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語文新課標Ⅰ卷)
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5~16題。
答友人論學 林希逸
逐字箋①來學轉難,逢人個個說曾顏②。
那知剝落皮毛處,不在流傳口耳間。
禪要自參求印可,仙須親煉待丹還。
賣花擔上看桃李,此語吾今憶鶴山③。
【注】①箋:注釋。這里指研讀經典。②曾顏:孔子的弟子曾參和顏回。③鶴山:南宋學者魏了翁,號鶴山。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詩的首聯描述了當時人們不畏艱難、努力學習圣人之道的學術風氣。
B.詩人認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獲得,不能簡單依靠口耳相傳。
C.頸聯中使用“自”“親”二字,以強調要獲得真正學識必須親自鉆研。
D.詩人采用類比等方法闡明他的治學主張,使其淺近明白、通俗易懂。
16.詩的尾聯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賣花擔上看桃李,須樹頭枝底方見活精神也。”結合本詩主題,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6分)
試題特點分析及學習啟示
古代詩歌閱讀一直是高考語文的失分重災區。詩歌言簡義豐,表現手法搖曳多變,表達的情思含蓄蘊藉。學生如果缺少對近年來高考古代詩歌閱讀命題特點的了解,沒有掌握賞析詩歌的路徑,想要將古代詩歌閱讀的九分盡可能拿到手,確實存在一定難度。
下面結合近三年高考語文全國卷(全國甲卷、全國乙卷、新課標Ⅰ卷、新課標Ⅱ卷)古代詩歌閱讀的文本和試題的命制特點,重點關注2023年高考語文新課標Ⅰ卷在此基礎上的繼承與創新,來談談其帶給我們的學習啟示。
一、近三年高考語文全國卷古代詩歌閱讀的命題特點
從選材看,近年高考全國卷古代詩歌閱讀呈現以下特點:
1.詩歌具有特定的應用情境,交際色彩濃厚。詩歌不僅是詩人個體遣興的載體,更是重要的交際工具。無論是送別、寄遠,還是應制、酬和,詩歌創作時的社會風貌、生活瑣事、情感思想都隨著“社交”流瀉在筆端。近年來高考古代詩歌閱讀在選材上,更加側重應用性、情境性強的詩歌,如《答友人論學》(2023·新課標Ⅰ卷)、《臨江仙》( 2 0 2 3 · 全國甲卷) 、《醉落魄·人日南山約應提刑懋之》(2022·全國新高考Ⅰ卷)、《送別》(2022·全國新高考Ⅱ卷)、《示兒子》(2021·全國新高考Ⅱ卷)等,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展現詩人或詞人獨特的精神面貌。
2.以唐宋時期的作品為主,不回避名家作品,但更多地將選材視野投向學生不是特別熟悉的詩人或詞人。王勃、李白、杜甫、陸游、辛棄疾等詩人或詞人的作品仍然是命題者熱衷選擇的對象。這些詩人或詞人我們在課內都有所接觸,可以進行知識的關聯與遷移。當然,出現更多的是我們相對陌生的詩人或詞人,如林希逸、魏了翁、晁補之等,命題者意在引導學生拓展古代詩歌閱讀的視野,更加關注對詩歌本身的理解。
從命題看,古代詩歌閱讀的題型穩定,一直為一道三分的選擇題和一道六分的主觀題,近年來在問題設置和考點上呈現出以下特點:
1.注重思想價值引領,強化內容理解。“技”是為“意”服務的,能否讀懂詩歌成為考查的重點。對詩歌主題的理解成為直接的設問內容,而“如何表現”“分析妙處”“有何作用”等鑒賞類的設問,也需結合詩歌中的具體內容來進行作答。對詩歌的整體性理解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考查綜合能力,摒棄套路化答題,強調核心素養尤其是思維的發展與提升。一直以來,古代詩歌閱讀更多地從語言建構、審美鑒賞和文化傳承層面對考生進行考查,而忽略了思維能力層面的考查,忽略了詩歌對于思維發展與提升的重要意義。近年來,古代詩歌閱讀在設問上更加具有綜合性,需要考生整合詩歌的思想情感、表現手法、語言特色等多方面進行作答,同時也更加注意邏輯思辨。如《寄江州白司馬》(2021·全國新高考Ⅰ卷)的主觀題:“前人論此詩,認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勸告的意思,對這一觀點應怎樣理解?請簡要分析。”在作答時,必須運用思維能力分解題干中的“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勸告的意思”,既要答到第二句為何有委婉勸告之意,更要答出后文哪一句中委婉勸告的意思比較明晰,并且點明委婉勸告了什么內容。
3.注重教考銜接,比較異同。適度關聯教材,設問從教材合理遷移,考查考生的基礎積累。如《白下驛餞唐少府》(2022·全國乙卷)的主觀題考查在此詩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詩人排遣離愁的方法的不同,《寄江州白司馬》(2021·全國新高考Ⅰ卷)的選擇題關聯了白居易《琵琶行》的寫作時間。
二、2023年高考語文全國卷古代詩歌閱讀的新特點
2023年高考語文全國卷古代詩歌閱讀沿襲了上文所說的近年高考選材和命題特點,在此基礎上又有兩點創新。
第一,選材上全部為宋人的詩詞作品,寫景與說理并重。2023年高考語文全國卷選擇了兩首宋詩與兩首宋詞,寫景、抒情、說理兼具,體現了選材的多元性。《答友人論學》(2023·新課標Ⅰ卷)側重說理,傳達出“唯有回歸本原,方能獲得學問真諦”的為學之道,啟示考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湖上晚歸》(2023·新課標Ⅱ卷)側重描摹景色,表現詩人歸家的愉悅閑適;《臨江仙》(2023·全國甲卷)、《破陣子》(2023·全國乙卷)情景交融,展現出詞人個人的情感際遇,又飽含對友情的贊美。
第二,主觀題命制上突出“他人評價”,通過引入他人對詩歌的評價或是詩評觀點,引導考生的思維方向。例如:
《答友人論學》(2023·新課標Ⅰ卷)——詩的尾聯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賣花擔上看桃李,須樹頭枝底方見活精神也。”結合本詩主題,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湖上晚歸》(2023·新課標Ⅱ卷)——王國維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這一觀點在本詩中是如何得到印證的?請簡要分析。
《臨江仙》( 2 0 2 3 · 全國甲卷)——詞的結尾兩句被后代評論家稱贊為“絕妙”,請簡要分析其妙處。
命題者在題干設問上設置了情境,規定了考生對詩歌的思考方向,對考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理解詩歌內容,又要理解題干中他人評價的內容指向,以詩解詩,以評解詩。值得注意的是,《答友人論學》中所提到的魏了翁,正是2022年全國新高考Ⅰ卷所選詩歌《醉落魄·人日南山約應提刑懋之》的作者,實現了試題內容的勾連,更進一步考查了考生知識積累的廣度與應用的靈活度。
三、新課標、新高考、新教材背景下的古代詩歌學習啟示
1.重視教材,整合群文,拓展深化。高考的核心功能之一是引導教學,反之,教學的內容在高考中一定有所體現。在語文學習中,我們既要借助教材,重視基礎,又要依托教材,補充背景。可以將作家、題材、意象、風格等方面與教材有關聯性的詩歌進行群文閱讀和鑒賞,更多元、全面地理解詩歌,達成從“這一篇”到“這一類”的遷移拓展。
2.把握詩歌文體特征,構建知識體系。古典詩歌文體上的特征有助于我們了解詩意,我們可以利用上下句的關系進行合理判斷,利用上下聯的寫作視角進行合理推斷,利用詩歌的對仗關系進行合理質疑。同時,整合多年學的詩歌的知識,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利用思維導圖進行梳理和記憶。縱向來看,我們要熟知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史,尤其是唐宋詩歌,需要熟知不同時期作品的風格、詩人的主要人生經歷。橫向來看,我們對詩歌的題材、形象、手法、風格、情感等方面的基礎知識要有所儲備。
3 .重視對整體詩意的理解,積累常見的“詩家語”。多讀詩,多悟詩,將文言文閱讀的技能遷移到詩歌閱讀中,有意訓練自己讀懂詩歌大意的能力,能夠概括內容、感悟觀點和理解思想。在詩歌閱讀中積累一些常見的、影響整體詩意理解的文言詞匯,如“詎”“寧”“豈”等表反問的特殊疑問詞,“弗”“莫”等表否定的詞,“且”“聊”“堪”“殊”“見”等副詞。
答案解析
15.A(僅從字面意思來看,A項似無問題,但結合作者在整首詩中所表達出來的對解經時泥守前人舊說的批判態度來看,A項表述則是對首聯的曲解)
16.①賣花擔子上的桃花李花,雖然美麗,但已失去根基,只有枝頭樹梢的花朵才能使人感受到它的生機與活力;②讀書治學不能滿足于道聽途說,要認真閱讀經典,深刻體會其中的精神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