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工作機制還不完善、社區隊伍專業化程度有待加強、社區治理效能還需進一步提升、智慧社區建設需要加快步伐。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崩ㄊ羞\用共同締造理念,深入開展“雙聯雙帶”工作,探索建立網格管理責任制度、開展網格綜合巡查制度、實施網格管理追責問責3項制度,進一步完善無死角基層治理體系和全方位為民服務機制,讓問題發現在基層、解決在基層,不斷激發基層治理新活力,探索出一條基層社區善治的有效路徑。
核心內容
1.黨建引領
利川市人大常委會機關堅持黨建引領,利用其駐都亭街道辦事處桃花社區的優勢,率責任單位、駐區單位在桃花社區推行“雙聯雙帶”工作機制(社區黨建聯系機關黨建、居委會工作聯系機關工作,機關支部帶動社區支部、機關黨員帶動社區黨員),努力構建社區、機關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全面提升了社區治理水平。牽頭單位、責任單位、駐區單位分別與社區黨委、社區黨支部及社區黨小組互聯互帶,變“單槍匹馬”為“千軍萬馬”。
2.結對共建
利川市人大常委會機關黨員和全體黨員“雙報到”,充分發揮機關黨員示范帶頭作用,整合社區報到黨員和自有黨員力量,實現“四個”聯系全覆蓋(聯系困難群眾、聯系社區居民、聯系市場主體、聯系重點人員),變“單向連接”為“多網組合”,推動下沉黨員發揮作用常態化。
3.提升效能
桃花社區各級黨組織主動聯系市直包保單位、駐區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爭取各級機關黨組織對社區的支持和幫助。市直聯系包保單位黨組織負責社區“大黨委”及所屬黨支部的指導工作。社區報到黨員在社區黨組織的統籌指導下,帶領社區自有黨員各盡所能、互幫互帶、團結協作、共建家園。駐區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配合社區黨支部建立健全小區(樓棟)黨小組,把小區(樓棟)內的報到黨員和自有黨員有機整合,推選產生“兩長四員”(黨小組長、樓棟長和衛生員、文體員、治安員、房管員),明確其崗位職責,所有“兩長四員”職責、聯系方式上墻公開,主動接受群眾“呼叫”和監督。
初步成效
1.實現了責任到人,小網格撐起大平臺,強化了服務意識。桃花社區以現有網格為基礎,組建4支網格小分隊,網格小分隊由社區黨委委員、居委委員、尖刀班成員、網格員組成,在社區黨委的統一領導下開展工作,解決網格發生的各類急、難、險、重問題。實行網格工作黨委委員周值班制度,值班黨委委員負責本周網格工作的統籌、協調,負責組織召開本周網格工作例會,組織網格工作綜合巡查,督促社區各項工作落實、落地、落細。
2.實現了巡查到位,小網格發揮大作用,緊密了黨群關系。各網格小分隊負責一周的綜合巡查,實行不間斷、流動式、全方位的監督檢查,將疫情防控、治安管理、“三違”管控、安全生產等重點工作納入巡查范圍。現場發現問題,現場處理問題。對重大疑難問題,巡查小分隊及時反饋至相應網格責任人,由網格責任人提交社區黨委、居委集體研究解決。
3.實現了監管到位,小網格打造大載體,釋放了治理效能。周一例會制度,各網格及“兩委”成員匯報上周重點工作完成情況,安排本周重點工作,對巡查走訪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研判。實行每月社區工作動態公示,每月底通過社區微信公眾號定時將社區各項重點工作完成情況進行公示,接受社會各界監督,實現服務管理工作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適時啟動追責問責制度,對因工作不力或責任心不強對社區造成不良影響的,適時展開追責問責,倒逼和推動各網格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
優化路徑
下一步,利川市將把城市社區治理觸角延伸到居民小區治理,以“鄰里中心”服務平臺為中心,以社區居委會、物業服務企業、業主委員會為重點,以社區直管黨員和報到黨員為支撐,完善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的基層治理平臺,著力打造友鄰、惠鄰、智鄰、親鄰、樂鄰、睦鄰“六鄰”小區,推動“雙聯雙帶”取得更大實效。
1.建強“鄰里組織”,匯聚友鄰力量。堅持黨建引領,建立“街道—社區—網格—微網格—居民戶”基層治理組織架構,發揮群團組織、經濟組織、社會組織、自治組織作用,健全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組織體系。推行包聯到戶工作機制,按照“不漏一戶、不落一人”原則,統籌機關企事業單位下沉黨員干部、社區工作者等力量,推動全覆蓋包樓包戶包人,使全街道14.4萬戶居民實現包聯全覆蓋。
2.建設“鄰里中心”,完善惠鄰陣地。依托小區內物業用房、社區用房等,整合現有鄰里中心、紅色驛站、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等各類陣地資源,全面打造“政治功能鮮明、功能職責明確、運行機制完善、服務功能多樣”的鄰里中心。按照標準化小區管理要求,完善鄰里中心制度建設及功能設置,形成“街道統籌、部門協同、社區主抓、居民參與”工作格局。
3.建好“鄰里管家”,搭建智鄰平臺。加快建設涵蓋智慧管家、政務管家、健康管家、安全管家、樓棟管家等功能的“鄰里管家”。依托智慧“紅管家”平臺,將人員管理、便民服務、平安穩定等基層治理工作嵌入智能平臺,推動基層治理精細化、智能化和社會化。
4.舉辦“鄰里夜話”,暢通親鄰渠道。依托鄰里中心,搭建“相約七點半”鄰里夜話平臺,通過支部主題黨日、信息發布、日常走訪等方式,廣泛征求居民意見,共同協商確定夜話主題。社區黨組織按照“小事即聽即辦、難事社區自辦、大事部門聯辦”的原則分級辦理,不斷暢通干部、群眾溝通聯絡和服務通道。
5.厚植“鄰里文化”,營造樂鄰氛圍。結合支部主題黨日特色實踐活動,推動黨員干部入戶宣講黨的政策理論,設置圖書室、閱覽室,為居民提供學習場所。建立老弱病殘幼等特殊群體關愛救助臺賬,精準提供暖心服務,引導居民互幫互助、敬老愛幼。結合傳統節假日,舉辦居民喜聞樂見的文娛活動,組織開展“好鄰居”“最美家庭”“出彩都亭人”等評選,引導小區居民樹立文明家風,營造崇德向善良好氛圍。
(作者汪義亞、秦武峰、匡敏單位:湖北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謝芬、佘振維單位:利川市都亭街道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