佷山故地,夷水名疆。宜昌長陽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風光秀美。
在共同締造實踐中,長陽充分依靠和發動群眾“一起謀事、一起干事、一起干成事”,共同描繪出一幅城興、村美、人和的興旺圖景。
景村共建 山美民富
在神秘的北緯30℃線上,一處被武陵山脈環擁切割,奇峰怪石、溪河縱橫的神仙地界,便是位于龍舟坪鎮鄭家榜村的方山。
2015年,清江方山景區建成營業。去年6月,為加強景村共建、產業共謀,景村共建聯合黨支部,雙方主要負責人交叉掛職。
黨組織的融合,將共同締造景村融合的理念向縱深推進,雙方圍繞生活、工作、情感、夢想的“四個在一起”,讓幸福生活越來越好。
“安置就業一批,扶持創業一批,我們要讓村民變成員工,當上股東,通過產業振興,引導村民在思想上的變革。”村黨支部書記鄭金鵬說。
景區優先吸納當地村民就業,近百名村民入職景區企業上班。村民劉洪波成了停車管理員,每年不僅有3萬元純收入,還能享受“五險”待遇。村集體也成立了村民入股的旅游服務公司,村民每年可以分紅。
景區的22間商鋪和餐廳,全部交由村集體經營。村集體以每年1000元一間的低價租金,讓困難戶開店當老板。
方山的“文旅流量”,讓景村得以共享。共同締造,掀起了全村的創業熱潮。今年秋季,一撥又一撥學生從全省各地而來,在村里新建的實踐基地進行研學旅行活動。
在廣東打工的“80后”村民鄭志雄,和老婆回村開了一家“夫妻民宿”,一年能掙幾十萬,“現在自己在家開民宿,還能照顧老人小孩,比出去打工強多了。”
截至目前,全村共3家民宿,52家農家樂,2022年村集體經濟收入68萬元,2023年可突破100萬元。下步景村將繼續加大資金投入,打造文旅康養旅游產業。
旗幟鮮亮 凝聚力量
從G50高速駛出高家堰收費站,在通往流溪村的石金路上,村民魏錫平的半開放式庭院,成了路邊一處最美打卡點——一盆盆六月雪、蘭草、雞冠花花團錦簇,儼然成了一場“家庭園藝展”。
石金路曾是一條僅3米多寬的水泥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走兩臺車都錯不開,把路搞好一點,方便上下高速嘛。”2020年6月,村民在屋場會上提出倡議,并當場敲定協商決議——將石金路拓寬至6米,能雙向會車。
然而,難題立馬擺在了面前。“路對面是河岸,不能擴。路這邊又有成片的違建,還有家家戶戶的曬場。”村黨支部書記任云木說。
“我家雖然不在路邊,但搭了160平方米的鋼棚,我先拆!”又是一次屋場會,村干部向建國率先發話。
看到村干部帶頭自拆違建,村里的黨員群眾紛紛跟進。2個月內,沿路67戶村民讓出曬場,4000平方米違建得以拆除。
一年后,石金路成了柏油路。魏錫平推倒自家院墻,打造出理想中的美麗庭院,“現在路上灰少了,院里綠意盎然,屋里窗明幾凈。”
路邊一面面圍墻推倒了,村民們的心墻也推開了。
去年10月,流溪村發布了《流溪村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公約》。有了村黨支部的大力宣傳,村民的自治思想和共同締造的理念在流溪村深入人心。
共事共行 微光成炬
龍舟坪鎮三漁沖村,距離縣城直線距離僅三公里,然而,該村卻沒有真正融入“縣城生活圈”,直到去年仍未通天然氣。
“做頓飯還要備柴,啥時候才能過上城里的日子?”村民李志一說,由于管道延伸進村投資大,大家的愿望只能擱淺。
去年9月的一次灣子會,村“兩委”組織黨員、村民代表商定,以共同締造的模式啟動天然氣入戶試點項目建設。
“以一組為試點,整體項目預算投入145萬元。”“還是太貴了。”“項目中最貴的部分是管槽開挖成本。”“那我們就不請人了,干脆自己來挖。”
不久后,凝聚著村民智慧的《三漁沖村天然氣入戶共同締造項目實施方案》出爐,第一期入戶工程的一組82戶村民簽訂了《天然氣入戶項目承諾書》。
“一共4000米的開挖長度,我們一共分成8個小組,每組10或11戶,每組認領500米。”不少村民主動當起項目規劃師、設計師、施工員、監理員。
轉眼到了國慶長假,一組的百余村民扛起工具,走出家門,分步分片、投工投勞,沿著設計管槽線路開挖。
群眾自己事,群眾一起干。施工現場如火如荼,工程僅用時10天便迅速完成。在村委會以獎代補政策下,該工程實際投入僅80萬元,比預計省下65萬元。
“這是一場共同締造的成功實踐,掌握了這項法寶,村里的難點、痛點都能迎刃而解。”村黨支部書記楊紅英說。
一拍一剪 托起幸福
“婆婆,看鏡頭,露出牙齒笑一個!”日前,身穿紅馬甲的志愿者,用鏡頭記錄下一位白發老人的美好瞬間。這是都鎮灣鎮水竹園村“小幸福”行動的一幕。
在都鎮灣鎮,不少空巢老人獨居偏遠山村,除了那張“幾十年不變”的登記照外,都不曾擁有一張生動、清晰的生活照片。
于是,來自各村志愿服務隊的志愿者們,走進老人們家中,用鏡頭定格一張張最美的笑容。截至目前,1000余名老人都有了自己的“幸福照”。
同樣的“小幸福”,也在鴨子口鄉馬連坪村上演。
10月28日,是村里一月一次的“銀絲關愛日”。當天,村里30多位65歲以上的老人全部享受了理發服務。
馬連坪村面積較大,村組分散,自從幾年前村里唯一的一名“流動剃頭匠”去世后,老人們個個都面臨著“理發難”的問題。
為此,該村組建起包含駐村工作隊員、村“兩委”班子成員的“剃頭匠小分隊”,采取“集中剃”與“上門剃”相結合的方式,解決老百姓的“頭”等大事。
山高水美、環境宜居的長陽,也面臨著不少老齡化問題。如何有效提升基層組織服務能力,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米”?
今年6月,該縣立足群眾需求,推廣共同締造5+N“小幸福”行動,充分發動群眾,辦好民生實事,培育共同精神,通過修好一段通戶村路,開展一次下訪活動,組織一次幸福拍照、義務理一次發,開展一次廢舊回收等志愿服務,讓群眾的“微心愿”變成一個個“小幸福”,不斷強化共同締造的幸福感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