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國士無雙”來形容沈鴻,恰如其分。他的大半生都在為工業興國的理想而奮斗。
2011年5月19日,浙江海寧教育園區有一個紀念館開館,它是浙江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多年來也成為海寧學生必去的“打卡點”。這一切都源于一個人,他叫沈鴻,是中國著名的機械工程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擔任過許多項目的工程師,也曾擔任過很多領導職務。他頭銜很多,光環閃耀,但是為人卻很樸素,作風樸實,他“實事求是、尊重科學、勇于創新、無私奉獻”的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科技人譜寫中國傳奇。
沈鴻一生極富傳奇色彩,只接受過4年小學教育,是中科院歷史上唯一沒有學歷的院士。延安時期,他被毛澤東等同志親切地稱為“邊區工業之父”。
從小學徒到工業部部長,沈鴻傳奇的人生是從苦難中開始的。
開辦五金工廠
1906年,沈鴻出生在浙江海寧縣。6歲時,經營生意的父親意外病逝,讓本來就不富裕的家雪上加霜,母親只能靠做針線活養活沈鴻和哥哥。母親深知學習的重要,所以省吃儉用,咬著牙也要供養沈鴻兄弟倆讀書。
小學四年級時,11歲的沈鴻病倒了,只能輟學回家養病,結束了他一生中唯一接受的正規教育。但是,沈鴻對知識非常渴望,在養病時也堅持自學,并且學完了小學剩下的課程。
13歲那一年,沈鴻來到了上海,在一家布店當學徒。他很聰明,也很好學,總是抓住一切機會,如饑似渴地學習。那段時間,他開始對機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目睹外國人肆意欺凌國人,沈鴻明白了一個道理:只有工業才能救國。
1931年,25歲的沈鴻決定開辦一家五金工廠,為利民之用,故取名為“利用五金廠”。面對外國公司的壟斷,他帶領廠里的工人反復鉆研摸索,將書上所學理論知識與實際生產實踐相結合,設計出與進口鎖具相媲美的產品,讓國產民用鎖在市場中逐漸站穩腳跟。到了1937年初,五金廠的產品已經從單一的民用鎖發展到設計生產機床設備,并一度計劃進軍汽車零件行業。
在工廠生意興隆時,沈鴻依舊不忘學習,而且在研究了很多機械書籍后,發明了一套制作汽車閥門的機器,這在當時的中國,可以說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但對于沈鴻來說,這只不過是小試牛刀。
就在沈鴻的生意越做越大,產品開始熱銷時,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為了保住自己的心血,沈鴻帶著親人和廠里的設備,一路西行,來到了武漢。在這里,沈鴻收到了四川軍閥劉湘的邀請,希望他到四川開辦工廠。
與此同時,從延安來的人也找到了沈鴻,希望他到延安去,為抗擊日本侵略者出一份力。一路的種種,讓目睹日本人暴行的沈鴻對侵略者深惡痛絕,所以得知延安要堅決抗日時,他便決定北上延安。
投入大后方工業建設中
1937年8月,日軍進攻上海。沈鴻帶領全體工人和機器設備幾經輾轉來到西安七賢莊,在八路軍駐陜辦事處的幫助下,順利到達延安。
沈鴻來到邊區后就受到黨中央領導同志的熱切關心,他懷著赤誠的信仰,秉著“抗日需要什么,就設計制造什么”的信念,積極投入大后方的工業建設之中。
當時的邊區一窮二白,只有一個小兵工廠,設備簡陋,人員技術水平也很低。沈鴻一行人的到來,可以說解了延安的燃眉之急。沈鴻帶來10臺車床、鉆床、銑床、刨床等母機,還有電動機、發電機等設備以及其他一些很有用的工具。他就像及時雨,盤活了延安的工業。
沈鴻以此為基礎,很快便建設起延安第一家小有規模的兵工廠,并出任機器制造部總工程師。1939年,為滿足前方部隊游擊戰的需要,沈鴻精心設計了一整套修理槍械用的小機器,包括小型的車床、銑床、刨床、鉆床等設備。由于設備體積小,重量輕,一匹騾子就能馱走,被形象地稱為“馬背工廠”,受到前方部隊的好評。第二年,延安舉辦了一場小型的工業品展覽會,展品大多都是沈鴻和伙計們生產出來的勞動成果,讓前來參觀的張治中大開眼界,驚訝于沈鴻的才能。
沈鴻對邊區工業作出的貢獻,讓他贏得了“邊區工業之父”的稱譽,人送外號“機器神(沈)”。
1943年,中央軍委下令讓茶坊兵工廠籌建生產迫擊炮彈的分廠,沈鴻和廠里技術人員在一無材料、二無設備的情況下,憑借手頭僅有的一些外國文獻資料,邊學邊干。沒有耐火磚,就找來陜北的白坩磁土代用;沒有焦炭當燃料,就實驗用木炭燒煉。經過不斷摸索,他們最終成功設計出生產效率較高的專用設備,并逐步建成迫擊炮彈廠。
從1938年至1945年,沈鴻與茶坊兵工廠的技術人員及工人共設計制造了供子彈廠、迫擊炮廠、槍廠、火藥廠和前方游動修械廠用的成套機器設備134種型號、數百臺(套),還為民用工業包括制藥、醫療器械、造紙、印刷、造幣、化工、煉鐵、煉焦、玻璃、石油等工廠設計制造了成套機器設備、單機和重要部件400多臺(件)。為此,他三次被評為陜甘寧邊區的勞動模范和特等勞動模范,毛主席親筆給他題寫了“無限忠誠”四個大字。
延安是沈鴻思想政治和技術逐漸成熟的地方,他在馬克思主義的引領下為救亡圖存和民族振興揮灑熱血,逐漸從一個愛國者轉變成為一個革命戰士。1947年,沈鴻鄭重地提交了加入中國共產黨的申請,不久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
為工業興國而奮斗
新中國成立后,沈鴻又投入工業建設的大潮中。當時,他已經是蜚聲國際的機械設計大師,卻依舊任勞任怨,淡泊名利,努力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國20世紀五六十年代很多大型機械的研制,都有沈鴻的身影。主持研制新中國第一臺萬噸水壓機,就是沈鴻眾多杰作中的一項。
電力、冶金、重型機械和國防等重要工業的大型鍛件,都需要萬噸級水壓機才能鍛造,沒有它,很多重型設備就生產不了,可以說這是體現一個國家鍛造能力的重要標志,也是推動國家工業化的重要設備。
當時我國只有幾臺中型的水壓機,因為與蘇聯關系變壞,無法得到技術支持,所以想要研制這種設備相當困難,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都是驚人的。正是在沈鴻的建議下,國家才下定決心搞大型水壓機。
1958年,由沈鴻掛帥的研制團隊開始工作,歷經4年時間,終于研制出了我國的第一臺萬噸級水壓機,這其中付出了巨大艱辛。但是,沈鴻抱著“一個大國家一定要有這樣的大家伙”的信念,硬是在一無資料、二無經驗、三無設備的情況下搞成了。
30多年時間里,沈鴻對我國工業、農機、水電、冶金等各個重要行業的發展傾注了巨大的心血,并作出了巨大的貢獻。1980年,沈鴻當之無愧地被評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這只是為他的榮譽簿增添了一筆而已。他一生獲得的榮譽太多了。1988年,他還獲得了聯合國知識產權學會頒發的金質獎章,當時,獎章一共只授予了3位中國科學家,沈鴻位列第一。這項殊榮在我國科技史上,都是了不起的成就。
晚年時期,沈鴻將全部積蓄20萬元捐贈給國家,希望用于獎勵優秀機械技工、教師和機械技工教育優秀成果。對于唯一的兒子,他說:“我不把錢留給你,你要自強、自立、自食其力。”
用“國士無雙”來形容沈鴻,恰如其分。1998年,沈鴻病逝,享年92歲,他的大半生都在為工業興國的理想而奮斗。
(編輯 周靜 charm112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