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春回大地。
開年即開局,長三角起步即是“沖刺”。1月3日,上海市臨港新片區、徐匯區、金山區、靜安區等都啟動了2023年首批重大工程、重點項目。其中,臨港新片區開工項目33個,總投資約316億元;江蘇2023年要確保開工濰坊至宿遷鐵路、南京上元門鐵路過江通道,力爭開工常州至泰州城際鐵路先開段、合肥至宿遷鐵路泗縣至宿遷段;浙江提出實施擴大有效投資“千項萬億”工程,抓好1000項左右重大項目;安徽在2023年首個工作日啟動了一季度全省投資和重點項目推進會,圈定1017個重點項目。
這些場景是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縮影。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宣布,支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并上升為國家戰略。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結合新形勢新要求,對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作出重要部署。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自從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滬蘇浙皖三省一市有效推進《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各項任務落地實施,在經濟發展、科技創新、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等重點領域持續深化合作,結出累累碩果。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常務副主任、上海市發改委副主任阮青稱:“長三角三省一市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各揚所長、凝心聚力,形成的發展成效可觀可感,一體化發展的新局面正在形成?!?/p>
一體化高質量發展,以創新為驅動。從合作共建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到規劃設立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數據中心集群,滬蘇浙皖三省一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科技資源開放共享,交出一份亮眼的創新成績單。數據顯示,目前,長三角集成電路產業規模在全國占比近60%,生物醫藥和人工智能產業規模在全國占比約1/3,新能源汽車產量占全國38%。長三角地區在工信部公布的45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名單中,獨占18席。持續發力先進制造業,是吸引海內外高端要素資源集聚、推進實施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戰略和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業競爭力集群、推動制造業向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躍進的關鍵。
一體化高質量發展,以共贏達目標。滬蘇浙皖是“好鄰居”也是“好伙伴”。幾年來,彼此之間密切來往、深度合作,“長三角朋友圈”愈發高效而親密。如,亞士創能是一家受益于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涂料生產企業,公司起源于杭州,總部在上海,最大銷售地是江蘇。2017年,公司將生產從上海轉移至滁州,目前滁州公司已成為該公司最大生產基地。類似這樣的企業在長三角遍地生花,這一切正源自長三角一體化的不斷推進。
一體化高質量發展,以融合破壁壘。長三角居民深刻感受到一體化發展的“紅利”,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截至2022年7月底,長三角共推出戶口遷移不再需要兩地跑、異地購房提取公積金“零材料”網上辦等138項跨省通辦政務服務事項或場景應用。共享公共服務讓城市之間越來越“近”,讓長三角居民有了更多“同城待遇”,讓區域有了更充足的發展引力。
……
四年多以來,隨著長三角一體化機制和體制的深入推進,滬蘇浙皖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繪就長三角發展的壯闊圖景。而今,長三角以4%的國土面積創造了全國1/4的經濟總量,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長三角的未來依然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