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送爽,稻谷飄香。9月23日,我們迎來第六個中國農民豐收節。我國自古就有慶五谷豐登、盼國泰民安的節慶傳統,也有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我們在歡慶豐收的同時,也不應忘了節約。《朱子家訓》有言:“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身處新時代的我們雖沒有了饑餓之苦,但我們不應忘記“一粒米千滴汗”的辛苦,要時刻銘記勞動者的付出;要懂得“取之有度,用之有節”的道理,盡己所能減少鋪張浪費。這種敬畏自然、尊重勞動、顧及民眾的價值選擇,是具有遠見的,是值得我們提倡和堅守的。
節約能體現為人功德。豐收不易,勿忘節約。習近平總書記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一粒米,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雖微乎其微,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堅持節約,這筆賬算下來,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家庭、單位,就不是一個小數字。由此可見,節約是點滴之勞,大功一件。
節約精神源遠流長。豐收不丟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往今來,節約作為一種生活方式,體現了中華民族價值取向和道德風尚,留下了“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的歷史警思。勤儉節約精神不僅是中華民族永續傳承的精神財富,也是黨帶領人民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銳意進取的不竭動力。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每一粒糧食都凝結著耕種者的艱辛和汗水,都值得敬畏珍惜。
節約需形成一種習慣。目前我國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小康既是物質豐盛的小康,更是飲食健康、飲食環保的小康。我們必須從自身做起,養成節約習慣,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珍惜手中的每一粒糧食,做到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糧食豐收并不意味著可以放松警惕、肆意消耗和浪費糧食,只有始終保持勤儉節約本色,踐行愛惜糧食美德,歡慶農民豐收節才更具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