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陽縣著力做好拓展文章,推動共同締造走深走實,實現了鄉村面貌、治理效能的雙重提升,試點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
背景
自共同締造活動開展以來,崇陽縣聚焦基層治理體制機制創新,以小村灣破題大格局,聚焦“村灣”最小治理單元,以縱向到底的黨組織體系建設為核心,橫向到邊引領各類組織和群眾共同參與,由過去“干部干、群眾看”變為“大家議、共同辦”,從群眾身邊、房前屋后的實事小事做起,共同締造美好環境和幸福生活,推動城鄉大改善、大提升,助力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實現干群同心、目標同向、行動同步的“共治”局面。
做法
聚焦試點任務,實現從點到面拓展。一是試點化推進。按照全省統一安排部署,先行先試確定19個試點(其中省級試點13個,縣級試點6個),并特聘中山大學李郇教授、華中師范大學徐勇教授專家團隊,組建了本土專家團隊,積極探索試點經驗,充分挖掘特色做法。二是標準化推進。研究出臺《崇陽縣深化共同締造推進黨建引領體制機制創新實施方案》,及時總結試點好典型、好經驗,為全縣提供標準化樣本。三是層級化推進。將全縣2017個灣組分為294個示范型、740個標準型、983個基本型,沿主要流域、重點主干道布局示范點、示范線、示范片,分別由縣級、鄉鎮、村3個層面分類推動。
聚焦試點單元,實現從村到灣拓展。一是治理單元劃分到位。以自然村落、村民小組為基本單元,區分村灣包含村民小組、村灣等于村民小組、村民小組包含村灣等情況,隨灣就組、科學確定治理單元規模。二是組織體系建設到位。在加強村級黨組織建設的基礎上,做實村灣黨支部,實現黨建有效下沉;健全以村灣理事會為主體,以婦女聯合會、青年聯合會等群團組織為紐帶,以各類社會組織為依托的治理組織架構,讓村灣治理單元組織化。三是中心戶長選配到位。推行“十戶共治”模式,劃定10—20戶微單元,在黨員、鄉村能人、熱心群眾中設立中心戶長,負責人居環境、防火防盜、防汛抗旱、公共管護等工作。
聚焦試點內容,實現從易到難拓展。一是與鄉村治理深度融合。完善縣鄉村三級矛盾調處中心,建好灣組群眾說事廳,充分發揮專業隊伍、鄉村能人、中心戶長作用,將矛盾解決在萌芽狀態。二是與優化服務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建設村灣“文明驛站”志愿服務點,積極推行代辦服務,做到黨員聯系、民情走訪、產業對接、政策落實“四到戶”;積極引導群眾開展互助服務,為獨居老人、困境兒童等弱勢群體提供個性化服務。三是與鄉村產業深度融合。把共同締造理念融入到流域綜合治理、“千萬工程”全域示范建設等重點工作,大力推進“一村一業、一灣一品”村灣特色產業布局,發展庭園經濟不斷培育造血功能,為基層治理提供強勁動力。
啟示
堅持黨建引領。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體系,關鍵在黨組織發揮作用、關鍵在黨員帶頭。只有堅持黨建引領,點燃共同締造主引擎,才能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大格局。
堅持問題導向。聚焦調查研究中發現的共性問題、突出問題、難點問題,崇陽縣找準切入口,在一項一項解決群眾問題的過程中固化體制機制成果,真正把群眾的需求變為政府的決策,把政府的意志變為群眾的行動。
堅持群眾主體。共同締造的主體是人民群眾,人人都是踐行者,人人都是受益者。發揮群眾主體作用,集中智慧、集中力量,組織群眾、發動群眾,最大限度整合力量,推動群策群力干、和衷共濟干,形成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的強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