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數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城市變得更“聰明”。科技水平的日益提升,能讓居民增加對城市的依戀感、沉浸感和幸福感。
“全息大腦+風險慧眼”,可“智慧監測”城市生命線運行情況;打開“智慧停車”應用,附近停車泊位一目了然;刷刷手機,可以線上“身臨其境”選房…… 這些場景隨著江蘇各地城市更新步伐的加快,漸漸成為人們生活的日常。
作為居民的棲息之地,城市的環境、軟硬件、人文積淀、科技含量等各類要素,都將成為其可持續發展以及吸引更多人前來居住的重要指標,這一切都在被數字技術重新解構與重塑。科技水平的日益提升,讓居民增加了對城市的依戀感、沉浸感和幸福感。
各地發力“新城建”
2023年開春之后,南京經濟一路向好,除了成為“網紅”城市,吸引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之外,南京的房地產市場也在逐漸升溫。家住南京鼓樓區的張女士便打算在今年賣舊房買新房。2月份,她參加完“極美南京,宜居宜業”2023南京春季系列房展會線下活動之后,又打開“房幫寧”線上一體化服務平臺看房選房。“現在買房看房真的太方便了,線上呈現的內容十分豐富,讓我省了多少跑腿的時間啊!”張女士十分感慨。
“房幫寧”是南京市住房保障和房產局共同打造的涉房事務一體化綜合服務平臺。像張女士一樣有購房需求的市民只需打開“房幫寧”,便可實現涉房事務指間查、掌上辦,就像是把“數字房產局”搬到了自己家門口。在南京,買房、賣房、租房、物業服務、住房保障、房屋安全等各類和房有關的事兒,“房幫寧”小程序都可以提供線上服務。
類似“房幫寧”這樣的平臺在江蘇許多地方漸漸落地,泰州市基于BIM技術建設“泰安家”交房系統,有效改進了百姓在房屋交易中的信息獲取;南通市建設智慧燃氣安全監管平臺,實現了燃氣安全使用的全生命周期數字化監管。這些均是江蘇在住建領域發力數字化轉型的縮影。
在“新城建”對接“新基建”方面,作為全國新城建首批試點城市,南京和蘇州均有所作為。南京搭建建設工程BIM智能審查管理系統,實現了工程建設項目BIM電子化報建和施工圖智能化審查。蘇州打造新城建運行管理平臺,建設工程項目庫、房屋基礎庫和BIM數據庫,拓展多場景智慧應用。
蘇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工程項目庫整合各類數據資源,實現對項目建設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從2019年至2022年已累計入庫32759個項目;房屋基礎庫以災普房屋建筑調查數據為基礎,對接公安電子門牌數據,建立唯一編碼的房屋樓盤表,融合房產測繪、城建檔案、維修資金等數據,實現既有房屋“一房一檔一牌”;BIM數據庫已收集470個項目、8555個模型,涵蓋房建、市政、軌道交通等領域。
發力“新城建”,江蘇要求逐步建立全方位覆蓋生產、運維、監管、服務、應急的智能化基礎設施系統,實現對新建改造市政基礎設施運行數據的全面感知和自動采集。
“新城建”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江蘇各地正在以數字化轉型的契機撬動城鄉建設領域體制機制改革,創新解決行業難題和發展瓶頸。比如,圍繞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開展全域全要素歷史文化資源調查,建立省、市、縣三級保護名錄和分布圖,加快數字化信息平臺建設,建立數據共享和動態維護機制。圍繞城市管理,加快推動省、市平臺建設,實現全領域、全過程、全要素監管。按照《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領域數字化轉型工作方案(征求意見稿)》中的規劃,2025年底,江蘇要實現全省縣級以上城市運管服平臺建設全覆蓋。
從“看見”到“預見”
數字化為城市更新拓展的新邊界,讓城市治理變得更加柔性。
3月31日,在南京舉行的2023數字城市高峰論壇上,江蘇多地數字政府實踐首次集中呈現,其中尤為令人注目的是,城市治理能從“看見”到“預見”。
無錫現有共性的基礎能力九項,分別是:統一的政務短信、統一的電子證照、統一的電子印章、時空地理服務、統一的身份認證、視頻的融合服務和統一的區塊鏈、統一的工單、統一的工具集。眼下無錫正在深化數據治理攻堅,持續更新綜合人口庫和法人庫的數據源和物理模型等規范;提升創新和安全的兩大能力,成立大數據交易有限公司,健全網絡和數據安全的保護體系;繼續優化流程,力爭實現一件事免證辦、零材料辦和智能秒批秒辦等。
無錫市大數據管理局局長、市城市運行管理中心主任胡逸說:“雖然大家都趨同,但每個城運中心的發力點有些不同。我們現在的發力點,要求從原來的看見去做預見,類似于看城市病的醫院,怎么給城市做體檢、在體檢的過程中間找到隱患。同時,中心也要經得住實戰的檢驗,如中高考護航、防汛防臺,每到關鍵時刻,城運中心就會有一套應急的預案。”
蘇州逐步探索出了“1+3+3+N”的數字政府蘇州實踐的路徑,即建立健全一套服務于數字政府建設的體制機制和制度體系,全面推動數字基座一網通用、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城市運行一網統管,“三網”的協同發展,持續擦亮惠民的“蘇周到”、興業的“蘇商通”和優政的“蘇政優”三大數字化品牌,同時深度拓展N類示范性的應用場景。在推動部門進行數字化場景建設的同時,還積極推動各縣級市(區)立足自身的實際,打造一些數字政府建設的典范場景,如張家港市打造的“黨政通”、昆山公共數據底座、吳江長三角一體化無差別服務,實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蘇州市大數據管理局副局長湯晶說:“‘1+3+5’的平臺里面有一個叫大數據輔助決策平臺。我們會同各縣級市區和市有關部門通過實時、動態、多維數據的可視化展示,強化在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和生態環境保護等重點領域的統一監測、趨勢判斷和風險預警能力。目前我們已經打造了十個板塊和27個行業部門的數據綜合看板,為黨委、政府的科學決策和精準施策提供數據的支撐。”
街巷添“智慧”
數字化轉型是城市更新的“重頭戲”,無論是城市建設,還是日常管理,數字化蹤跡無處不在。
4月6日中午,家住南京紅廟小區的彭澤在家中點開“百米生活”小程序,在拉腸店中下單了皮蛋瘦肉粥與腸粉。等他走下樓來到店內,熱氣騰騰的午餐正好端上餐桌。“線上下單方便又省時,幾乎不用等就能吃上飯。”彭澤說。
這一線上平臺,是南京市玄武區新街口街道聯合紅廟物業,引入技術公司打造的線上社區服務平臺。平臺自今年2月試點啟用,目前入駐商家超40家,累計幫助商戶引流近5000單。南京紅廟物業公司負責人介紹,在社區商圈消費功能基礎上,平臺還將豐富物業服務、房屋租賃、社群團購、便民服務等功能,與線下的紅廟物業社區服務中心聯動提供優質社區服務。
南京秦淮區朝天宮街道也于去年上線十五分鐘便民生活圈“街坊”,涵蓋本地生活、便民服務、社區服務、社群互動等模塊,目前有20余家餐飲商戶入駐。“街坊”小程序不僅能實現商品在線選購,還有報事報修、商戶評選等功能模塊。“平臺對商戶實現數字賦能,打造數字化、智能化、標準化街區。”南京朝天宮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后期平臺將豐富產品種類,上線百貨、文娛等更多業態產品。
業內人士表示,在南京文旅產業加快復蘇回暖的當下,更新“觸角”向著街巷延伸,不僅有利于完善市容環境與生活服務,更通過街巷“造景”,吸引更多外地游客在游覽主要景區之余,走入大街小巷在地消費,在全域涌動生機活力。
由此可見,從數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城市變得更“聰明”。江蘇各地在城市更新的進程中,積極搶抓數字化發展新機遇,打造出了以城市運行指揮平臺為核心、社區管理服務平臺為支撐、各類型的網上社區為入口、線下便民服務驛站和空間為延伸的基層數字化治理體系,逐步構建起線上線下無縫銜接、服務管理深度融合的基層治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