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位于東臺西郊的西溪天仙緣景區,就走入了東臺的歷史深處。
東臺西溪,是兩淮海鹽文化的起源地,曾被譽為“天下海鹽倉”,悠久的海鹽文化延續著西溪的歷史文脈,北宋晏殊、呂夷簡、范仲淹三任宰相都曾在這里擔任鹽官;這里是“董永傳說”的起源地,唯美動人的仙凡之戀奠定了古鎮浪漫的基調。在董永七仙女文化園里,董郎和七妹的雕像溫潤如玉,兩人相依相偎,衣袂相牽,似乎剛從古代跋涉而來,從此不再分離;這里是東臺歷史文化的發祥地,唐代海春軒塔在古運鹽河畔屹立至今,北宋“三相”憂樂天下的情懷風雅千年。
文化是西溪的靈魂。近年來,東臺市將海鹽文化、仙緣文化、“三相”文化、孝賢文化及非遺活態傳承等相結合,打造出“大愛西溪”文化IP。
晏溪河上號子聲聲,《范仲淹》情景劇在鹽倉監前上演,再現范仲淹為民請命減免鹽稅、與民共筑捍海大堤的千古佳話;熱鬧的非遺市集里,各類充滿奇思妙想的文創產品讓游客零距離感受傳統技藝的魅力;暮色四合,大型仙幻實景表演《天仙緣》為“董永傳說”注入新的活力;沉浸式夜游劇《尋仙緣》上演,游客穿越時空,在玄妙非凡的仙境中尋找真愛;華燈初上,西溪的夜生活拉開帷幕,人們三五成群來到景區,登城樓、逛古街、賞夜景,誘人的美食香氣撲鼻,惹得一波又一波年輕人食指大動;動感酒吧里,新潮范兒的生活解鎖“N+1”種青春脈動……西溪早已成為備受當地青年追捧的集聚地和“打卡”地。
2021年,西溪迎來一個新“使命”——外地青年來東臺創業、求職的第一個“家”。
犁木街,曾是車水馬龍的一條街,走過吟詠的詩人,走過忙碌的鹽民,走過荷鋤的農夫,走過精明的商旅,走過牙牙學語的孩童,也走過吱吱呀呀的驢車和牛車。整修一新的犁木街當起東臺的“形象大使”,設在這里的青年人才驛站成為外地青年來東臺就業、求職的“心安第一站”。
獨在異鄉非異客,此心安處即吾鄉。幽深曲折的青磚小巷、中式小院里的綠植盆栽、淡雅氣息的書畫……青年人才驛站不但提供短期免費住宿,還提供就業信息傳遞、城市融入、人才交流等服務,讓初來乍到的高校畢業生盡快適應環境,融入東臺、逐夢東臺。
入住過的“客人”們紛紛為青年人才驛站點贊,他們都已在東臺打拼事業。在他們眼里,住進青年人才驛站,不但能收獲滿眼美景、觸摸東臺深厚的文化底蘊,還能感受到舌尖上的美味,體驗“世外桃源”般的生活。驛站里有齊全的生活配套設施,驛站周圍有便利的交通。在短暫的過渡期內,他們被熱情、友善包圍,扎根東臺后,他們自然想把這份溫暖傳遞出去,向外推介驛站的同時還向管理部門傳達青年的需求,助力驛站持續跟進服務、提檔升級,讓驛站成為青年人才交流友誼、分享心得、暢談理想的“暖心之家”。
把格局打開,服務青年成長還有更大的空間。
依托西溪文化產業集聚區,以全國青年發展型縣域試點為契機,東臺首家青年友好型街區應運而生,時尚潮流、人文藝術、仙緣愛情……街區接納了青年的興趣、喜好、目標、激情,著力打造屬于青年的精神屬地。
街區充分認同和尊重青年發展的優先權,在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領域、全過程都有效吸納青年的視角、利益和需求,推出一系列優化青年發展的普惠政策、產業項目、活動載體、改革舉措,全力打造可供青年沉浸體驗、社交互動、打卡消費、生活服務、進階成長的新地標和棲息地,讓街區成為展示青年創新創業成果,提供人才培養、技術服務等資源的青春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