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應該回縣城買房嗎”“年輕人為什么不愛聽專家建議”“年輕人結婚該不該要彩禮”……一時間,此類與年輕人相關的話題成了熱搜的流量密碼。通過對話題熱度降序排列后可以看出,日常生活、社會、財經3個領域最容易產生青年話題,例如“為什么年輕人不愛吃鴨脖”“為什么年輕人不愿意換手機”“為什么年輕人不愿進廠”等。(2月7日《中國青年報》)
年輕人或與年輕人相關的話題為何總是上熱搜?
與其說年輕人頻上熱搜,不如說是熱搜“傍”上了年輕人,在肆意消費年輕人。90后、00后是互聯網時代的“原住民”,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從年齡結構來看,截至2022年6月,20~29歲、30~39歲、40~49歲網民占比分別為17.2%、20.3%和19.1%。數量如此龐大的年輕網民表達意愿強、網絡活躍度高,是社交媒體的主流群體,是平臺流量的主要提供者。相關平臺便將炮制“年輕人為什么……”之類的熱搜奉為圭臬,吸引大批年輕人圍繞話題展開討論。
在音視頻軟件不斷跑馬圈地吸引年輕用戶之際,微博卻陷入用戶“去年輕化”的困境。某移動互聯網商業智能服務商發布的《Z世代洞察報告》顯示,微博在用戶日均使用時長中已淡出Top15序列。在此背景下,微博推著年輕人上熱搜,其實并非完全出于“關心”,而是基于其將年輕人與流量綁定的策略。一句話,消費年輕人是熱搜“博眼球”最直接的途徑。為吸引流量不惜炒作各種話題,與其說是取悅、諂媚年輕人,不如說是在薅年輕人的“羊毛”。此其一。
其二,熱搜“傍”上年輕人,是不負責任地給年輕人貼標簽,容易挑起對立情緒。比如年輕人為什么不愛做家務、不喜歡走親戚等,就讓不少年輕人不服氣,“誰說我們不喜歡做家務、走親戚了?”“不喜歡做家務、走親戚,各個年齡段的人都有,憑什么讓年輕人背鍋?”故有人說,熱搜有多“愛”年輕人,就給年輕人貼了多少標簽。且不說很多話題存在以偏概全,經不起推敲,非把適用于任何年齡階段的話題扣在年輕人身上,也有失客觀公允。
其三,一些關于年輕人的不實熱搜形成的社會假象,可能會誤導年輕人。媒體報道了幾起00后初入職場就敢于維權的新聞,就出現了“00后整頓職場”的熱搜,且出現頻率極高。事實上,00后向領導提意見的“直抒胸臆”,還上升不到“整頓職場”的高度。自媒體將之夸張為“整頓職場”,或許會導致00后對代際認知出現混亂。鼓吹“00后敢于整頓職場”,為00后塑造職場反叛者的“人設”,對他們真的好嗎?
其四,一些熱搜引發的熱議,是在變相給年輕人制造焦慮。比如年輕人為什么不愿結婚、生育、買房等熱搜,將年輕人面對的就業、婚戀、生育、購房等方方面面的問題放大觀察、研究討論,勢必會加重他們的焦慮情緒。
熱搜應該放過年輕人,多關注他們真正需要的,多反映他們的真實聲音,多給予他們中肯的建議。想當然地預設關于年輕人的話題,妄圖以此增強年輕人對社交媒體的黏性,不僅誤導社會輿論,也是對年輕人的冒犯。
(編輯" 張建" 445718228@qq.com,西米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