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武穴市創新“五多工作法”,凝聚多方力量,健全多級組織,引導多元參與,創新多項舉措,完善多維評價,推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向縱深推進。
記者近日在武穴市部分共同締造試點村(社區)看到,越來越多的群眾參與村莊建設、主動承擔村垸治理、搭上致富列車,鄉間洋溢著幸福的味道。
“搭把手把生活再搞好一點”
黨建清廉公園、共享游泳池、百花園、紅軍洞、孝敬園、笑臉墻、“童年的記憶”小道……共同締造活動開展后,大金鎮蘇垴社區宋煜垸打造“五步一觀、十步一景”,讓居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不斷提升。正如歌謠《難忘宋煜我家鄉》唱道:“大金鋪哎驛道旁,難忘宋煜我的家鄉。河水村前繞,古木映畫廊。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花果四季香……”
然而,一開始群眾并不理解——
“剛栽下的樹,被群眾拔了;剛修整的塘,漂著垃圾;為修通垸路拆牛欄豬圈時,只有幾名干部在干,幾十名群眾在一旁圍觀還說著風涼話。”蘇垴社區黨總支書記宋國政說。
2022年5月,在赴浙江海寧參加“美麗鄉村”專題培訓班學習后,宋國政下定決心:不能讓群眾只當“觀光客”“甩手人。”
接著,社區多次召開黨員議事會、“垸子夜話”,與群眾共謀鄉村建設的思路;組織群眾外出參觀,感受共同締造理念帶來的喜人變化。
社區還對群眾提出的通垸道路狹窄、污水排放設施不完善、垸場巷道沒有路燈、垸場缺少好的浣洗塘等問題記錄在案,并融入社區美麗鄉村建設實施方案。
件件有商量,件件有落實,群眾的認同感和參與感越來越強。僅用5個月時間,蘇垴社區拆除旱廁31座、豬圈牛欄38處、破損房屋132間,群眾沒有要一分錢賠償,還十分支持相關工作。有的捐出制作糕點的百年木案板,擺放在紅星之家;有的捐出自家老屋,供垸里修建“知青屋”;有的懂建筑,主動擔任監督小組長指導建設……
居民程少琳說:“那些破屋、豬圈拆了之后,感覺眼前一亮,好美!原來共同締造就是大家都搭把手,把環境再搞漂亮一點,把生活再搞好一點。”
不知不覺間,蘇垴社區已經大變樣。為了鞏固建設效果,社區多次召開垸組會,修訂完善黨員公約、村規民約,通過黨員先鋒隊、志愿者服務隊等隊伍,開展常態化管護工作,每一片小花園、每一棵百年古樹都有了專屬的管護人。
“紅網格”激活基層治理細胞
漫步在大法寺鎮梅均村,道路干凈整潔,魚塘碧水悠悠,小菜園、小果園、小花園、小公園點綴在房前屋后,頗有人在田園畫中游的意境。
昔日,這里卻是一個偏僻貧窮的小山村:道路坑洼不平,村垸環境雜亂,房頭戶族思想嚴重,村級黨組織戰斗力弱,群眾認可度低……
2014年,返鄉能人梅詠超擔任該村黨總支書記后,召開黨員代表會、垸場小組會、村民小組會,共同商議并撤除原有的垸長和房長。之后,村級各項公益事業、村民事務在充分聽取群眾意見后有序開展。
共同締造開展以來,梅均村積極探索“紅網格、小空間、大締造”模式,通過支部引領、黨員帶頭,發動群眾參與其中、建設其中、享受其中。
梅詠超介紹,2022年開始,該村以15至20戶劃片組建治理“微網格”,逐步形成以黨組織和黨員為核心的“大網格(村)—網格(垸組)—微網格(黨員包片)”三級組織體系。其中,微網格員由無職黨員擔任,垸組網格員則由黨小組長或村干部兼任,形成“村干部包垸、垸組黨員包戶”的層級包保服務模式。
同時,該村還組建了環境整治委員會、產業發展促進會等“四會”隊伍,構建起縱橫貫通的“紅色網格”,增強基層治理力量。
“‘紅網格’模式運行一年以來,村民們有事先找網格員,網格員解決不了的再找村干部,實現了‘村里事村里解決、垸里事垸里了’。”梅詠超說。
梅均垸紅網格管理服務站,兼顧了黨員活動室、村民議事室、矛盾糾紛調解室、村民活動中心等功能。共同締造開展后,該村退休老師梅玉國主動聯系村里并在這里值守。
2022年9月,一位村民過來反映,家中閑置房屋拆除后建成的“四小園”,是用老磚做的,而別人家的卻用了新磚。梅玉國主動擔任起了調解員的角色。他了解清楚情況后,解釋道:“大家都是就地取材地做,你家里老房子拆下來有舊磚,而別人家的是空地基,所以用的新磚。”解釋清楚后,村民心里的疑慮打消了。
像這樣由群眾做群眾工作的故事在梅均村還有很多。群眾思想轉變了,不僅積極參與拆舊、改造,還熱情地參與村垸管理和維護。“有投入,有收獲,村民更有成就感。”梅詠超說。
“電商+”帶活帶火古村落
“大家好,我是武穴市余川鎮車坊村的駐村第一書記張國俊,今天我為大家推薦一款大別山上的野生筍干……”9月5日,位于余川鎮車坊村紅星之家的電商直播間一派忙碌的景象。
當天,余川鎮開展電商直播帶貨活動,邀請張國俊(抖音號“小張的駐村日記”)等本土網絡達人,通過“室內+室外”直播,推介本地特色農產品,分享采摘體驗,并介紹余川的人文歷史、好山好水。一場直播下來,共成交500單,銷售特色農產品2500公斤,為村集體創收2萬多元。
車坊村歷史悠久,自明清時期就是武穴通往黃梅要道的一處重要驛站,該村制作的獨輪車名揚周邊。在革命戰爭年代、新中國建設時期,獨輪車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近年來,車坊村繼續發揚“獨輪車精神”,通過建強電商人才隊伍、打造電商驛站名片、疊加產業發展動能,持續探索鄉村電商新業態,為村級經濟發展增添新動力。
車坊村黨總支書記彭易勝介紹,余川鎮以車坊村“紅星之家·幸福驛站”為戰略支點和核心區域,成立了電商網絡直播協會,聯合武穴市委黨校、商務局,大力推進電商職業教育,并持續開展農村電商人才免費培訓活動。協會吸納了一批余川本土網絡達人,累計舉辦20場景區推介、直播帶貨活動。
作為本土直播達人,張國俊白天走村入戶參與村級事務,有時候直接去田里幫忙挖農產品;晚上,他來到由村里老黨員捐出的直播場地,通過個人直播賬號介紹農產品,分享駐村工作和共同締造帶來的變化。在他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村民參與到電商業態中。
目前,該鎮電商網絡直播協會已吸引46個村(社區)電商從業人員50余名,帶動30余名電商和直播人才就業創業。今年來,通過線上直播帶貨,銷售野山筍、佛手山藥、水蜜桃等農特產品累計達20萬斤,也吸引近萬名游客前來觀光旅游。
“車坊村是鎮域文旅發展的集散中心,我們發展電商,讓產品走出去,讓游客走進來,讓村民富起來,還讓古村落‘活’起來。”彭易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