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里,暑熱難耐,但東臺黃海國家森林公園(簡稱森林公園)門前的停車場上還是停滿了車輛,省內(nèi)外的游客冒著酷暑到公園游覽。
上午11時許,公園講解員吳笛接到接待游客的任務,大約一個小時后,她才有了一個短暫的休息機會接受記者采訪。公園的發(fā)展歷史、黃海林工的不屈不撓和密林深處撼天動地的精神力量在她的解說中逐漸呈現(xiàn)出來。
從職場新手到“金牌講解員”
吳笛是土生土長的東臺人,初中畢業(yè)后就外出求學,先讀了專科,因為喜歡旅游專業(yè),之后通過“專轉本”考試進入南京師范大學旅游管理專業(yè)學習。
在南師大讀書期間,吳笛的課程偏重于理論知識,如旅行社、酒店等的相關知識及發(fā)展前景等。2020年初,疫情暴發(fā),她外出參加實習、實踐的機會幾乎沒有了。
2021年,森林公園舉辦“高手在一線”講解大賽,她看到了官方微信公眾號上推送的比賽信息,就報名了。讀書期間,她是學校廣播站的播音員,有一定的功底。最終,她在那場比賽中拿到第二名。比賽前后,她正在為找工作做準備,有了這個成績,她心里有底了。
十幾歲就外出求學,畢業(yè)之后,她和家人的想法一致,回老家發(fā)展,提升自我、積累經(jīng)驗。
疫情起起伏伏,去年5月,吳笛終于如愿以償,成功入職森林公園,擔任講解員一職。
小時候,吳笛只知道有森林公園這個地方,印象并不深。想當好解說員,職場“小白”得從頭學起,好在前輩們經(jīng)驗豐富且樂于傳授,一個月左右,吳笛就能獨立接待旅游團了。
她每天帶著游客,推介森林公園里的一草一木。工作之余,她查找資料了解公園的歷史,豐富頭腦中關于森林的知識。森林公園里有大大小小上百個景點,她不滿足于已有的解說詞,自己準備了幾套方案反復練習。森林公園會請來“外援”對員工進行禮儀服務方面的培訓,也會走出去學習兄弟單位的相關經(jīng)驗。員工經(jīng)常進行PK,除了“高手在一線”大賽,還有“人人都是講解員”演講比賽,員工個個都要上臺,講一講森林公園的發(fā)展歷程。
吳笛很快成長起來。當年6月,她就在東臺市總工會舉辦的演講比賽中獲得二等獎,又在鹽城市紅色故事宣講大賽上獲得“金牌講解員”稱號。東臺市、鹽城市都將她吸納為青年講師團成員,她還被推選為共青團江蘇省第十六次代表大會代表。
除了接待旅游團之外,吳笛的身影還活躍在東臺市、鹽城市的機關、企業(yè)。作為團代表,她在團組織開展的活動中著重講述青年返回家鄉(xiāng)、熱愛家鄉(xiāng)的思想轉變過程以及立足崗位、做好本職工作的成長故事;在宣傳部門組織的活動中,她會講解公園艱辛的發(fā)展歷史;在林業(yè)部門,她會以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為主題進行宣講。
吳笛說,森林公園的前身是一片林場,2015年成功創(chuàng)建國家級森林公園,園區(qū)里的設施、業(yè)態(tài)越來越豐富,游客越來越多。入職后,最忙時她一天要接待5個旅游團。與許多同齡女孩一樣,一開始,她對“迷霧森林”“森林之眼”等情景交融的景點更感興趣,慢慢地,黃海林工的故事打動了她。
在鹽城市紅色故事宣講大賽上,她講的就是上世紀九十年代黃海林工頂住壓力守護綠色的故事。她繪聲繪色、動情演繹,觀眾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那個時代。
愛林護綠,講好綠水青山故事
穿行在滿眼綠意的公園里,回溯森林公園的“前世”,老一輩拓荒者不屈不撓、戰(zhàn)天斗地的勇氣愈發(fā)鼓舞人心。
“在‘世界自然遺產(chǎn)’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鑲嵌著一塊綠寶石。6.8萬畝森林、652種植物、342種鳥類、30余種動物,負氧離子濃度平均每立方厘米達3800個,它就是被譽為‘海濱塞罕壩’的東臺黃海國家森林公園。”今年6月,在習近平生態(tài)文明思想宣講大賽暨江蘇省2023年六五環(huán)境日主場活動中,吳笛這樣開場。
半個多世紀前,森林公園所在地還是一片鹽堿荒灘。“太陽一出冒鹽花,大風一吹滿天沙,蚊子都有蒼蠅大,蜈蚣毒蛇滿地爬。”1965年,首批來這里拓荒的18位年輕人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開始創(chuàng)業(yè)。
那地方草都不生,能長樹嗎?面對質疑,18位勇士立誓:樹栽不活,人絕不離開!
海灘重鹽重堿,首要任務就是“改堿”。他們手扒鍬挖、引水降鹽……當看到刺槐冒出嫩芽、灘涂出現(xiàn)第一抹新綠時,大家的希望一下子被點燃。
然而,第二年秋天,刺槐剛剛成林,附近的草蕩突然著火了。時間緊迫,有人脫下衣服撲火,有人直接用手撲,后來干脆躺下來滾,身體壓過的地方,火就熄滅了。衣服燒爛、皮膚燒傷,他們卻相視一笑,因為保住了這片生機。
1968年,南京林業(yè)學院畢業(yè)的朱龍山成為林場第一個大學生。有了技術加持,林場開始嘗試改良樹種,無數(shù)次失敗之后,終于找到了最合適的樹種——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水杉。朱龍山用水杉枝條扦插,林工們小心翼翼地呵護著小苗,當羽毛般的新葉萌出,林場沸騰了!
50多年來,從點點綠意到水杉林帶,再到繁茂的森林,一代代林場人薪火相傳,在鹽堿灘涂上書寫了愚公移山式艱難造林的綠色傳奇。挺拔的水杉林沒有辜負林工們的付出,構筑起一道綠色屏障,一幕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鋪陳開來。
林工們把汗水灑在灘涂上,把心血傾注在一棵棵小苗身上,從無到有,抒寫了一段厚重的歷史。接過前人的接力棒,吳笛要把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綠色發(fā)展的理念傳遞出去。
單位組織學習時,她會加強關于環(huán)境保護相關理論的理解和認識,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接待旅游團時,她不光帶領游客們欣賞公園美景,還會講解林場的發(fā)展歷史和林工們的艱苦努力,講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不論到哪里宣講,她都會結合工作實際,把理論學習收獲和工作所得所感結合起來,發(fā)出環(huán)境保護的青春之聲。
森林公園經(jīng)常接待一些研學團隊,吳笛帶著中小學生和幼兒園的孩子走進森林,聲情并茂地給他們講解林工們改造鹽堿地的感人故事。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公園里的水杉林郁郁蔥蔥,林工的奮斗精神生生不息,吳笛與環(huán)境保護的故事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