋友勞動時的勤快,又展現了朋友想要招待“我”的急切,一個“摟”字更是將新疆朋友的熱情描寫得淋漓盡致,突出了朋友之間 毫 無 芥 蒂 、 親 密 無間、坦誠熾熱的情感。
視覺、嗅覺、味覺的綜合運用,讓人折服于卡瓦斯的魅力,在喧鬧中靈 魂 頓 時 得 到 安適。
這 一 杯 小 小的卡瓦斯連接的豐盈世界是什么?是對朋友滿懷赤誠之情,是對客人的良心經營,還是小小男子漢也想要擔負起的責任?或許都有,或許又不止這些,其意蘊值得人反復品味。文章對人物沒有濃墨重彩的刻畫,卻又讓人感受到人與人之間那濃濃的人情味;文章對場景也沒有太多繁復細致的描寫,卻讓人體會到這濃濃的人間煙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