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各領域政策協調性不斷增強,穩市場主體、激發發展活力的效應將日益凸顯。
2023年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的第五個年頭。這四年多來,滬蘇浙皖各揚所長、協同發力,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績單”。根據長三角三省一市公布的經濟運行數據,2022年前三季度,長三角經濟承壓前行,運行總體呈現回穩向好的積極態勢,多項指標實現增長;GDP總量達20.9億元,約占全國的四分之一。
長三角GDP總量全國領跑
作為中國經濟最發達、創新最活躍、城市化程度最高的經濟區,長三角在經濟格局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各項經濟增長指標都在全國占據重要位置。
從發布的數據來看,雖然2022年受疫情影響較大,但依然可以看出長三角具有較強的抗風險性。前三季度上海、江蘇、浙江和安徽的生產總值分別是30956.65億元、88652.7億元、55750億元和33702.9億元。長三角GDP總量依然領跑全國城市群。
2022年前三季度,蘇州市實現生產總值16976.7億元,呈現穩定回升、加固向好態勢,實體經濟表現出較強的發展韌性和創新活力;杭州實現生產總值13151億元,其中工業經濟趨穩回升,新興產業勢頭良好,投資項目推進有力,重點領域投資增勢強勁;南京地區生產總值12220.62億元,全市經濟持續恢復、韌性增強。
江蘇省6市上榜長三角城市GDP前十,分別為蘇州市、南京市、無錫市、南通市、常州市、徐州市;浙江省2市上榜前十,分別為杭州市、寧波市;安徽省合肥市上榜前十。
長三角各地市GDP增量排名中,寧波市、蘇州市、無錫市位列前三。2022年前三季度,寧波市實現GDP增量874.14億元,蘇州市實現GDP增量583.39億元,無錫市實現GDP增量471.18億元。
江蘇省6市上榜2022年前三季度長三角各地市GDP增量排名前十,分別為蘇州市、無錫市、揚州市、常州市、南通市、徐州市;浙江省3市上榜前十,分別為寧波市、杭州市、紹興市;安徽省合肥市上榜前十。
長三角各地市GDP名義增長率排名中,舟山市、池州市、淮北市位列前三,分別為12.31%、10.36%、9.51%。在該榜單中,安徽6市上榜前十,分別為池州市、淮北市、淮南市、滁州市、宣城市、安慶市;江蘇2市上榜前十,為揚州市、鹽城市;浙江2市上榜前十,為舟山市、寧波市。
外貿韌性足
長三角地區是中國經濟開放程度最高的區域之一,外貿進出口方面有著喜人的成績。2022年12月23日,由上海市商務委員會聯合江蘇省商務廳、浙江省商務廳、安徽省商務廳共同組織編寫的年度報告《長三角商務發展報告(2022)》發布。該報告顯示,長三角外貿進出口增速加快、規模創新高。2021年全年實現進出口貿易總額 141090億元,比上年增長 18.9%,占全國總額的 36.1%。其中,出口額為 82467億元,進口額為58623億元,實現貿易順差 23844億元。
其中,一般貿易出口額為53605億元,增長22.7%;進口額為36595億元,增長24.1%。加工貿易出口額為17707億元,增長4.0%;進口額為10243億元,增長9.1%。機電產品出口增勢良好,出口額為49114億元,增長18.7%;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為21230億元,增長12.6%。
受疫情影響,2022年上半年,上海進出口一度探底,但隨著疫情防控形勢趨好,加之政策發力,2022年前三季度上海外貿實現“V”型修復。數據顯示,第三季度,上海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16.6%,前三季度累計增長5.6%。同時,上海外貿經營主體活力充足。前三季度,上海有進出口實績的外貿企業數量5.2萬家,同比增加1.7%。其中,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1.9萬億元,增長5.8%,占61.4%;民營企業進出口增長13.3%,占29.1%。此外,總部經濟加快集聚,前三季度新認定跨國公司地區總部46家、外資研發中心17家,累計分別達877家和523家。
無獨有偶,蘇浙皖三省同樣表現為外貿主體增加,內生動力逐漸增強。具體來看,前三季度,江蘇實現進出口總額4.11萬億元,同比增長9.8%;浙江進出口總額3.52萬億元,同比增長17.6%;安徽進出口總值分別占全國外貿總值的1.8%、長三角地區的5%、中部六省的20.2%,排名中部第2位、全國第13位。
從2022年12月7日起,隨著全國各地對于疫情管控措施的放開,長三角作為全國外貿重地,率先打響了向海外搶市場的發令槍。各地紛紛主動出“機”,或打造“國際商務班機”出海新通道,或直接組織企業奔赴海外開展經貿活動。對此,商務部研究院對外貿易研究所所長梁明表示:“如果通過2022年年末的搶訂單可以進一步穩定當月的訂單,甚至可以穩定2023年1月、2月或者一季度的訂單,對于2023年外貿的穩定增長也會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創新活力強
長三角創新發展的活力奔涌,從蘊含著巨大創新活力的科創板便可窺得一二。截至2022年末,科創板共申報848家企業,長三角三省一市共申報390家企業,其中江蘇、浙江、安徽、上海分別申報152家、80家、29家、129家。2022年12月28日,隨著螢石網絡、清越科技在科創板敲響上市祥鑼,科創板正式邁入“500+”時代,而長三角區域企業就占據了半壁江山。
長三角三省一市共有233家科創板上市公司,占科創板已上市公司總數的46.6%;首發募集資金總額3146.53億元,平均募集13.50億元。具體來看,在行業劃分上,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高端裝備等行業在長三角區域內集聚明顯,尤其是在集成電路領域和生物醫藥領域,形成了全產業鏈的布局。
在233家科創板上市公司中,江蘇以95家位列榜首,成為長三角地區貢獻科創板上市企業最多的主力軍,浙江省、安徽省、上海市分別有43家、19家、76家公司。2022年前三季度,長三角科創企業合計實現營業收入3776.98億元,同比增長30%;歸母凈利潤458.43億元,同比增長20%。198家長三角科創企業實現盈利。其中,約113家公司入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錄,分別占長三角公司總數、科創板專精特新企業總數的50%和51%。
長三角科技創新按下快進鍵,探索新路徑,已成為中國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動力和主要引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