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定要背棄家人,遠走高飛,去過你自己想要的人生才是出路。有時候回過頭來,擁抱一直默默在背后支持你的父母,反而能給你更大的力量往前走。
平凡父母亦非凡
古人曾說:“人之初生時,饑不能自食,寒不能自衣,父母乳哺之、懷抱之。有疾,為延醫診治。及年稍長,又使入學。其勞苦如此,為子女者,豈可忘其恩乎?”身體健康的父母把子女養育成人已屬不易,更何況雙目失明的父母。影片中的父母都是盲人,撫養女兒更加艱辛。僅憑這一點,這對父母就顯得極不平凡,他們在苦難中砥礪前行,與女兒互相成就,點亮黑色世界的人生之光。
《我的非凡父母》改編自導演朱鳳嫻的真實經歷,她就是片中的女兒朱芷欣的原型。盡管生于視障家庭,朱芷欣卻擁有一雙明亮美麗的大眼睛,乖巧懂事的她陪在父母身邊,用繪聲繪色的表達向父母描述世界的斑斕風景,成為父母行走人世間的“雙眼”。一家人相依相伴,溫馨美好。在上映海報中,一家人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展現出“小人物、小家庭”熱愛生活、樂觀向上的面貌。
然而,隨著青春期的到來,朱芷欣的心態發生了變化,開始渴望自由,不想再被父母牽絆。而父母擔心女兒早戀,會悄悄查看女兒的書包,不讓她參加同學聚會。一時之間,家庭關系非常緊張,氣氛壓抑到了極點。擁有繪畫天賦的朱芷欣試圖通過出國留學,逃離原生家庭。就在她準備參加國外大學的一場繪畫考試時,媽媽因為鼻子流血不止而打來求助電話,朱芷欣猶豫片刻,拿起畫具離開考場,飛奔回家帶著媽媽去醫院……
因為錯過考試,朱芷欣對媽媽產生了怨恨,由此爆發了一場激烈的爭吵。沖動之下,朱芷欣離家出走,父母日夜不停地尋找女兒。經過幾天的冷靜,朱芷欣原諒了媽媽,回家路上看到父母在大雨滂沱中找她,衣衫濕透。她沖上去抱住父母,一家人的沖突到此緩和,重歸于好,繼續攜手面對人生風雨。
這是一部文藝片,故事很平淡,沒有大起大伏的轉折,沒有故作煽情的賣弄,朱鳳嫻卻通過對細節的精準刻畫傳達出震撼人心的感染力,展現這對盲人父母的非凡之處。比如,朱芷欣的身上總是掛著一個鈴鐺,因為父母看不見,只能通過聽覺感知女兒的存在,便想到通過鈴鐺的響聲與女兒建立親密的連接;媽媽與女兒爭吵過后,去養老院義演,休息時向朋友炫耀,相比養老院的老人沒有兒女陪伴,她有女兒可以爭吵也是一種幸福;母女倆和解的時候,媽媽哭著說,把女兒帶到世界上不是自私,而是想讓她有機會看看這個美麗的世界……善于捕捉細節的觀眾看到這些場景,自然會有所觸動,產生深深的共情。
影片雖然講述的是一個特殊家庭的親情故事,但其實也是萬千普通家庭的縮影。朱鳳嫻通過對自身經歷的改編再現,為困于家庭矛盾的父母、子女提供一個審視自身的客觀視角,未嘗不是一次對電影藝術實用性的探索,在帶給人感動的同時也帶來有益的思考與啟迪。
經驗世界中的影像選擇
對電影從業人員來說,早年特別是青少年時期的生活經驗對他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很多電影大師甚至直接拍攝了取材于個人生活經驗的電影,比如《四百下》《天堂電影院》等。在《我的非凡父母》中,朱鳳嫻也選擇了從個人經驗出發,拍一部純粹的獻給父母的影像。
基于現實改編電影,導演往往面臨素材太多的問題,必須作出取舍。朱鳳嫻拋棄了復雜的敘事結構,以一家人的日常生活為線索,以兩代人之間的沖突推動情節的發展,最后以父親生病離世收尾。片中參演的人物也寥寥無幾,除了朱芷欣的繪畫老師有幾場戲之外,其余的表演幾乎都是局限在一家三口的生活空間內,這就導致影片的故事線條過于單一。但令人驚喜的是,三位主演成熟自然的演技彌補了這一不足,讓觀眾的關注點落在了演員和故事本身,其中飾演媽媽甘笑紅的演員惠英紅堪稱本片的演技擔當。
以往大多數影視劇的盲人角色都和正常人差不多,真實性大打折扣。在該片中,惠英紅飾演的盲人媽媽卻打破了觀眾的這一刻板認知。為了演好這個角色,惠英紅不僅戴著眼鏡練習,還去跟真正的盲人學習。拍攝時,惠英紅戴上米白色的特效眼鏡,時刻關注自己的情緒和臺詞,將盲人的真實狀態演繹得淋漓盡致。惠英紅坦言這次是自己“從影以來犧牲最大的”,原因就在于要用一種全新的狀態和思路來呈現人物。
朱鳳嫻截取個人經驗中的難忘片段,通過大量的生活化細節,展現盲人家庭鮮為人知的生存狀態。比如,朱芷欣不小心弄翻電飯鍋而在手肘上留下傷疤,父母為此感到深深的愧疚與自責;朱芷欣去飯店要幫父母讀菜譜,與爸爸出去擺地攤要幫他找到合適的位置;媽媽去學校接女兒放學,朱芷欣怕同學知道媽媽是盲人,便握住鈴鐺不讓它發出響聲,從媽媽面前無視走過;父親生病住院后,母女倆在廚房一起做飯,為父親烹制美食;為了照顧父母,朱芷欣放棄了出國留學的機會,后來在老師的鼓勵和媽媽的寬慰下,她決定去追尋理想,并努力做到事業與家庭兼顧……兩代之間的糾葛與和解、女兒成長的不易、一家人的相親相愛,仿佛就是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再現,不僅僅存在于盲人家庭。與其說這是一部源自導演個人經歷的電影,不如說它形象展現了大部分人在親情關系中遇到的考驗。
“原來,不一定要背棄家人,遠走高飛,去過你自己想要的人生才是出路。有時候回過頭來,擁抱一直默默在背后支持你的父母,反而能給你更大的力量往前走。”朱鳳嫻在豆瓣寫下自己對這部電影的看法,也是這部電影所要傳遞的主旨內涵。面對殘缺的家庭,逃離是不可取的,因為有家才有愛,有愛才有拼搏的力量。在處理家庭問題時,唯有面對現實,互相理解,攜手共進,才能讓緊張的關系趨于緩和,讓苦難變為奮進的動力。
在親情之外,這部電影也注入了對當下殘疾人如何融入社會、正常生活的思考。擅長唱歌的媽媽經常去做志愿服務,有正義感的爸爸在盲人按摩店為工友出頭,他們身殘志堅,靠自己的努力實現人生價值。因此,這部影片既有對家庭關系的現實探討,也蘊含了對盲人群體真摯的人文關懷,無形中拓展了影片的創作空間,展現了更立體、真實、生動的社會狀態。
(編輯 謝云鳳 286112636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