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徐坤每年都受邀參加技術論壇演講十余場次,在國內外科技論壇上發(fā)出中科金龍的聲音,展示泰興青年不負韶華、奮發(fā)前行的青春形象。
“有一個國際化工巨頭要重金收購我們公司的二氧化碳利用技術,但這是中國人發(fā)明的項目,我們要把它留在中國。”江蘇中科金龍環(huán)保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科金龍)總經理徐坤說。
如今,在“雙碳”目標下,面對巨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能否通過技術手段將其變廢為寶,使其成為人類可利用的資源?各大企業(yè)紛紛行動,探索有效的碳減排路徑。中科金龍是泰興市黃橋鎮(zhèn)一家專業(yè)從事廢棄二氧化碳綜合開發(fā)與利用的高新技術企業(yè),徐坤帶領科研團隊堅持面向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深入研究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核心技術突破,讓企業(yè)走在了同類行業(yè)的前列。
海歸青年投身科技領域
徐坤身上有一種溫文儒雅的學者風范。從事二氧化碳利用技術研究工作十余年,他不僅憑借眾多科研成果成為行業(yè)內的“技術大佬”,還自我提升與人交往的能力,談起任何問題都思路清晰、邏輯順暢。
在成為科技工作者之前,徐坤的人生經歷十分豐富,為后來走上科研道路打下了扎實的基礎。2006年,18歲的他獨自前往英國留學,考進擁有500多年歷史的拉夫堡文理男校。經歷了一段艱難的環(huán)境適應期,徐坤克服了語音障礙和生活方式差異,全身心投入學習之中。高中畢業(yè)后,他如愿以償考入當年英國排名第10、全球排名第25的倫敦國王學院,主攻基礎數學研究。
本科畢業(yè)后,追求上進的徐坤留在母校繼續(xù)深造,攻讀大數據專業(yè)。2013年8月,研究生畢業(yè)后,IBM等大型跨國公司向他“拋出繡球”,待遇豐厚還有英國綠卡。但因為心懷故土,徐坤拒絕了高薪工作,選擇回國發(fā)展事業(yè)。
因為是理工科出身,徐坤覺得自己的交際能力有待提升,想先找機會多與人打交道,所以回國后入職北京的一家報社,擔任社長助理和特約記者。在職一年期間,徐坤參與采寫了眾多人物報道,并與同事合作組織了多場論壇活動。
“我曾參與主辦‘2015央視財經論壇·香港’的活動,擔任《2015中國國際木火節(jié)》一書編委會成員,采訪過多位全國人大代表、駐華大使等政商名人,原本內斂的性格發(fā)生了極大的改變。”徐坤說,經過那一年的磨煉,與任何人都能坦然自若地相處、交流。
2015年10月,徐坤從報社辭職,回到日思夜想的故鄉(xiāng)——泰興市黃橋鎮(zhèn),加入中科金龍,成為公司唯一一名海歸科技青年。雖然原本的專業(yè)與化工行業(yè)關聯(lián)不大,但因為大學期間輔修過化工相關專業(yè),所以徐坤的職業(yè)選擇看似是轉行,實則做的還是他擅長和感興趣的領域。
徐坤說:“經過多年積累,我最終選擇化工行業(yè),除了興趣使然,還因為我預判這個行業(yè)未來前景廣闊,大有可為。正好家鄉(xiāng)有相關企業(yè),我就毫不猶豫加入其中。”
孜孜以求勇攀創(chuàng)新高峰
加入中科金龍后,徐坤脫下西服換上工裝,深入車間、實驗室以及廣闊田野,從一線工人做起,虛心向有經驗的老工人學習實踐的本領,向有特長的技術人才學習埋頭苦干的精神,耐得住寂寞,受得住艱苦,很快從門外漢蝶變?yōu)樾袠I(yè)中的技術能手。
入職沒多久,徐坤了解到傳統(tǒng)不降解塑料地膜在新疆造成了非常嚴重的污染,殘留地膜在地表形成不透氣不反墑的板結層,導致種子發(fā)芽困難、根系發(fā)育受阻、生長發(fā)育受抑制,增產變減產。為了解決這一嚴重的問題,徐坤帶領公司生物降解材料事業(yè)部成員迎難而上,研發(fā)出適合新疆的生物降解農用地膜。
“那一年,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推廣總站的生物降解農用地膜試驗中,我們公司研發(fā)生產的兩種生物降解地膜取得了第一以及第二名的優(yōu)秀成績。”徐坤自豪地說,這項發(fā)明讓數萬公頃農田“透了口氣”,這也是降解膜歷史上的重要突破。
新疆地膜使用的氣候條件極其惡劣,中午地表溫度能達到70℃,為了解決降解地膜在實際使用中出現(xiàn)的種種問題,徐坤又帶領團隊多次實地考察,組織院士和專家一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鋪地膜的前期準備一直到鋪完地膜全程跟蹤提供服務,為解決新疆農耕土壤白色污染問題作出了突出貢獻。隨后,徐坤將經驗在甘肅、東北、山東、云南、江蘇等地膜使用地區(qū)推廣,為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實施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
在取得優(yōu)異成績的背后,徐坤也經歷了很多艱難的考驗。2017年,徐坤第一次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邊準備鋪膜的時候,遭遇了罕見的大冰雹天氣,導致鋪膜設備無法下田使用。為了及時完成種植任務,他帶領團隊成員頂著冰雹迎著狂風,完成人工鋪膜、打孔、播種、鋪滴灌帶、覆土等。
“惡劣天氣持續(xù)了一周,在這一周的時間里,我們吃住都在存放物資的簡易帳篷里,每天干完活,都是一身的土、一身的汗,沒有條件洗澡,大家也沒有任何怨言,每個人都幾乎成了泥人。在團結奮斗下,我們最終在規(guī)定時間內人工鋪完了幾百畝棉花田的降解膜。”徐坤回憶道。
徐坤和團隊共同研發(fā)的降解膜受到了行業(yè)內充分肯定,也獲得了眾多客戶的支持與認可。2022年3月,農業(yè)農村部印發(fā)《2022年地膜科學使用回收試點技術指導意見》,提出在全國推廣全生物降解地膜500萬畝,隨后工信部表示需要重視推廣全生物降解地膜,這預示著中金科龍生產的降解膜市場越來越大。
徐坤把科研和實踐有效結合,在攀登創(chuàng)新高峰的同時拓展了公司的發(fā)展空間,實現(xiàn)了個人和公司的同步成長。
向世界高標準看齊
攀登科技創(chuàng)新高峰,每一步都凝聚著汗水和智慧。截至目前,徐坤個人獲得國家授權發(fā)明專利7項,中科金龍獲得國家授權發(fā)明專利19項,已經成為行業(yè)內的領軍企業(yè)。
徐坤記得大一時,在學校舉辦的學術論壇中偶然結識了英國帝國理工大學的一名教授。他專門研發(fā)二氧化碳利用技術,以解決全球變暖問題,科研項目獲得了數千萬英鎊的研發(fā)資金,然而時至今日他的技術還停留在實驗室階段。而此時,中科金龍的二氧化碳利用技術早已進入千噸級生產,在技術以及工業(yè)化方面遙遙領先于帝國理工大學教授的科研團隊。
徐坤曾拒絕了國際化工巨頭開出的兩千萬美元入股公司20%的合作。此事引起了中科院的重視,徐坤快速寫成匯報文件《我國一項重大環(huán)保技術面臨外泄》上報給國務院,得到了領導的高度重視和重要批示,確保了公司的二氧化碳利用技術牢牢掌握在中國人自己的手中。
2018年開始,徐坤主要分管研發(fā)中心和技術推廣工作,結合公司技術特色,制定了“加強CO2 利用技術工業(yè)化的研發(fā)”的計劃,為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發(fā)展戰(zhàn)略提供工業(yè)化解決方案。同時,他還參與起草了《全生物降解農用地面覆蓋薄膜》國標,為“中國飯碗裝滿中國糧”貢獻力量和智慧。
2021年10月,中科金龍分公司蘇州坤晟生物降解新材料有限公司成立,徐坤擔任董事長,帶領科研團隊常年駐扎在蘇州。“蘇州資源豐富、人才薈萃,我們把分公司開在這里,贏得了更多發(fā)展機遇。”徐坤說,生產工廠還在黃橋鎮(zhèn),已投入4億元購入了智能化設備,提升了生產效率。
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徐坤不忘企業(yè)家的社會責任。作為泰州市人大代表,徐坤經常組織員工慰問老黨員,與當地貧困生開展結對幫扶,定期上門談心、給予經濟幫助,幫助他們克服困難,完成學業(yè)。
如今,徐坤每年都受邀參加技術論壇演講十余場次,在國內外科技論壇上發(fā)出中科金龍的聲音,展示泰興青年不負韶華、奮發(fā)前行的青春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