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滋市圍繞用好共同締造“金鑰匙”,以體制機制創新為突破口,健全基層治理單元,完善社會治理體系,最大程度提升基層治理效能,最大限度激發基層群眾動能。
背景
過去,松滋農村項目要列入政府項目庫后方能獲得建設資金,5000元以上需鄉鎮審批,超過5萬元必須進行招投標。一個項目需要鄉鎮黨委會審定、鎮三資辦審批,時長至少1個月。整個項目建設下來,村民全程不參與。
松滋作為全省試點以后,以共同締造理念引領改革農村小型項目建設機制,打破以往10萬元以上項目實施招投標規定,創新400萬以下農村小型建設項目全過程管理機制,解決小型涉農項目建設流程“慢、繁、多”難題。一年多來,全市共建設1424個20萬元以下農村小型項目,節約資金3700萬元。
做法
建立“三庫”定項目。優選能人建“人才庫”。依托本地鄉村能工巧匠、專業人才組建“人才庫”,實行就近、自愿原則參與項目建設。嚴格把關建“專家庫”。吸納職能部門技術骨干、退休干部、鄉村能人等進入“專家庫”,嚴格把關項目建設。“兩下兩上”建“項目庫”。優化灣組議事、“逢四說事”等群眾共謀機制,以“兩下兩上”即群眾會提議、村“兩委”會商議,村民(代表)大會決議、鄉鎮審批為路徑,通過“兩議兩公開”(村“兩委”會商議、黨員代表村民代表會議決議;決議公開、實施結果公開)建立“項目庫”。目前已建立“人才庫”276個30258人,“專家庫”1800人、“項目庫”305個。
實行“三減”提效能。優化審批減流程。印發《松滋市農村小型項目建設管理辦法(試行)》,采取容缺受理、備案登記、告知承諾等方式,將施工許可、環境影響評價等5項高頻事項下沉鄉鎮(街道)受理,提升服務效能。對農村小型項目,優化審批、預算、招投標等手續,平均每個小項目縮短工期20至30天,大項目縮短工期40至50天。創新機制減成本。充分發動群眾共謀共建,創新運行機制、監督機制、管護機制,減少8個環節8項費用,平均每個項目節省資金約13%。
推動“三管”強監督。強化過程管理。采取民主推薦或支部選派方式,518個共管理事會、294個村級財務監督專班、1250個項目評審專班直接參與采購監督、質量監管、安全生產、質量驗收、財務審計各環節,服務項目建設管理全過程。強化質量管控。健全“紀委+職能部門+群眾”聯合監督機制,暢通市鎮兩級舉報渠道,建立小型項目責任追究制;通過“看資料、看建材、看現場、聽評價”等多元機制,組織群眾參與質量管控,對測評率過低的施工單位責令整改。強化建后管護。全市設立公益性崗位4938個,進行常態化、全覆蓋清理,每月28日開展村莊清潔日行動,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健全“以參與換獎勵、以積分促治理”激勵機制,完善村規民約,推行“積分制”管理,“紅黑榜”評比。
啟示
松滋市自探索農村小型項目建設體制機制以來,更好地發揮了群眾主體作用,全面激活鄉村振興動能。
齊抓共管聚合力。以共同締造為抓手,通過統籌政府、社會、群眾多元力量和資源,組建本土“人才庫”,參與項目建設全過程,形成了投資主體多元化、資金來源多渠道、投資方式多樣化、項目建設簡約化的新格局。
規范程序增活力。通過優化項目各環節體制機制,實現省工期降成本,確保“審批不出鄉鎮”,最大程度提高了投資效益。
強化監督施壓力。堅持一手抓“高質工程”,一手抓“廉政工程”,通過發動受益群眾參與項目全過程監管,加強過程公示公開,完善項目監管制度,從源頭上防范廉政風險,確保了小型項目建設“陽光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