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這是醫圣張仲景的名言。在河南中醫藥大學藥學院教授龐鑫看來,她從醫的信仰就在于此。扎根中醫藥研究事業多年,這些醫學大家的思想一直潛移默化影響著她。2021年,龐鑫作為河南中醫藥大學校“仲景優秀學者”高層次人才引進學校。隨著身份的轉換,她身上對于醫學研究的責任感與使命感也愈加強烈。
從熱愛中醫藥,到真正從事中醫藥事業,龐鑫十年磨一劍,今朝露鋒芒。她獨辟蹊徑,實現了中醫藥的診療一體化納米藥物設計、制備,并將其付諸相關疾病(腫瘤、細菌感染、關節炎、腦卒中等)的應用研究。“雖然一路走來順風順水,但我依舊不會懈怠。”在龐鑫的字典里,開啟中醫藥探索的鑰匙唯有創新與勤奮。
“一杯涼茶”帶來的中醫情緣
龐鑫出生于20世紀80年代,在她的成長時期,港劇盛行。當時劇中的演員,經常相約去檔口喝涼茶。在北方土生土長的龐鑫,潛意識里一直認為涼茶中的“茶”與我們日常所喝的茶葉是相似的物質,之后通過上網查詢,她才了解到:粵、港、澳地區人們所喝的涼茶,是根據當地的氣候、水土特征,以中醫養生理論為指導,以中草藥為原料的一種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祛火除濕等功效的植物性飲料。由此,龐鑫對于中醫藥的好奇心日漸高漲。“中醫藥竟然功效如此之大,當時我就在想能不能深入學習相關領域的知識。”龐鑫說。
在理想的驅使下,龐鑫如愿考入廣東藥科大學中藥學專業,并在大學4年間正式開始了中醫藥領域的基礎研究啟蒙。本科畢業后,為了不讓自己的研究囿于一隅,龐鑫決定涉足更多西醫領域知識,將中西醫研究結合起來以拓寬自己的研究方向。在這一背景下,龐鑫順利考入山東大學藥物制劑專業,并在此進行研究生階段的學習。研究生畢業后,龐鑫的大學同學大多選擇走向工作崗位,但對中醫藥研究的執著,讓龐鑫決心前往自己夢想的高校繼續攻讀博士學位。就這樣,她前往香港中文大學攻讀中醫藥學專業博士。博士階段是龐鑫科研人生中一段難忘的旅程,香港中文大學這一自由、開放的研究平臺給了她極大的科研自主性,可以讓她大膽追求自己想做的東西。其間她還曾前往廈門大學分子影像暨轉化醫學研究中心,師從國家杰出青年入選者劉剛教授開展相關動物實驗研究。在他的影響下,龐鑫對自己的科研生涯有了全新的定位,并認識到在科研人生中不斷攀登及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行研究創新的重要性。
回顧龐鑫的研究旅程,她因為對中醫藥純粹的興趣而步入這一領域。在龐鑫看來,這一切似乎是冥冥中注定的機緣,驅使自己前行。多年來,將自己對中醫藥的興趣轉化為成果,然后形成正向的反饋,便是她不斷奮進的目標。
創新聲動力抗菌納米藥物研發
河南是中醫藥學的重要發祥地。河南中醫藥有獨特的人文思想和中原文化特征,是中華醫藥文化的根基和主體。2021年年底,博士畢業后的龐鑫被河南中醫藥大學引進。回到河南老家,對她而言既是命運的驅使亦是中醫藥血脈的傳承。在平臺的支撐下,她獨辟蹊徑,在中醫藥聲動力抗菌技術研究中,展開了一系列探索。
細菌性肺炎是常見的肺炎,也是常見的感染性疾病。現如今,這類疾病普遍采用的是抗生素治療。作為化療藥物,抗生素不管是口服還是注射,進入人體后都會發生全身性擴散,不僅會擴散到人體的疾病部位,也會擴散到正常的組織細胞中,因此具有潛在的毒副作用。并且,隨著近年來抗生素的濫用和誤用,細菌耐藥性逐年攀升,導致細菌性肺炎特別是多重耐藥菌肺炎的治療極為棘手。
與化療所不同的是,在聲動力抗菌技術中,藥物本身具有極大的惰性,只有在接受超聲波的刺激后,才會發生治療作用。因此,如果身體的非疾病部位沒有接收到超聲波刺激,即使藥物擴散至此,也不會對正常的組織細胞造成任何不利影響。相較于化療而言,聲動力抗菌技術不僅在安全性方面有極大保障,還不易誘發抗性,對多種耐藥菌均有效。多年來,龐鑫及其團隊一直致力于將這一技術與中醫藥研究相結合,以更好地造福于臨床。
“在此之前,我們一直在以西藥的模式來研究中藥的開發,而這種模式與中醫藥自身的發展規律是相悖的。”從2022年開始,龐鑫就和研究團隊嘗試將中醫理論引入其中,以此來指導相關藥物的設計。
中醫理論認為感染性疾病主要由“外邪入侵,正氣虛損”所致。“扶正祛邪”作為總治則,在抗擊感染性疾病方面尤為重要。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中醫之“扶正”主要指調控免疫細胞,改善免疫響應,從而提高機體對抗外來病原和外毒素的能力,發揮免疫治療作用。而“祛邪”則是直接針對外來入侵病原微生物,對其進行殺滅清除。其中,聲動力抗菌技術作為近年新興的無抗生素療法,是“祛邪”的典型代表。“在此之前,我們一直研究的是‘祛邪’,而在中醫感染性疾病‘扶正祛邪’總治則的指導下,我認為有必要引入以‘扶正’療法為宗旨的相關技術研究。”龐鑫說。
在這一背景下,龐鑫及其團隊開創性地將以“祛邪”為主導的聲動力抗菌療法與以“扶正”為主導的免疫增強療法相結合,開展了一系列創新探索。在這一過程中,他們將傳統中藥有效成分與當代納米技術相結合,以硼酸-二醇特異性識別為關鍵手段,同時搭載中藥聲敏劑和中藥免疫增強劑,構建一系列低成本、高效能、強靶向、穩定運輸、定點起效的中藥共遞送納米體系,并以此來雙管齊下實現細菌性肺炎的高效治療。現如今,相關工作正在順利開展中。
突破納米藥物臨床應用困境
醫學創新的最終目標是面向臨床,真正將研究造福患者。長期從事聲動力抗菌藥物研究,龐鑫始終未曾忘記這一初衷。但納米藥物的臨床應用之路一直是困擾領域內科研人員的一項難題。雖然相較于傳統的小分子藥物,納米藥物進行了全方位改良,其不僅療效良好,而且毒副作用更低,但始終有一個較難攻克的短板。“一般來說,納米藥物的粒徑平均為100nm,在一瓶藥中會有成千上萬個納米顆粒,每個顆粒的粒徑也有很大的不同,從而各批次納米藥物之間的差異性很大。”龐鑫說。納米藥物的粒徑分布涉及納米藥物質量穩定或變化的程度,如果各批次間的納米藥物差異性較大,藥物制劑在生產的過程中便會造成沒有完整的規格統一性,進而影響著相關納米藥物的上市。多年來,這一研究困境始終未曾打破。
展望未來,納米藥物的臨床轉化之路任重而道遠。為了更好地將更多有效的納米藥物推向臨床,近些年來有越來越多的國內外研究者積極投身相關領域研究中,雖然步履維艱,但是龐鑫有信心,未來通過和領域內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定會贏來這一領域新的發展契機。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在龐鑫看來,中醫藥領域研究大有可為。今后,她和研究團隊的目標很明確:以中醫藥為基石,創新中醫藥聲動力抗菌納米藥物,打造獨屬于自己團隊的研究特色,最終將科研成果進行轉化,實實在在造福于患者。不管是現在還是未來,她都將堅守醫者初心,以腳踏實地的探索,踐行醫者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