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養老”不僅打破了居家、社區和機構養老的邊界,破解養老“痛點”,也讓越來越多的“銀發族”能夠在家門口享受幸福“夕陽紅”生活。
每周一,家住南通的陳女士下班后都要到高店社區的“長者驛家”看望83歲的外婆達爾華。這里距離陳女士居住的永怡小區不足百米,看望老人十分方便。老人說:“在這兒不悶,孩子們也省心,我打算一直就這么住著了。”今年,高店社區的“長者驛家”新登記入住了19名高齡老人,還有不少老年人慕名而來,咨詢、試住的絡繹不絕。
近年來,我國人均預期壽命不斷增長,預計到2035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占到總人口數量的30%左右。龐大的老年群體對養老的需求更加多元,這為我國養老產業帶來一系列挑戰,其中最引人關注的便是“在哪兒養老”。關于這一問題,國家衛健委披露的調查數據顯示,我國老年人中約90%的人選擇居家養老,約7%的人依托社區養老,余下約3%的人則會選擇入住機構養老,商業養老與基本養老服務相向而行,互為補充。
“大部分老人都傾向于居家養老,但是居家養老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誰來照顧老人。”高店社區“長者驛家”負責人杜燕介紹,“我們背后有著規模更大的專業養老機構。像保潔類的基礎生活服務,‘長者驛家’以團購的形式向社會采購服務;醫療類服務則主要‘鏈接’護理院豐富的醫療資源。”目前,南通市已建成“長者驛家”35家,建成具有相似功能的城鄉標準化居家養老服務站1927家,分別為706個社區提供專業化、精細化養老服務,受益家庭超過23萬戶。
與傳統的養老機構相比,“長者驛家”提供的養老服務更靈活,它囊括了全托、日托和居家上門服務,填補了傳統機構養老只能全托的空白地段。像“長者驛家”這樣的養老新模式也被稱為“嵌入式養老”。所謂“嵌入式養老”就是養老機構與社區有機融合,以社區為載體,以資源嵌入、功能嵌入和多元運作方式嵌入為理念,在社區內嵌入一個市場化運營的養老機構,整合周邊養老服務資源,集日間照料、臨時托管、文化娛樂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為社區居家老人提供助餐、助醫等服務,給老年人就近養老提供專業化、個性化、便利化的養老服務。
在銀川市寧夏中房璽云臺小區的幸福里康養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門前每天都“人氣滿滿”,許多老年人早早地過來排隊就診。72歲老人吳芳琴說:“我每周都要到這里量血壓、測血糖,今天是來做心電圖檢查的。”除了常規的身體檢查,幸福里康養中心還經常開展各類生活科普講座。84歲老人黃世鳳介紹:“今天講的是秋季飲食要注意什么,非常實用。”在黃世鳳的房間門旁還有一塊展示牌,上面清楚地寫著一日三餐、點心水果的明細,每天吃什么也會提前征求黃世鳳的意見,服務很貼心。因為距離很近,家人總會時不時地來探望黃世鳳。
有人贊成“嵌入式養老”這一新模式,也有人質疑——養老自古以來便是中國家庭的傳統職能,為何不能進一步推動居家養老?對此,我們不得不承認傳統的家庭養老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家庭養老功能弱化的速度也比人們預計的快得多。一方面,由于大多數家庭是獨生子女,養老的人均負擔呈幾倍增長;另一方面,生育率的下降直接導致家庭的供養資源減少。此外,現代社會的個體化發展也在不斷重塑我國的家庭制度。如子女離家時間提前、婚后立即與父母分家現象增多、個人主義價值觀日漸流行等,都使得家庭戶中共居人數減少。大量家庭在子女工作或結婚后就成為空巢家庭,并一直持續到父母進入老年期。
在此背景下,“嵌入式養老”不僅打破了居家、社區和機構養老的邊界,破解養老“痛點”,也讓越來越多的“銀發族”能夠在家門口享受幸福“夕陽紅”生活。確實如此,倘若具備充分的居家養老條件,絕大部分老人會選擇在家里安度晚年,但在無法滿足條件的情況下,把養老設施嵌入老年人居住的社區,把養老服務帶到他們熟悉的生活環境中,讓老年人與社會關系網絡緊密相連,也不失為新時代下的養老新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