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石濡菲,是一名“80后”茶人,也是一位名副其實的“茶二代”。作為廣西蒼梧縣六堡鎮黑石山茶廠黨支部書記、六堡茶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石濡菲一直關注六堡茶制作技藝的傳承、保護與發展。今年兩會,她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更好地提升六堡茶公眾品牌影響力,構建聯農帶農富農機制,以六堡茶產業發展吸引更多的青年人才返鄉創業,為鄉村振興賦能,把茶鄉建設成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
傳承“指尖”技藝
作為年輕一輩的茶人,石濡菲深知一杯好茶,不僅需要熟練的技藝,還需要熟悉茶葉的風土。每年,石濡菲都會隨母親走訪茶山、走進村村寨寨,了解土質特點,掌握各個節氣的氣溫、濕度規律以及各村寨的制茶技藝。她不斷學習掌握六堡茶種植、管理、采摘、制作、鑒評、包裝、儲存、銷售等程序及傳統工藝,并熟練掌握了六堡茶之外所有制茶流程及技術。在堅持創新融合傳統技藝的基礎上,石濡菲最終成為六堡茶傳統制作技藝的集大成者。
石濡菲用指尖傳承技藝,身體力行把致富的夢想和技能傳播給更多的人。她匠心獨運,守正出新,將六堡茶傳統技藝編輯制作成一套通俗易懂的的培訓教程,并每年結合市場需求,將六堡茶傳統制作技藝悉心傳授給村民,每年固定培訓人數超過300人次,讓傳統六堡茶實現了古樹煥新顏、古茶飄新味、古道闖新路的“三新”目標;同時,她不遺余力地向社會推廣六堡茶所蘊藏的歷史文化,在傳統制茶領域中脫穎而出,成為新一代非遺傳承人群體的杰出代表。
奏響“六堡”新篇
六堡茶,盛產于梧州市蒼梧縣六堡鎮,在這里幾乎每家每戶都種茶制茶。石濡菲是土生土長的六堡鎮人,她童年的記憶里總是彌漫著茶香。
近年來,梧州市的老百姓通過一片片茶葉,不僅錢袋子鼓了起來,生活也過得越來越好。2022年,梧州市年產六堡茶3萬噸,綜合產值約160億元,200多個行政村入股六堡茶產業,受益村民約24萬人,帶動每位茶農平均年增收3000元。
石濡菲不僅是中國制茶能手,還是全國青聯委員。全國勞模、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目前,她所在的茶廠通過聯合茶農、合作社等種植茶園1.2萬畝,年收購茶農茶青超15萬公斤,帶富茶農180多戶,其中80戶為留守婦女,靠茶葉一項為農戶家庭人均增收超1500元。
談到六堡茶的發展,石濡菲表示,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不斷提升,六堡茶定將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茶香遠揚。
共繪鄉村和美“畫卷”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和美,不僅體現在鄉村基本生活條件的提升,也體現在和睦安寧的鄉村精神風貌。
六堡茶產業是廣西特色優勢產業,對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有很強的帶動作用,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產業,也是踐行“一帶一路”倡議、傳承傳播中華文化的有效途徑和重要載體。
石濡菲表示,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她與代表們一起,繼續探討如何做大做強六堡茶產業,助力鄉村振興。此外,她還計劃加大聯農帶農力度,從源頭把好茶葉質量關,做出更多適應市場需要的茶品;加大對年輕制茶師的培訓力度,為六堡茶產業發展儲備更多的年輕優秀人才;做好六堡茶文化宣傳推廣活動,講好六堡茶故事;以茶產業發展吸引更多的人才返鄉創業,促進鄉村振興。
石濡菲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六堡茶的產業發展中,通過融合產業實現人生價值、建功鄉村振興,共繪鄉村和美畫卷。
3月4日、5日,2023年全國兩會在京召開。信陽農林學院茶學院院長、二級教授郭桂義作為新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來到北京,為履行職責,這位“茶教授”帶來了自己的議案、建議,也將為全國8000萬涉茶人員傳遞“茶界心聲”。
與茶結緣 "從“農村娃”到“茶教授”
“小時候,我是個沒喝過茶、連茶樹長啥樣都不知道的‘農村娃’,是高考改變了我!”郭桂義說,“1979年高考,我這個出生于豫北的‘農村娃’被錄取到了安徽農學院(現在的安徽農業大學)茶業系機械制茶專業。”1983年大學畢業后,他被分配到信陽農業學校(現在的信陽農林學院)茶學院任教,從此在“毛尖之都”——信陽市的三尺講臺上開啟了茶學研究與茶文化傳播生涯。
憑著對茶葉的熱愛和嚴謹的教學、科研態度,郭桂義研究成果豐厚:2004年,他主講的《制茶工藝》課程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2020年,他主講的《茶葉審評與檢驗》課程被評為“河南省首批一流本科課程”;先后榮獲“河南省高等教育省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3項、二等獎2項;他還主持制定國家標準《地理標志產品信陽毛尖茶》和供銷合作行業標準《信陽紅茶》。在他的帶領下,信陽農林學院茶學專業成為河南省一流專業,茶學教師團隊為河南省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不忘初心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郭桂義不僅是信陽農林學院茶學院莘莘學子的“郭教授”,也是信陽許多茶農、茶企的“郭教授”。40年來,他用腳步丈量信陽茶區,把論文寫在茶園和制茶車間。走遍信陽市主要產茶縣區、主要產茶鄉鎮和重要的產茶村,對茶區、茶企、茶農進行茶園管理、茶樹品種選擇、制茶等方面技術培訓、現場指導。
2018年,郭桂義擔任河南省茶產業科技特派員服務團團長,立足河南省光山縣、信陽市及南陽市產茶區,圍繞茶產業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開展全產業鏈科技服務,幫助茶農、茶企解決生產實際問題,通過科技的力量促進茶產業快速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40年茶路兢兢業業,榮獲“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國家級技能大師(評茶員)工作室領辦人”“河南省優秀專家”等多項榮譽的郭桂義,始終把論文寫在茶山茶園……
履新盡責 "聚焦人才培養
“這次,我帶來了兩個建議。一是面向全國涉農高校實施鄉村振興人才定向培養,二是在本科專業目錄外設置茶文化專業。”郭桂義說。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為了培養數以萬計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應用型、實用技能型人才,他建議強化涉農專業招生和就業政策支持,推行農科生公費定向培養工作,吸引優質生源報考農科專業,大力提升“三農”人才 待遇,保證其薪酬福利與付出奉獻成正比,為推動鄉村振興培育、輸送更多優秀人才;他建議高等院校設茶文化專業,提升中國茶的國際市場競爭力。
郭桂義表示,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深入信陽革命老區視察,提出“要把革命老區建設得更好,讓老區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殷殷囑托。“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我一定會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履行好代表職責,積極反映老區人民、茶區茶農的關心關切,提出高質量的議案建議,為譜寫‘兩個更好’新篇章貢獻自己的力量。”郭桂義說。
全國人大代表龍獻文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的故事,記者早有耳聞。今年,他再次成功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梳理他的故事,你會發現,龍獻文是個三產融合的“拓荒者”,茶葉增效的“魔術師”。
十幾年前他就開始茶旅融合
今年56歲的龍獻文出生在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古丈縣默戎鎮牛角山村,這個山村曾是個“老、少、邊、窮”的純苗族聚居村。龍獻文還記得小時候住茅棚屋、點煤油燈,那些苦澀的苗歌記錄著過往的生活:“有女莫嫁牛角山,三月米飯三月糠,還有六月無法過,薯藤野菜當主糧。”
“因為挨過窮,知道吃不飽飯的滋味,就更有脫貧的勁頭。”龍獻文身上有一股闖蕩世界、改變命運的“拓荒者”的拼勁。他離家打過工,擺過攤,開過雜貨店,當過包工頭,憑著這股子拼勁,到20世紀80年代末,成為全鎮第一個萬元戶。龍獻文改變個人命運的“拓荒者”形象第一次生成。
龍獻文心里有個念頭:自己富了不算富,帶動鄉親們富起來,才是真本事。于是,1994年,他回到村里當上了村主任,4年后,又被村民們選為村支書。在一場與貧困的攻堅戰中,龍獻文改變牛角山村命運的“拓荒者”形象完成了第二次升華。
龍獻文帶頭成立了村辦企業,利用牛角山海拔800多米、生態良好的荒山開辟茶園,發展林下養殖,又以牛角山的傳統村落來開發苗寨旅游……2008年11月,湘西自治州牛角山生態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掛牌;2009年6月,古丈縣牛角山茶葉專業合作社成立;2010年8月,古丈縣夯吾苗寨旅游公司開門迎客。一條生態綠色有機的全產業鏈日漸成型。
曾讓老百姓陷入千年貧困的大山,如今披上綠油油的茶樹,竟蹚出許多脫貧的路子。這些路子的精髓就在于三次產業融合發展,以茶葉為核心,形成三產融合、增值互促的綠色產業發展生態圈。2020年、2021年牛角山村夯吾苗寨、夯吾戎寨分別接待游客87萬人次、81萬人次,實現營業收入1.3億元、1.2億元,解決固定就業380人。牛角山茶葉基地面積總計10800畝,建成了4600平方米年產1000噸的茶廠,獲產地有機、產品有機雙認證。龍獻文的茶為中心、三產融合致富路走得早、行得穩,在“拓荒者”的腳下,牛角山村大變樣了。
為增加茶農收入而殫精竭慮
2016年,牛角山村全村脫貧了。龍獻文把茶葉增收的目光擴展到更廣闊的世界。
2018年,一個偶然的機會,龍獻文獲悉浙江省安吉縣黃杜村向貧困地區捐贈白茶茶苗,幫助貧困地區脫貧增收。在龍獻文的努力下,“白葉一號”在湖南省落戶到牛角山片區的翁草村、新窩村、夯婁村。現在,古丈“白葉一號”項目己高標準種植完成660畝;龍獻文又在牛角山頂上追加“白葉一號”高標準種植530畝。
龍獻文用“魔術師”一般的眼光和手法,在原有茶產業的基礎上,增加了品種、面積和效益,更擴大了助農增收的服務范圍。這個“魔術”的背后,是龍獻文辛勤的付出。為促使“白葉一號”項目落地湘西,他日夜奔忙:先后4次去浙江安吉市黃杜村洽談供茶苗、供技術合同細節,天天帶著茶葉技術人員到田間地頭、溝梁山坡,為“白葉一號”種植一塊一塊地選址、打樁、畫線,組織村民砍青、挖地、整地,修產業路,又調來種茶能手村民,分散到3個村去種茶……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洞村考察時首次提出精準扶貧重要論述后,龍獻文召集村支“兩委”、村企、黨員干部大會,在村里原來的“村支‘兩委’+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運作模式中,特意加了一條“+建檔立卡貧困戶”。村民、貧困戶以土地、茶園、勞動力、資金等形式入股,通過土地租金、務工工資、盈余分配、二次返利、分紅等方式獲取收益。如果說龍獻文會“魔術”,這“魔術”的力量就來自黨的正確領導、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還有鄉親們的團結奮斗。
如今的牛角山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水、電、路、燈、訓、醫、文、娛等設施全部完善,綠化美化亮化基本覆蓋全村,鄉愁鄉味鄉村美麗如畫。晚上,城里的廣場舞也跳起來了,苗歌也對起來了,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滿滿的。
“牛角山村和我今天的成績,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就是聽黨話,跟黨走!”龍獻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