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工業互聯網融合創新應用取得積極成效
10月12日,2023年(第五屆)全球工業互聯網大會暨工業互聯網融合創新應用·行業推廣行動案例發布大會在浙江桐鄉開幕。大會發布的《2023工業互聯網行業融合創新應用報告》顯示,我國工業互聯網呈現多層次系統化平臺體系加速構建、企業數字化轉型不斷走深向實、區域數字化發展各具特色、產業生態體系持續完善等特點。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不斷演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入融合發展,工業互聯網已成為把握時代機遇、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支撐。”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技術發展司一級巡視員王建偉說。
王建偉介紹,近年來,工業和信息化部堅持兩化融合為主線,以加快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為抓手,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完善、平臺體系建設、示范標桿培育及應用推廣,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和融合應用取得了積極成效。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已建成2500多個高水平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2022年中國智能制造產業裝機規模超過12.2萬億元,工業軟件產品收入突破2400億元。”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執行副會長路耀華說,近10年來,工業互聯網產業規模已超1.2萬億元,據測算,2022年工業互聯網核心產業增加值已達約9389億元,從現在到2025年復合增長率將保持在每年20%左右,呈現快速增長態勢。
王建偉表示,下一步,工業和信息化部將抓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戰略的實施,持續推進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建設,提升賦能水平,加快場景應用,優化發展生態。
《2023世界機器人報告》發布
近日,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發布了《2023世界機器人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2022年度全球工廠中新安裝工業機器人數量為553052臺,同比增長5%。根據地區劃分,其中亞洲占73%,歐洲占15%,美洲占10%。國際機器人聯合會表示,2023年新安裝工業機器人數量連續第二年超過了50萬臺,預計2023年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增速為7%,或超過59萬臺。
作為世界工業機器人規模最大的市場,中國2022年安裝量達290258臺,同比增長5%,刷新了2021年的紀錄。自2017年以來,機器人安裝量年平均增長率為13%。緊隨其后的是日本,2022年安裝量增長9%,達到50413臺,超過了2019年的水平,但未超過2018年55240臺的歷史峰值。自2017年以來,其機器人安裝量年平均增長率為2%。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作為世界上主要的機器人制造國,其機器人產量全球占比達46%。
在歐洲,德國是全球前五大采購國之一,其安裝量下降1%,為25636臺。在美洲,美國2022年機器人安裝量增長10%,達39576臺,略低于2018年40373臺的峰值水平。其增長驅動力集中在汽車行業,這一行業2022年安裝量達14472臺,增長率為47%,行業部署的機器人所占份額回升至37%;然后是金屬和機械行業與電氣/電子行業,2022年安裝量分別為3900臺和3732臺。
南海中微子望遠鏡
“海鈴計劃”藍圖發布
10月10日舉行的南海中微子望遠鏡“海鈴計劃”成果新聞發布會上,李政道研究所正式發布“海鈴計劃”藍圖。這個項目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景益鵬擔任項目負責人。他將帶領團隊探索建設中國首個深海中微子望遠鏡,通過捕捉高能(亞TeV到PeV量級)天體中微子來探索極端宇宙。
據悉,“海鈴計劃”團隊已完成首次海試任務,測量驗證了候選海域作為中微子望遠鏡臺址的可行性,完成“海鈴”望遠鏡的概念設計。相關論文于10月9日發表在《自然·天文》上。
“海鈴探路者”項目團隊經過海試,在南海北部發現一塊水深約3.5公里的深海平原,其海床平整,距離海底數百米高度范圍內流速平緩,且測得的海水放射性與普通海水的公開數據一致。“海鈴”望遠鏡將以整個地球為屏蔽體,接收從地球對面穿透而來的中微子,因位于赤道附近,“海鈴”望遠鏡可通過地球自轉探測360度全天域中微子,實現對不同方向中微子的無死角觀測,與南極“冰立方”及北半球其他中微子望遠鏡形成互補。
“海鈴計劃”一期項目已于2022年年底啟動,擬在選定海域建設10根望遠鏡串列,并通過長距離海纜連接南海某島基地,預計于2026年建成世界首個近赤道小型中微子望遠鏡,開展對銀河系內外的天體源搜索,并完成建設大陣列的全鏈技術驗證。
科學家預計,“海鈴”探測器陣列建成一年內可發現鯨魚座中棒旋星系的穩定中微子源,并能發現類似于“冰立方”利用10年數據才初步觀察到的超大質量黑洞的中微子爆發。“海鈴”望遠鏡將于2030年前后成為國際上最先進的中微子望遠鏡。
元宇宙產業
有了“三年行動計劃”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等5部門印發《元宇宙產業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提出通過構建先進元宇宙技術和產業體系等舉措,在政策層面為元宇宙產業發展指明方向,推動元宇宙產業發展。
《行動計劃》提出,到2025年,元宇宙技術、產業、應用、治理等取得突破,成為數字經濟重要增長極,培育3至5家有全球影響力的生態型企業和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打造3至5個產業發展集聚區;工業元宇宙發展初見成效,打造一批典型應用,形成一批標桿產線、工廠、園區。
針對中國元宇宙產業核心技術不強、產品不豐富、規模偏弱等問題,《行動計劃》提出,要進一步強化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虛擬現實等技術在元宇宙中的融合創新,加快關鍵技術布局,加緊基礎軟硬件的研發創新,在高端電子元器件、建模軟件等重點方向盡快取得突破。
在產品供給方面,《行動計劃》提出拓展元宇宙入口,加速XR頭顯、裸眼3D等沉浸顯示終端的規模化推廣,豐富基于手機、計算機、電視機等終端的元宇宙應用,支持腦機接口等前沿產品研發;推廣沉浸交互的生活消費場景,建設文旅元宇宙,圍繞文化場館、旅游景區和街區、節事活動等應用場景,提供數字藏品、數字人講解、XR導覽等產品和服務;加快數字人客服、實景導航等在政務服務方面的應用,構建面向公眾的一體化元宇宙政務服務體系。
有關專家認為,《行動計劃》體現了相關部門對元宇宙產業的重視,有利于行業明確發展目標和路徑;行業有望在政策助力下迎來增長拐點;如何兼顧元宇宙產業的發展與安全是關鍵;此外,還應加強元宇宙安全技術研究,建立元宇宙數據治理框架,加強數據安全和出境管理,規范對用戶信息的收集、存儲、使用等行為,提升數據安全治理能力和個人信息保護水平。
全球首個可再生能源制氫減排方法學獲批
由中國氫能聯盟牽頭提出的全球首個可再生能源制氫減排方法學,近日在聯合國清潔發展機制(CDM)執行理事會第119次會議上被審批通過,正式成為CDM的第124個大型方法學,填補了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氫碳減排方法學的空白。
CDM是國際社會最具影響力的碳減排機制,適用于全球各地的減排計劃。CDM方法學對項目邊界、基準線、項目排放、監測計劃等CDM關鍵要素進行界定,是CDM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碳減排量化的重要基礎。
2022年5月至今,中國氫能聯盟聯合相關單位對可再生能源制氫的減排潛力進行了廣泛調研和系統研究,對可再生能源制氫減排方法的系統邊界、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等關鍵因素進行了持續優化,最終提出了可再生能源制氫減排方法學。
此方法學獲批標志著其完整性、科學性和適用性獲得權威認可,可正式應用于由可再生能源或混合電力支持的電解水制氫項目,并供應給專用用戶。未來,中國氫能聯盟將以此為契機,發揮好國家級氫能產業智庫作用,推動可再生能源制氫項目碳排放核算和碳資產開發示范項目落地,服務我國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