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協鑫始終在改革創新之路上不斷突破自我,也是中國新能源企業轉向高質量發展的一盞明燈。
經濟學家熊彼特曾總結過成功企業的三大要素:第一要選對方向,創造最好的價值空間;第二是要有極大的創新能力;第三就是要有更好的、超過同行的效率。上述三點,恰好對應了協鑫(集團)控股有限公司(下文簡稱“協鑫集團”)要做的事情。
隨著全球光伏產業競爭加劇,同質化“內卷”越發嚴重,低端粗放產能處于過剩狀態,光伏產業需要有更多的擴張和新板塊延伸,而協鑫集團正在進行著戰略外延。從過去的多晶硅、組件研發制造以及電站開發運營全產業鏈,進入嶄新但并不陌生的儲能賽道,協鑫集團厚積薄發,向陽而生,發力原有的積淀與先天優勢,在儲能領域大顯身手。
2006年,協鑫集團第一次大舉進入硅料環節,這讓協鑫集團從傳統環保火電切入光伏產業,2010年在硅料首戰告捷的基礎上切入下游硅片和電站環節,布局光伏全產業鏈;2017年以來,協鑫集團圍繞天然氣全產業鏈、半導體材料、儲能這三條主線開啟了新的戰略轉型。長期以來,協鑫集團始終在改革創新之路上不斷突破自我,也是中國新能源企業轉向高質量發展的一盞明燈。
目前,鋰離子電池由于其高能量密度、長壽命、安全性好等優點已成為儲能電池市場中的主流產品。而鋰離子電池的主要原材料中,正極材料為主要成本。現階段正極材料迭代正在加快,簡工序、高效能、高安全、低成本是主流方向。
今年10月舉行的SNEC國際儲能與氫能技術大會暨展覽會上,“鑫源”儲能專用LFP正極材料首次亮相,該材料能使電池循環次數從8000次增加至15000次,提升接近兩倍;采用該正極材料的電芯能量密度、安全性、使用壽命和高低溫性能也均有長足的進步。
協鑫集團在材料端最大的亮點在于獨創的PHY法磷酸鐵鋰工藝是100%自主開發,其工序技術難突破,協鑫團隊掌握核心工藝,建立了較高的技術壁壘。相比傳統磷酸鐵鋰工藝技術泛濫、成本高、工藝復雜、電性能普通等弊端,PHY法磷酸鐵鋰工藝由傳統的11步合成縮短至4步合成。PHY法磷酸鐵鋰工藝通過徹底改變原材料,成本較傳統磷酸鐵鋰工藝大幅降低,同時工藝簡化,設備優化,砂磨和燒結設備減少;生產過程不涉及化工,無工藝廢水廢渣廢氣,可迅速放量,更加綠色環保。
在負極材料上,協鑫集團同樣有自己的新科技——硅碳負極(Silicon-Carbon Anode Material),硅碳原料利用顆粒硅副產物,硅碳負極目前被業內譽為下一代負極材料,可替代石墨。而與同等級硅粉相比,協鑫硅碳成本低、純度高、粒徑細,材料特性更優。
在材料的深層次研發升級上,協鑫的科研創新也并未止步:目前協鑫二代物理法硅碳首效>89%,應用領域包括新能源車、電動工具等;協鑫三代氣相法硅碳首效>90%,應用領域包括3C電子、新能源車等。
基礎材料端的技術升級,最終體現在了協鑫集團儲能產品參數優勢上,比如,“鑫衛+”PACK的電芯溫差<2、能量密度提升20%、電氣安全增加>50%,容量也從104.5kWh提升至200kWh。而更進一步,采用了先進材料技術的“鑫宇+”系列液冷儲能一體艙容量也從5.015MWh提升至6.00MWh,目前處于行業領先地位。
儲能興,則新能源興;新型儲能強,則新型電力系統強。儲能領域只是協鑫謀求轉型中的一小步。2021年,協鑫集團宣布投向氫能領域;2022年,新能源汽車市場爆發,協鑫能科加速布局移動能源產業賽道;2023年,國內市場關注AI發展,協鑫迅速尋找“電力+算力”突破口發布光儲充算一體化解決方案。近年來協鑫集團通過謀篇“硅鏈+鋰鏈”,為行業帶來了構建新型能源系統的新思路與新方案。
未來,協鑫集團希望通過實施精益性質的系統轉型,提升智能制造體系的整體管理水平,從更多層面參與“碳中和”“碳達峰”戰略目標和市場藍海中,從而占據全球競爭的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