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于城市街區、社區的一家家小店,如小草、嫩芽破土,展現出韌性與生命力。小店雖小,卻堅如磐石,是萬千辛勤工作、努力生活的中國小家庭的縮影。它們面廣量大、不可或缺,或融入社區,或隱于街區、深巷,撐起了大街小巷的門臉,是激發城市活力的“微細胞”,也是城市煙火氣最直接的體現。為加快實體經濟復蘇,今年,江蘇南京、浙江杭州等地推出一系列“小店計劃”,為小店發展“賦能”。
集裝箱里賣潮玩
歲末年初,江蘇南京推出“小店計劃”,通過多種舉措,幫助萬家小店恢復元氣,帶動千萬人氣激活消費市場。
南京鼓樓區金銀街,一排集裝箱小店充滿文化、時尚、休閑感,其中一家名為“模術Max”的手辦店格外吸引人。
這家開在集裝箱里的小店,只有14.6平方米,透過迎街的玻璃墻望進去,一排排貨架上陳列著琳瑯滿目的微縮場景模型,小巧精致。
王磊從小就對手辦感興趣,且他制作手辦的興趣點與別人不同,別人關注、制作的多是人偶或模型,王磊制作的卻多為場景。這些場景,有東方神話宇宙、山海自然、市井生活場景、美麗鄉村以及戰爭與和平、深空探索等主題。
沉浸于手辦界日久,王磊看到了場景手辦的市場前景,就將愛好轉為工作。2022年3月,他成立“模術Max”,致力于國潮文化的數字藝術化,推出競賽級、電影道具級別的微縮場景手辦,著眼于高壁壘的專業微型桌面手辦的研發與銷售,同時開設了電子商務公司,為電影場景制作提供線上線下培訓、文化內容的生產與授權等。
對于開不開實體店,王磊一直較為糾結:“我們的貨品講究個性定制,要想發展好,就要通過互動體驗吸引顧客,開實體店是重要一環,但開實體店成本高,開了店什么時候能回本實在心里沒底。”王磊這些年接觸的手辦愛好者99%都是以個人工作室的形式存在,發展到兩人及兩人以上的公司很少見,更不要說開實體店了。
就在這時,金銀街街區運營平臺給他打來了電話:“可以‘拎包開店’,免租金,幫助裝修,賺錢之前風險共擔,賺到錢后街區抽成15%。”
原來,結合“小店計劃”,鼓樓區要發展一批特色商業街區。金銀街依近鼓樓區,貼身南京大學,該校的海外教育學院、商學院、中美中心皆坐落于此。這里是南京最早的外國人聚集地之一,多年來,中外學生在這條街上豐富著創新的故事,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融。金銀街從年輕客群的生活方式出發,以高校資源為基礎,打造國際青年文化藝術街區,規劃了餐飲、文創、體驗等業態,滿足年輕群體不同場景、時段的消費需求。為了吸引商戶,街區改租賃為聯營,降低入駐商戶的經營風險。
此外,按照南京市出臺的《關于促進首店經濟發展的若干措施》,開設首店可獲得5萬至10萬元的獎補資金。了解到這些,王磊下定了決心:開!
今年元旦前夕,王磊拿到了小店的鑰匙。酷酷的集裝箱小店完全按照他的意愿裝修,街區還給店面和門頭統一布置了亮化設施,并貼心地安裝了空調。
白天的金銀街是趣味滿滿,文藝風十足。進入夜晚,隨著燈光的亮起,金銀街便變得流光溢彩、夢幻驚艷,引人駐足流連。1月初入駐時,“模術Max”每天銷售收入在2000元左右,春節期間每天超過了3000元。
“開學后,中外大學生們都返校了,相信金銀街會更熱鬧。”王磊對未來的市場充滿期待。
將咖啡店開在青山綠水間
沿著南京老山腳下曲折的鄉村公路,穿越青山綠水,走進浦口區響堂村沒多遠,便能看見一棟灰紅色的鄉村建筑,房前一塊長方形黑底白字的招牌上寫著:梔∣Gardenia Cafe,醒目而文藝。
記者拾級而上,來到梔咖啡的店門前,從陰冷的室外推門進店,一股咖啡香撲面而來。
梔咖啡有一面寬大的玻璃墻,墻外是一處寬闊的院落,院內有亭有樹,遠處可見山巒起伏,視野開闊。坐在這里,品嘗一杯咖啡,身心愉悅。
“現在咖啡館同質化嚴重,我們把咖啡館開到了鄉村,結合本地的特色產業,做出了自己的特色。”梔咖啡主理人吳過介紹,梔咖啡的店名源自響堂村特色產業梔子花。
在梔咖啡店內的玻璃墻上就寫著響堂村與梔子花的故事:南京街頭巷尾叫賣的梔子花,90%來自響堂……
2021年3月,浦口文旅集團啟動以“藝術重構鄉村”為主題的“響堂計劃”,通過與藝術家、設計師、品牌主理人的深度合作,對鄉村要素進行解構和重塑,讓鄉土文化與藝術因子激情碰撞,將傳統物產融入時尚業態,探索鄉村振興的無限可能。
梔子花是響堂村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村里73戶原住民,九成都有自己的花田,一到初夏,漫山遍野開放著潔白芬芳的梔子花。2021年,浦口區成功注冊“響堂梔子花”集體商標,端午節時,標準包裝的響堂梔子花便進駐蘇果超市銷售,深受消費者喜愛。
吳過在美國和加拿大度過了近10年的留學、工作生涯,在美國念商科的時候,出于興趣去學習了咖啡師課程,2017年取得了SCA中級咖啡師資格認證,回國后了解到“響堂計劃”,立即決定加入,嘗試在鄉村開一家咖啡店。
梔咖啡是“響堂計劃”開出的第一家店,開業就火。2021年9月,在大眾點評APP“南京咖啡廳熱門榜”上,響堂梔咖啡上升到第一名。吳過記得很清楚,從8月20日開始,店里就感覺忙不過來了,周末的時候平均每天要賣出500多杯咖啡,差不多每45秒就要出品一杯,有的客人點完單要等一個多小時才能取到,店門前不遠處的草坪也成了露營愛好者的聚集地。很多喜歡露營的年輕人需要很早進村,才能占據一個風景更好的位置。“在產品開發上,我們充分融合本地梔子花產業,打造了具有響堂村特色的梔子花拿鐵,成為店內爆款。”吳過說。
“花香濃郁不嗆鼻,咖啡有苦卻不澀。”“就是沖梔子花拿鐵來的,很好奇梔子花味道的咖啡嘗起來是什么感覺。”在大眾點評APP上,隨處可見這樣的點評。
將傳統和時尚結合,讓客人能在山野間享受獨具風味的好咖啡,就是吳過想做的事。
2022年12月,南京評選出15家“特色小店消費場景”,梔咖啡榜上有名。開業兩年多來,從租房、運營到門店引流,政府部門為小店發展提供了很多支持和幫助。“‘小店計劃’更加堅定了我把小店做好、做出特色的信心,相信以后的人氣會越來越旺。”吳過說。
中國中小商業企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目前小店注冊數量超過1.1億戶,帶動就業近3億人。有專業人士估算,每家小店線下至少能輻射周邊200人。南京“小店計劃”自開展以來,以“真金白銀”的實惠助力小店成長,暢通了城市經濟的“毛細血管”,彰顯著城市發展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