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書齋進入廣大田野
秋天了,成熟的事物滿眼皆是。新播下的種子,則只有土地、耕犁和農人知道。
董作賓身穿粗布藍褲、夾克,戴軟邊帽,斜背水壺和相機,手捏小筆記本,瞇眼看著安陽郊區小屯村的一切。
玉米棒子已被摘過,谷穗低垂。白楊樹葉子的正反面,在北風里時明時暗地翻飛,嘩嘩啦啦作響。洹河,在附近彎曲出一個巨大弓形。董作賓想到中原最南端故鄉的景象,那一條白河在獨山下也彎曲出巨大弓形,把南陽盆地里的才子與傳奇,箭一樣射向遠方。南陽與安陽,風物大抵上神通形似。但此刻,遠處,太行山用一縷淡煙般的輪廓提醒他,此地是中原最北端了。再向北,就是莊子《秋水》記載的燕國少年學習走路姿勢、不得不匍匐離開的邯鄲城。再向北,就是那一座盛大城闕,在“薊”“漁陽”“范陽”“幽州”“燕京”“大都”“京都”“北京”“北平”等等名稱間流變、切換。一次流變與切換,就是一次烽火與離亂。
這一天,1928年10月13日,上午。董作賓明白,自己即將成為掀開中國現代考古學封面的第一人,用洛陽鏟與鶴嘴鋤這兩只手,掀開黃土。北宋歐陽修、曾鞏創立的“金石學”,隨之畫上句號。是年,董作賓三十三歲,帶領七位同仁,擺脫書齋里二手性的收集與把玩,推門而出,進入廣大現場,首度以“田野調查”這種現代考古形式,追問殷商時代的存在和甲骨文字的真實性。
身穿長衫的好友、南陽同鄉、河南省教育廳官員郭寶鈞,低聲提醒:“作賓,可以開始了吧?”董作賓如夢初醒般拍拍頭,笑了,用中原土語大聲對眾人說:“老少爺們,弟兄們,受累了,拜托大家了!咱們開始發掘吧,晚上請大家喝酒啊!”十一個勞工在學者指導下,開始小心翼翼發掘。周圍拉出一條警戒線,十三個荷槍實彈的士兵站在那里。一大群看熱鬧的男女老少在議論:“挖寶了,這些人發大財了,還用兵守著哩!”“咱這里,寶地啊……”“斷了多少人的財路呀。”“外鄉人和咱們搶財呢!”“聽那個頭頭說話,像咱本鄉人,斯斯文文的……”
在持續十七天的第一期發掘中,小屯村田野,敞開懷抱了三千年的秘密,像母親說出壓在心頭的累累往事,松出一口氣,化作安陽城上空的日色與風聲。甲骨、彩陶、青銅箭鏃、玉器……次第出土,證明這一帶就是商代都城遺址亦即殷墟。在一堆甲骨里,發現一副人體骨架。董作賓走過去端詳,判斷:“大約是守護甲骨的人,像檔案館館員一樣?”指示助手:“先別打擾他睡覺,埋回去,做一個標記。”助手笑了。一鍬又一鍬黃土,為中國早期的一個檔案館館員,重新蓋上被褥與長夜。
三個月前,中山大學副教授董作賓,回南陽度暑假,照顧病重的母親。八月十二日,收到在廣州籌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傅斯年發來的電報:“望速去安陽實地觀察甲骨景況,再做決斷。”遂騎馬到開封,換乘汽車抵達安陽,進入安陽中學亦即歐陽修所寫的晝錦堂,拜見友人、安陽中學校長張天驥。兩人來到小屯村,在河邊田野隨意一走一踢,就露出龜甲和牛骨殘片,其上有筆畫清晰或模糊。挖掘“龍骨”亦即甲骨的人群,隨處可見,時時有沖突場面發生,刀棍相向。看見衣裝與氣度不尋常的董作賓,他們警覺、試探:“收龍骨嗎?價錢好商量啊!”
那天晚上,一陌生男子,來到董作賓和張天驥吃飯的餐館,拿出一片龜甲:“先生看看,這么大,有字哩!”董作賓接過來。甲骨上的紋理膚淺紊亂。他笑了:“您的手勁兒,得再練一練啊。”陌生男子紅了臉,撓頭:“遇見高人了,露丑了。一個法國人,一個日本人,常年住在安陽城,收了不少俺這些龍骨呢。”董作賓給他讓座、斟酒:“記著啊兄弟,這不是龍骨,是甲骨……”張天驥后來問:“咋看出來那甲骨文是假的?”董作賓答:“老祖先的筆畫,有情感在焉,大小參差,牡牝相銜。好多甲骨文,今人雖暫時認不出,仍能感受到其中的美,拙樸有力,畫一樣啊……”
董作賓在安陽向傅斯年發電報:“甲骨未窮盡。遲一日發掘即有遲一日之損失。當速做決斷。”隨后去街頭巷尾古董店里探尋,購甲骨數十片。與張天驥各騎一驢出城,去五十里外的萬佛溝,勘察慘遭破壞的石窟群。日本文物商人看中哪一佛頭,就指使當地人把它砸下來,一佛頭的工錢是一百銀圓,半年辰光,佛頭被洗劫一空。董作賓撫摸那些空虛的佛肩,嘆息。佛頭缺失后的凹處,積累一層土、一汪水,長出小草,試圖組成綠佛頭……
傅斯年很快給董作賓回電,言明已獲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支持,請董作賓離開中山大學、加入歷史語言研究所,聘其為殷墟考察第一期負責人,并匯來一筆經費。董作賓通過恩師張中孚,與當地政府接洽,贏得支持。從河南大學請來若干師生加盟調查,以壯聲勢。安陽街頭貼出“保護文物”的公告。于是,有了十月十三日小屯村田野大致平靜有序的局面。若干人賊眉鼠眼,在警戒線邊窺望動靜,發牢騷:“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了,是不是?!”董作賓走上前,一一敬煙、解釋:“國家立法保護了,地下古物都歸國家了,不歸個人,俺們也不是為自己發財,是為國家做事。要不,咋會有士兵來守護呢?”他不抽煙。前一日,在安陽城囑咐助手買幾條香煙備著:“香煙一敬一接之間,就不會有傷面子的事情發生,這是中原的人情風俗。”
多年后,傅斯年問:“彥堂兄,1928年,我這個剛開張的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為何力主您去安陽帶隊發掘,知道嗎?”董作賓搖頭。傅斯年用雙手衡量著自己腰圍的雄闊度,笑了:“一群秀才,走出書齋去田野里與強盜搶寶貝,是破天荒的新鮮事!如何能行啊?兄是中原人,家鄉事情再煩難,也能乾坤在握、開啟新局。”董作賓恍然大悟:“孟真兄啊,比我小一歲,那一年也不過三十二歲吧,少奸巨猾啊……”傅斯年哈哈大笑,然后笑聲戛然而止:“其實,你我皆笨拙,正適宜走學問這寂寞長途,容不得狡猾。當年,胡適先生啟發我脫離政界,正出于對學生性情之了解。彥堂兄比我更笨拙,也就更杰出啊。然而,做學問,如何能與時代脫得了干系?我輩南渡復北歸,完全像一場夢啊……”董作賓一時不知如何回應,搓熱雙手,去握傅斯年右手。這一只在五四運動中挺在最前頭、舉到最高處的手,有些涼。
自劃時代的1928年10月13日,到里程碑般的1937年6月19日,九年間,在小屯村,歷史語言研究所共開展十五期殷墟考察,大致在每年春秋。李濟、梁思永等從海外歸來的學者,相繼加盟并領銜。其中,董作賓為第一、五、七、九期負責人,第二、三、四、六期參與人,第十一、十三、十五期監督人,從廣州、北京或南京,屢屢奔赴這片田野。特別是1931年的第五期,恰逢九一八事變爆發,蔡元培親書“風雨如晦雞鳴不已”八個大字,派人自北平送至小屯村挖掘現場以示激勵。董作賓大聲念誦罷,停頓良久,低聲言語:“家國艱虞,我輩唯有自強不息,無論戰場、田野與書桌……”眾人繼續揮動洛陽鏟與鶴嘴鋤,似揮動刀戈,雪恥復仇。那一張紙八個字,董作賓攜帶終生,就一路處于風雨雞鳴,就只能成為大地般厚德載物的君子。
從小屯村共獲得一萬三千零四十七片甲骨文,涉及三千余字,至20世紀40年代,已辨認出其中一千余字,拼圖般呈現出早期中國的新面目、新聲息。以此為基礎,1945年春,在長江邊的四川李莊鎮,董作賓完成描敘殷商變遷的《殷歷譜》,將中國信史向遠古推進二百七十三年,為抗戰勝利在望,獻上一個學者的禮物。但也付出代價:田野冷飯造成嚴重胃病,血壓起落不定;腰腿關節時時作痛,妻子熊海平用藥酒搽涂緩解;四十歲就滿口牙齒脫落,對一副假牙說出的話語自我質疑,遂有了口頭禪:“對不對呢?再想想,再做判斷不遲……”
回到1928年10月13日,小屯村。結束了第一天工作,全體工作人員在田野合影留念。勞工們蹲于第一排,手持長桿的洛陽鏟;學者們站第二排,長衫、西服或夾克;士兵們持槍挺立兩側。起風了,吹散頭發,掀起衣角。一棵大白楊樹作為背景。董作賓眼睛細長,笑起來像閉著,遠眺這片田野的過往和未來。“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嘆黍離之愍周兮,悲麥秀于殷墟。”……在無名氏《詩經》、曹操《苦寒行》、向秀《思舊賦》的次第吟誦中,殷商、曹魏、后趙、冉魏、前燕、東魏和北齊,一一閃現復疊印,以不同土色,加深安陽的狂喜與哀傷。董作賓在照片中瞻望復思量,大約不會看見我,一個平淡無奇的同鄉后生。
新世紀初,某年夏,我來安陽,在那七個朝代之上,看見中國漢字博物館、殷墟遺址公園,游客如云。也似乎看見新月派詩人、考古學家陳夢家,在20世紀50年代的一個黃昏,走進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小屯村考古工作站,門房師傅遞來一封他妻子、北京大學教授、翻譯家趙蘿蕤的信。他急忙打開,站在一叢紫藤下默默讀完,把那些熱烈的話,在臉上貼了一貼。信中附帶幾頁惠特曼《草葉集》的新譯稿,陳夢家嗓音發顫地念誦:
我歌唱自己,我歌唱飽含熱情、脈搏和力量的廣闊生活,心情愉快,支持那些神圣法則指導下形成的、最自由的行動……
當代安陽游客,大都不知道陳夢家、趙蘿蕤、惠特曼,一概飽含熱情、心情愉快。他們像我一樣盯著殷墟內的人工池塘,其中,用青石板鋪成的巨大龜甲,刻有董作賓以甲骨文書寫的詩句:“日在林中初入暮,風來水上自成文。”日在復風來,這神圣法則指導下形成的自由景象,讓后人與前賢魂魄相通。
于是,我再次看見1928年10月的那一天。安陽城星辰高懸,董作賓設宴請客。燴菜、灌腸、道口燒雞、血糕、扁粉菜……擺滿桌面。董作賓一一敬酒,酒量小,一口一口淺酌,額頭滲出細密汗珠,臉色醉紅。郭寶均站起來替酒:“俺是他哥,應該替他一替。”董作賓摟了摟郭寶均的腰,仿佛兩個南陽少年,摟腰走在獨山下、白河邊。
在旅館,董作賓翻開日記,用毛筆寫下一句很抒情的話:“自今日始,看見不一樣的中國。”
貞人,在中國文章源頭處
刻刀的形態,是一尾魚、一頭老虎或毫無裝飾的三棱狀,玉雕或銅鑄。
手捏玉刻刀或銅刻刀,一群古人,俯首于龜甲或牛骨,先刻下占卜時間、占卜人名字(即“敘辭”),再刻下向神秘上蒼咨詢的事體(即“命辭”),置于火焰灼烤,待吉兇跡象漸次浮現:縱向裂紋如春日細雨,吉;橫向裂紋如溝壑深淵,兇。接著,他們把這些預言刻在裂紋處(即“占辭”),送給君王將相審視。一個充滿未知性和畏懼心的時代,需通過占卜以決斷的事件,涵蓋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征伐、出行、捕獵、宰殺、營建、會晤、婚配、生殖、祭天、求雨、樂舞、種植、豐歉、疾患……無事不卜,無日不占,烏龜與牛所需數量之巨大,可想而知。安陽城外,甲骨遺存之浩瀚也就順理成章。
占卜者在不安中等待著,讓時間對某一占辭,予以確認或否定。門外,池塘中養滿烏龜。相信這種長壽、緩慢、隱忍的靈物,能夠揭示命運與未知。隔壁倉房里堆滿牛骨,隱隱散發腥臭氣。牛,與田野勞作密切關聯,最懂得人的重負與歡悲?
半日、一日、多日,乃至數月經年后,關于一次占卜的靈驗與否,終于有了一個結論,刻在相應敘辭、命辭與占辭的旁邊或背面,就是“驗辭”。若靈驗,驗辭就刻得巨大,且涂以紅色,像現代書刊中的套紅印刷,張揚成就感,這也說明殷商已有最早的“筆”“墨”,筆乃樹枝或草莖,墨水由朱砂研磨而得。若占辭不靈驗,驗辭就刻得微小,顯出占卜者的愧色和幽默感。比如,某一驗辭,記錄兩輛車在占卜后出行途中發生相撞事件,一輛車的車轅折斷,這“車”字就刻得破碎,另一“車”字則刻得完整結實。必須真實生動地記錄一切光榮與失敗,連商王武丁親自占卜失靈,驗辭亦詳加記載、毫不掩飾。且看一份“天氣預報”,記錄“商王外出田獵是否遇到大雨”這一占卜應驗與否的全過程——
中日至,昃不雨。食日,至中,日不雨。
自旦至,食日,不雨。
弜田,其遘,大雨。
“商王外出下午有沒有雨?上午會不會有雨?占卜結論是全天都沒有雨。狩獵時卻遇到大雨。”一篇寫在甲骨上的文章,起承轉合間,雨中商王的失敗感鮮明浮現。正是這些早期預言家與記敘者,奠定中國書寫的基本倫理:“修辭立其誠”“言之無文行之不遠”。辭者,心之所表也。文者,紋理也。辭與文,以龜甲牛骨為源頭,潺湲復澎湃,匯就千秋萬古的漢語江河。安陽城外,甲骨組成一個個深坑,就是最初的檔案館、圖書館、文獻資料室,儲藏早期中國的痛疾與狂歡。
董作賓將甲骨文字條分縷析,縫綴成章。書桌外,窗外,城墻、江河與曠野間,民國在離亂中劇變,外寇蠢蠢欲動復咄咄逼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相繼在廣州柏廬、北平北海公園、南京雞鳴寺、昆明龍頭村、四川李莊鎮之間,遷徙復遷徙。在不安的時代里,如何安頓自我和遠方?一個難題。董作賓及其同仁,做出“與龜甲牛骨間的古中國日夜唔對”這一回答。放大鏡像望遠鏡,跨朝越代,辨認每一條紋理中的秘密,為一個民族厘清來路,方能定神聚魂。
“貞”,這一個字,在視野中反復出現。同仁討論,猜測它大約是地名或一種官職。董作賓的口頭禪又冒出來:“對不對呢?再做判斷不遲……”他瞇著眼睛觀察,發現這“貞”字的線條,就是“卜”與龜背形象“貝”的聯結!翻讀《周易》《論語》等等源頭性經典,追尋這一字眼的早期意義。“元亨利貞。”“貞者,事之干也。”“貞固足以干事。”“貞者,正也。”“君子貞而不諒。”……“貞”,一個美好端正的字眼,如樹干般挺立于大地。他推斷:“貞”,就是占卜!甚至買來烏龜,取下甲骨,摹仿古人刻出紋理,復于火上灼烤,聽到它發出“卜”字的清脆聲。大叫一聲,喊來隔壁的傅斯年、李濟、梁思永:“聽啊!聽到‘卜’字的讀音了吧?就是這燒出來的聲音啊!我的老天爺啊,祖先們是這樣發明讀音的啊……”傅斯年、李濟、梁思永愣愣看著董作賓的激動神態,對望一眼,哈哈大笑或呵呵微笑。從此,“我的老天爺啊”,成為研究所同仁表達強烈情感的常用語。這一中原民間的感嘆句、祈禱詞,意義類似英文中的“My God”。
一日,傅斯年對李濟感嘆:“安陽啊,小屯啊,太讓人驚喜!午門檔案整理那一組,進展慢,很失望。”李濟擦燃一根火柴,問:“為什么失望?”傅斯年把自己坦克一般在李濟面前開來開去:“沒什么重大發現。”李濟瞪著眼睛吼道:“什么叫作重大發現?難道您盼望在檔案中找出清兵沒有入關的證據嗎?!”傅斯年一愣,停下“坦克”,大笑不止。李濟深吸一口香煙,才幽幽緩緩笑起來。
董作賓令人心懷期待。“老天爺,有什么新發現?”傅斯年時常大喊一聲,驀然出現。董作賓從紛亂書籍和拓片中抬頭,將新判斷道出,復遲疑:“對不對呢?再想想……”某日,他突然一個激靈:“貞”字之前綴,那不斷變化的詞,或持續一個階段沒有變化的詞,應是占卜者名字!可命名為“貞人”。中國考古學乃至現代漢語詞典,因董作賓而出現這一新名詞,指代漢民族早期那些占卜者、巫、詩人、作家。這些貞人,董作賓辨認出一百二十八人:“賓”“殻”“爭”“亙”“古”“品”“永”“韋”“內”“允”“共”“師”“子”“午”“出”“行”“何”“彭”“歷”“黃”……同一片甲骨,若多位貞人并列,彼此年齡差不會超過五十年。由此可推導出殷商自盤庚至紂王之間的代際劃分!這一重大發現,使董作賓進入“甲骨四堂”之巨擘地位。時在一九三一年,三十六歲。郭沫若自日本發來電報祝賀:貞人之說,“遂頓鑿破鴻蒙”。
漢字的光,士子之心的光,讓一個古老國度被照亮、看見、愛,擺脫黯淡與絕望。
所謂“甲骨四堂”,指四位表字含“堂”的學者。彥堂董作賓,以“區其時代”立功。其他三堂,業績亦彪炳史冊:雪堂羅振玉,“導夫先路”,在文物販子隱瞞甲骨來源之情勢下,出巨資雇一英俊小生,與文物販子及其家人密切交往,終獲得“安陽小屯村”這一地名,使董作賓們有了奔赴田野的方向;觀堂王國維,“繼以考史”,在龜甲紋理間闡幽發微,與古代史相對照印證,推斷其為殷商時期卜辭;鼎堂郭沫若,“發其辭例”,藉甲骨文透視商代社會世相變遷。“四人固已極一時之盛”,嘉興人、歷史學家唐蘭如此贊美。“今山川效靈,三千年一泄其密,且適我之生,所以謀流傳而悠遠之,我之責也。”羅振玉如此自敘,成為中國現代學人的共同心聲。
“甲骨四堂”之前,京城有一奇人,乃甲骨文最早發現者:王懿榮,系金石學家、國子監祭酒。
1899年,某日,王懿榮有疾,請一老中醫上門號脈觀舌,藥方上有“龍骨”赫然入目。好奇。遣仆人去藥店買回所有未搗碎的龍骨,見骨頭上布滿紋理,完全不同于既往所見青銅器銘文,遂傾盡家財,自藥鋪、藥材販子和文物販子那里,收購千余片龍骨。繼而窮盡想象力和辨別力,最先認出“日”“月”“天”“雨”等等象形字,接著認出一個大人背著小孩的“保”字,人在樹下乘涼的“休”字,長鼻大耳、四腿粗壯的“象”字,右手拿著獵物耳朵的“取”字,手執牛尾慶祝豐收的“舞”字……王懿榮淚水滂沱,認定:這并非什么龍骨,乃倉頡創造的最早文字“甲骨文”,導致雨粟鬼哭,成為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行書、楷書這一系列字體的源頭,奔流至今,化血入心。八國聯軍進北京,王懿榮將甲骨交付知己、小說家劉鶚,轉身帶兵迎敵,死于城門下。劉鶚不負重托,將王懿榮所藏甲骨及研究成果,以《鐵云藏龜》為書名出版,屬第一部甲骨文研究著作。
以甲骨文入書法,董作賓是先行者。20世紀30年代,其墨跡風行坊間,上門求字者多多。當下文物拍賣會,偶爾驚鴻一現,落款一概是“南陽彥堂”。比如,“東邊日出西邊雨,一鳥不鳴山更幽。白下門東春已老,今來風雨又維舟。”前三句,集自劉禹錫、王安石詩篇,最后一句自作,三人洽和為一、興慨不二,實因漢語的美感貫通古今。董作賓以甲骨文寫過元代馮尊師名句:“南山赤鳳,北海烏龜,堅志用心求得。”鳳與龜,以及其他種種意象,因形而生意,托象而含情,使漢人擁有了情感對應物,不至于陷入孤窮失語之境地。五四新文化運動中,曾有廢除漢字、走拉丁化文字道路之設想,“以圖擺脫歷史重負,重塑民族命運”。甲骨文恰好在此一時期出現,大約感知人間有異,遂以勁拔紋理啟示子孫:好源頭,永遠支持而不會斷絕中下游的長河與大海。
在研讀和臨摹甲骨文的過程中,“武丁逐鹿”情節,屢屢浮現于董作賓眼前:“王其往逐鹿,獲?”“丁亥卜,王:我其逐鹿,獲?允獲十。”“壬午卜:王其逐在萬鹿,獲?允獲五。”……這一個優美“鹿”字充滿歡躍感,畫一般,毫無辨認難度。他對妻子熊海平感嘆:“那武丁,多么愛逐鹿啊——逐鹿,逐鹿,自古中原多艱難,回不去了……”熊海平抬頭,看丈夫臉色黯淡,遂軟語寬解:“別忘了,自古中原出圣賢呢,有圣賢書在,心就能回去。”
武丁追逐的對象很廣泛,鹿之外,還有異性、貝殼、珠玉、云霞等等一切珍奇絢爛事物。豕,豬也,成為武丁的追逐對象并不持久。大約因豕奔跑速度慢,外形美感不足,占有難度小,不足以彰顯王者之氣。但董作賓最愛臨摹某一版“武丁逐豕”,那一塊牛胛骨的骨臼、骨面、骨背三處,完整記載了一次逐豕事件。一九四六年秋,自四川李莊歸南京,董作賓即赴芝加哥大學任客座教授,與兩年前來校任教的陳夢家相逢,共同講授中國古文字學。一九四八年受聘于臺灣大學。一年后,才發現還鄉路途斷絕,家山唯有夢中見。創辦《大陸雜志》。他曾經以朱砂拓“武丁逐豕”骨版,作為雜志第八卷第六期的封面,紅綠交加似中原盛夏。
熱愛這牛胛骨上的豕亦即豬,董作賓反復臨摹。抬頭,隔一道海峽,恍惚看見盛產黃牛和漢磚陶豬的故鄉。
(選自2023年第1期《長江文藝》)
原刊責編" 何子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