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眾矚目的2023年全國兩會,在圓滿完成各項議程后勝利閉幕。兩會期間,從事茶產業、來自涉茶領域的代表委員,對茶產業發展從多方面建言獻策,給出了內容豐富的提案議案,這也是這些代表委員參政議政、履行職責的具體體現。今天,我們就圍繞這些提案議案、建言獻策進行梳理歸納,以便全行業能夠從中受益,推進中國茶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生態、品質是高質量發展的核心
今年全國兩會,代表委員提及最多的一個關鍵詞就是“高質量發展”。過去一年,中國經濟總量攀上新臺階,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21萬億元,何其不易,難能可貴。
2022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黨的二十大廣西代表團討論時殷殷囑托“把六堡茶做大做強”。今年全國兩會,全國人大代表、蒼梧縣六堡鎮黑石山茶廠黨支部書記石濡菲說,希望加大對廣西六堡茶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做大做強做精六堡茶產業。這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產業振興、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區農業農村局植保站站長楊恩蘭說,水城早茶開園時間比全國眾多地區的早茶提前20天左右,是全國首批開采的茶區。在發展早茶產業的過程中,要按照精而強、精而美、精而特的思路,堅持綠色生態,注重茶葉的精深加工,開發新產品,形成優勢單品,不斷積累形成早茶新市場。
全國人大代表、普洱市委副書記、市長王剛在總結普洱茶產業發展時給出的第一個關鍵詞就是“生態有機”。普洱市堅持把第一車間建在茶園,在全國率先實施生態茶園改造,按照“普洱茶十項標準”構建了從茶園到茶杯的全過程有機管理體系。目前,普洱市獲有機認證企業、面積和證書的數量均居全國地級市第一位。通過讓茶園變茶林、綠色變有機,全面提升了普洱茶品質,為茶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一條可借鑒的成功之路。
茶旅融合" 豐富茶區經濟提升茶園效益
近些年,促進農村,尤其是茶區一二三產業融合已經成為推動茶區主導產業提質增效的重要發展策略。全國政協委員、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大灣村黨總支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余靜提出,要加大對老區紅色旅游開發基礎設施的支持力度,探索“山上種茶、家中迎客、紅綠結合”特色發展之路,通過打造精品旅游,以正在創建的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為抓手,利用大灣村富有特色的大別山農耕文化加上革命老區的紅色資源,打造“基地+休閑型”景點,實現茶園變公園,讓更多的旅客有可去、可玩、可留的地方,讓茶旅深度融合發展,帶動農民增收。
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縣默戎鎮牛角山村黨總支書記龍獻文早在十幾年前,就在家鄉探索踐行三次產業融合,并取得豐碩成果。他提出,要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提高產業鏈全要素生產率、全環節效益。這是廣大茶區的特色產業、富民產業、健康產業,也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實現途徑。他說,茶產業要從疫情影響下恢復、發展,一定要恢復信心,信心有了,辦法就有了。當下特別要搶抓春茶臨市機會,舉辦好茶文旅活動,從供給、促消費雙側發力。
文化賦能" 充分利用好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入“世遺”
中國茶文化悠久燦爛,是提升文化自信的寶貴遺產。2022年11月,“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深深鼓舞了廣大茶行業從業者。
龍獻文說,應該充分發揮世界非遺賦能中國茶產業作用。一是從小培養尚茶風氣,二是提高中華茶文化在重要外事、國外使領館等活動的參與度。全國政協委員、世界茶文化交流協會永久榮譽會長白水清也表達了同樣的愿望:要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推廣華文教育、中國茶文化,吸引當地華人華僑尤其是華僑新生代投身到“一帶一路”倡議中來。
全國人大代表、“西湖龍井采摘和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樊生華,提出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仍需不斷推進,讓傳承人通過手藝過上更好的生活,這對于引導更多人從事非遺傳承工作具有積極的意義。他建議,政府加大力度幫助恢復手工制茶技藝。比如,提供更多制茶技藝學習的場地以培養更多技藝專門人才、茶文化愛好者。
出口提升" 要從扶持力度、制度設計上改革
目前,中國茶園面積占全球茶園面積的60%、產量占全球茶葉產量的50%,但中國茶葉出口只占全球茶葉出口總量的20%。茶葉出口明顯是中國茶的短板弱項。
如何補短板?首先是從國內加強出口的扶持力度。石濡菲就提出,要加大對六堡茶出口的政策支持力度。如在東盟博覽會開設六堡茶等中國茶專場博覽會,提升六堡茶及其文化的品牌影響力。這無疑說出了眾多茶區的心聲。
如何強弱項?全國政協委員、浙江省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浙江省委會主委葉正波建議,建立中國出口茶葉拍賣交易機制,從制度設計基礎上促強中國茶葉出口。“目前我國出口茶葉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經營管理體制問題。”葉正波分析,一方面,1998年我國出口茶葉放開統一經營后,沿用落后的分散、直接、簡單的對手交易,致使我國企業為爭取訂單多頭報價、相互低價,國際談判能力明顯下降;另一方面,由于低價競銷和缺乏實物標準樣等質量管控機制,造成出口茶葉質量水平參差不齊,國際形象下降,也加劇了國內茶葉產能過剩問題。
“我認為改革我國茶葉出口經營管理體制的時機已經成熟,應借鑒國際通行做法,實行出口茶葉拍賣交易機制。從國際經驗來看,拍賣交易方式有利于避免國內企業無序競爭,有效解決貿易摩擦,抵制貿易壁壘。”葉正波還表示,“從根本上來說,這些改革措施是為了扭轉我國出口茶葉在國際市場中20多年來的被動局面,利于提升核心競爭力,維護茶產業長遠利益。”
人才培養" 為茶產業育根鑄魂
茶產業是個勞動密集型行業,又是個亟需大量人才的行業。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武夷星茶業有限公司董事長何一心就茶產業人才問題提出了詳盡的建言。
何一心說,核心是要留住“人才”。首先,要增強行業凝聚力,持續推進行業基礎人才培養。要加強校企聯動,創新職教融合發展的思路,要統籌構建全新的農業基礎人才評價體系,要在行業協會層面形成榮譽機制,充分調動復合人才的產業歸屬感,有“人”才有產業發展的基礎。其次,要注入人才培育新動能。要針對茶產業數字化建設項目給予持續性政策扶持,從數字化團隊人才培養的周期給予綜合設計;要鼓勵高校和非農領域跨界支持茶行業人才成長,讓成熟的智能化科研力量向茶業傾斜。他說,人才是茶產業振興的不竭動力,要讓更多知識青年、學術精英的“最強大腦”在基層找到自己的位置,這樣定會為鄉村振興、茶業振興注入強勁動能。
而來自茶區人才培養一線的全國人大代表、信陽農林學院茶學院院長郭桂義,則對茶產業人才培養給出了“方子”——設置本科茶文化專業。目前全國有32所本科院校設置“茶學”專業,屬于自然科學類,以培養技術性人才為主。雖然部分本科院校開設了茶文化相關方向的課程,但不能滿足茶產業日益發展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因此,設置本科茶文化專業是非常急迫而必要的。在談到茶文化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方向時,他表示,茶文化專業主要培養適應茶產業及現代市場需要,具備良好的科學、人文素養,掌握較強的茶學技能、市場營銷管理技能及文化產業推廣技能,并具有一定國際文化交流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