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首場初雪,江南在銀裝素裹中整裝待發,迎接兔年的來臨。時值寒冬,但長三角的“熱度”依舊不減,一體化發展蹄疾步穩,以實干為墨、以實績作答,為“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注入韌性。
從交通互聯到產業共融,從生態共治到民生共享,以全國1/26面積哺育1/6人口、創造約1/4經濟總量,長三角一體化從全面加速邁向全面深化,滬蘇浙皖三省一市合力擘畫新藍圖。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自2018年11月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滬蘇浙皖三省一市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有效推進《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各項任務落地實施,在經濟發展、科技創新、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等重點領域持續深化合作,結出累累碩果。
不斷延長的鐵路線、越織越密的鐵路網,驅動著“軌道上的長三角”呼嘯而來。統計顯示,如今長三角鐵路營業里程已達1.3萬多公里,其中高鐵6500多公里,陸域所有地級市都有動車通達。便利的交通壓縮了時空和人們之間的距離,各種新的發展機遇如同活水,源源不絕。
不斷攀高的經濟總量、越來越突出的綜合實力,長三角城市群的活力撲面而來。2022年11月17日在上海發布的《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指數報告(2022)》(以下簡稱《指數報告》)顯示,從GDP看,2021年長三角城市GDP合計27.6萬億元,在全國占比24.1%。此外,工業增加值、高鐵營業里程等總量指標,以及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預期壽命等平均指標,長三角均屬于全國“第一梯隊”,為國內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
不斷推陳出新的創新成果、加速集聚的科創要素,彰顯著這塊創新熱土的科創動能。從合作共建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到規劃設立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數據中心集群,滬蘇浙皖三省一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科技資源開放共享,交出一份亮眼的創新成績單。長三角三省一市科技創新共同體已集聚重大科學裝置23個、大型科學儀器超4萬臺(套),助推區域創新能力邁上新臺階。2021年,長三角地區研發經費投入在全國占比達到29.8%。
活力滿滿的市場主體、越來越多的世界級產業集群,點燃了長三角產業發展的新引擎。圍繞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長三角著力打造優勢產業集群,不斷提升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如今,長三角集成電路產業規模在全國占比近60%,生物醫藥和人工智能產業規模占比約1/3,新能源汽車產量占比為38%。
……
一項項數據顯示,新形勢下,長三角一體化的“藍圖規劃”轉入“密集施工期”,“共識”轉向“共建”,一系列新布局落子如飛,一連串新變革揭開大幕,推動長三角在更高質量一體化的道路上奮力奔跑。
地緣相近、習俗相通、市場相連,鑄就了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基石。滬蘇浙皖破除條條框框、突破思維定式,在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協同創新產業體系建設、提升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強化生態環境共保聯治、推進更高水平協同開放等方面持續深化改革,加快各類改革試點舉措集中落實、率先突破和系統集成。
2023年對長三角而言有著特殊的意義,這不僅是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首個三年計劃的完成年,也是黨的二十大后首個完整的建設年。日月其邁,歲律更新。新時代長三角緊扣“一體化”“高質量”關鍵詞,謀劃長遠、干在當下,澎湃激蕩長三角,聚力擘畫新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