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4 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西,來到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指出這里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要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要加強文物保護和利用,加強歷史研究和傳承。2021 年4 月,恰逢“ 壯族三月三”活動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到廣西視察,專程到廣西民族博物館觀看壯族織錦技藝、壯族天琴藝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展演并給予高度肯定。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為我們做好廣西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廣西地處祖國南疆,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有壯、漢、瑤、苗、侗等12 個世居民族。長期以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睦相處,團結奮斗,在八桂大地共同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歷史和文化。廣西各民族在與自然和歷史對話的過程中創造出多姿多彩、豐富厚重,具有極高歷史價值、文學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的民族文化,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遺產,一方面是各民族在廣西這片亞熱帶土地上辛勤耕耘的見證,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廣西各民族共建壯美家園的歷史。
為保護各民族共同創造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廣西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截至2022 年6 月,廣西先后有70 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列入國家級代表性項目名錄,有49 位傳承人被認定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有914 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列入自治區級代表性項目名錄,936 位傳承人被認定為自治區級非遺傳承人。
為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遺產保護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及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的有關文件精神,深入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廣西優秀傳統文化,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組織廣西出版傳媒集團的7 家出版社,共同出版了“ 非遺廣西”叢書,分別為以下20 種:《布洛陀——壯族創世史詩》《坡會——苗寨里的年節盛典》《百鳥衣——羽光絢麗的傳奇》《歌圩——壯鄉的歡歌盛會》《壯錦—— 五彩斑斕的智慧結晶》《桂劇——剛柔并濟八桂風》《廣西米粉——舌尖上的纏綿》《廣西文場——山水間流淌的清音》《油茶——敲打出來的爽神湯》《天琴——神秘的天籟》《百家宴——永遠的鄉愁》《獨弦琴——京島海韻》《侗族大歌——多聲部的合鳴》《廣西銅鼓——穿越千年的鼓聲》《藥線點灸——神奇的壯醫療法》《長鼓舞——舞動的鼓點》《侗寨—— 巧奪天工的杰構》《搶花炮——勇者的運動》《廣西陶瓷——火與土交融的藝術》《炮龍節——傳承千年的狂歡》。
叢書中我最鐘愛汪常明教授編著的《廣西陶瓷——火與土交融的藝術 》,可以說這是一本通俗版的“廣西陶瓷史”,是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科普讀物中的精品,我很喜歡它,喜歡它的內容,喜歡它的語言,喜歡它的故事。我一拿到它,瀏覽之后,便愛不釋手,連讀了兩遍,不禁要極力推介。
1 內容豐富,圖文并茂,堪稱廣西陶瓷簡史
1.1 書中知識點豐富,而且正是讀者想要了解的知識點
書的開篇便介紹了陶器的起源,接著告訴讀者,陶器比瓷器的出現早上萬年,瓷器是由陶器發展而來的。作者概略地點出了陶器與瓷器不同之處:首先是燒成溫度不同,陶器燒成溫度一般為700 ℃ ~800 ℃ ,而瓷器的燒成溫度須達到1200 ℃ 以上;兩者燒制的原料也不同,一般的黏土便可制陶,而瓷器需要高嶺土作坯。同時,作者詳細地介紹了中國傳統陶瓷制作工藝的流程:包括選土、淘泥、成型、干燥、修坯、裝飾、裝燒等。作者還告訴讀者如何欣賞陶瓷之美:建議從造型、裝飾、質地、工藝、氣韻五個方面欣賞陶瓷之美,即“型之美”“飾之美”“質之美”“工之美”“韻之美”。
對從事陶瓷研究和技術史研究的同行來說,這本書簡明扼要地介紹了廣西陶瓷史,具有特別的價值。作者從桂林甑皮巖出土的“萬年桂陶”講起,對各個歷史時期的廣西陶瓷作了介紹:在漢代墓葬中出土了大量器型豐富、技藝精湛的陶器。南朝時開始燒造獨特的南方系統的青瓷。隋唐時期陶瓷業得到進一步發展。宋代為適應外銷的需要,廣西陶瓷業蓬勃興起,形成了一北一南(青瓷與青白瓷)兩大瓷系——湘江上游、漓江、洛清江、柳江流域的眾多瓷窯以生產青瓷為主;北流河流域、黔江與郁江匯合處及武思江流域的眾多瓷窯則以生產青白瓷為主。元代廣西陶瓷一度式微。明清時期景德鎮瓷器風靡天下,廣西陶瓷發展緩慢。清代末期廣西陶瓷業開始復蘇。民國以后廣西陶瓷業發展日漸迅速。改革開放后廣西陶瓷開始有了更大的發展,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振興工作開展之后,無論是釉色、瓷器種類、規模,還是裝飾工藝水平,都有了長足進步。汪常明教授切切實實地概括了廣西萬年陶瓷史,言簡意賅。
1.2 突出介紹了廣西陶瓷的很多亮點
該書列舉了很多富有特色的廣西陶瓷,如欽州坭興陶是兩次獲國際大獎的中國四大名陶之一,賀州市平桂區黃田鎮新村是廣西陶瓷第一村,百色市靖西縣的“夾砂陶”是現存寶貴的原始陶瓷活化石,仫佬族的多功能煤砂罐是當地群眾十分喜愛的“神罐”,小江瓷可與景德鎮媲美,北流市陶瓷產品遠銷海外,有“中國陶瓷名城”之美譽。該書讓讀者懂得廣西宋代陶瓷的制作無論在質量上和數量上,還是在科學性和藝術性上都達到了高峰。
該書還介紹了廣西陶瓷的特性:“廣西桂陶形成了‘雙料混煉、骨肉相融、自然素面、窯變出彩、陶刻創作、陶藝造型’等制陶工藝的特點,獨具鮮明的區域特性。”
1.3 插圖精美 畫龍點睛
全書有100 多幅插圖,選圖精當,畫龍點睛:插圖李人帡作品“高鼓花樽”有助于讀者了解廣西陶瓷的歷史和現狀;插圖“武鳴崖洞葬陶器”把各種陶瓷制作的工藝流程交代得十分清楚;插圖“ 平地堆燒法燒制夾砂”陶美輪美奐;插圖“中和窯青白瓷”讓讀者印象深刻;有些插圖很有時代感,如北流和小江的抗戰瓷(插圖嶺峒抗戰瓷)。該書真正做到了圖文并茂。
由于該內容豐富,圖文并茂。使讀者開卷有益,大長見識。
2 文筆優美,功力深厚,通俗有趣
這本書的語言表達不僅講究科學性,而且具有通俗性、趣味性和藝術性,堪稱“ 老少咸宜,雅俗共賞。”
2.1 章節標題,引人入勝
《非遺廣西—— 火與土交融的藝術》不僅書名取得好,而且章節標題可圈可點。我是反對“標題黨”的故弄玄虛,但我欣賞畫龍點睛、生動有趣、表里如一的章節標題。你看這本書的標題多么地有意思:“ 從陶瓷的祖宗說起”“火里生金的工藝”“中國陶瓷之美”“泥土續寫的賀州傳奇”“大巧不工的陶藝之要”“金壇與命壇”“制陶技藝的‘活化石’”“檳榔托與‘氣死蟻’”“深山飛出的金鳳凰”“千年仫佬,百年神罐”“ 手工慢活成大器”“ 坭興陶的開山鼻祖”“萬年桂陶,千年傳奇”“窯變一絕”“文不按古,匠心獨妙”“越州古城的瓷之韻”“小瓷器見證大時代”和“做手藝人,更做守藝人”。無疑,這些章節標題提綱挈領,引人入勝,不僅能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而且點到內容的精妙之處,甚至起到升華的作用。
2.2 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以坭興陶“窯變一絕”為例,作者是這樣描述的:
“坭興陶的窯變乃無釉窯變。其胎體色澤、紋路的變化完全隨器物的燒制自然而成,無須掛釉和上顏料,即可呈現斑斕絢麗的色彩和自然紋理,同樣有著與釉變‘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之妙……此前坭興陶的顏色多為單一的朱紅色或紫紅色,一個窯近千件陶品燒制下來,偶有一件或少數幾件窯變成深綠色或古銅色,窯變率極低,因而窯變也被喻為‘火中求寶,一件難求’。”“坭興陶這種神奇的無釉窯變是怎么產生的呢?究其因,主要是坭興陶陶土天然含有5%~8% 的氧化鐵及少量的氧化鈦,而鐵、鈦在不同的燒成溫度中所得到的化合物顏色不同,導致坯體變色……通過科技攻關,窯變不再聽天由命,使得科學控制燒成溫度和氣氛成為可能,坭興陶窯變的成功率達到了60%以上?!?/p>
作者這種寫法,恰到好處,沒有用“相變”等深奧的物理化學名詞,把非專業的廣大讀者弄得云山霧罩,而是用通俗易懂的科普描述,深入淺出地說出了坭興陶窯變的奧妙。這本書從頭到尾都很平易近人,這對慣于寫學術論文的大學教授而言,實屬不易。
2.3 文筆優美,感情飽滿
作者本科是學化學的,碩士和博士讀的是科技史專業,但他的文筆完全不輸給文科出身的作者。全書妙語俯拾皆是,通篇幾近美文,我也略舉幾例:
“ 如果把陶器比作一位謙謙君子,質樸而內斂,那么瓷器便如一位美人,雍容而華貴……陶器和瓷器存在著本質上的區別,但又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歸根結底,陶器和瓷器都是火與土的交融,瓷器是由陶器發展而來,是陶器的進步與飛躍。所以人們把陶器和瓷器合稱為‘陶瓷’,也就不足為奇了。”
“陶瓷是火與土的結晶,土是根本,火是升華。燒制陶瓷就是火的藝術?!?/p>
“ 讓我們看看。一抔泥土到底須經過怎樣的考驗和歷練,才能求得天人合一之道,謀得火里生金之美?!?/p>
“ 如果在陶瓷藝術展上,您看到有人盯著一件陶瓷作品,不時點頭嘖嘖稱道:‘真是身材美,皮膚也美啊……’這‘皮膚美’指的就是陶瓷的釉色美……中國最好的瓷釉追求的是一種玉質的效果,往往體現為光澤之美、清澈之美、凝厚之美、瑩潤之美,用這種特質的釉來裝飾陶瓷,陶瓷便宛如小家碧玉般溫潤晶瑩、光照動人。”
“ 如今在每一個制陶的手藝人看來,他們揉制的已不僅僅是泥土,更是對腳下這片土地的摯愛,是對這片土地上的子孫萬代的庇護。”
“ 如果說陶器也有自己的語言風格,那么靖西夾砂陶處處散發著一種遠古原始的氣息。它演繹著生命的率真、質樸、渾厚、古拙,簡潔卻不單調,樸素而有溫度。這,正是靖西夾砂陶陶工經年累月為它癡迷并堅持投入身心去制作的原因?!?/p>
作者的文字注入了濃濃的情感,而且非常飽滿,因為作者深愛陶瓷,深愛陶瓷藝人,深愛貢獻精美陶瓷的八桂大地。
3 博古通今,故事精彩,寓知識科學歷史于掌故之中
《廣西陶瓷》這本書讀起來之所以很有興味,很輕松,是因為作者把陶瓷器的知識、燒制陶瓷的科學技術原理、廣西陶瓷起源發展的歷史寓于掌故之中,娓娓道來,引人入勝。
故事一:從陶瓷的“祖宗”說起,講江西萬年縣仙人洞原始陶“天下第一罐”、陶器起源的猜測與設想以及女媧摶土造人的故事。
故事二:“萬年桂陶”的故事。通過對桂林甑皮巖遺址出土的距今12 000 年前的兩塊陶釜殘片的學術爭論,得出“桂林甑皮巖先民創造性地掌握了‘雙料混煉’工藝”,這兩塊殘片“已具備陶器的基本特征和使用功能,算得上是陶器的雛形,也就是‘陶雛器’”的結論。
故事三:宋代“斗茶”之風的興盛,使茶客們對茶具有了更多講究:“斗茶味兮輕醍醐,斗茶香兮薄蘭芷……勝若登仙不可攀,輸若降將無窮恥。”一副茶具便是茶品一比高下的競技場。廣西宋代陶瓷窯場生產的茶壺、茶盞、碾磨器等茶具占了很大比例。廣西嚴關窯等成批生產的厚底兔毫盞和玳瑁盞,就是“斗茶”刺激的結果。
故事四:講述桂林永福窯燒造瓷腰鼓的源頭、發展、興盛以及瓷腰鼓對當地習俗乃至少數民族木鼓形制的影響。
故事五:賀州桂嶺鎮非遺傳承人全家久刻苦學藝、拜神祭窯、潛心研發、不落窠臼,走“大巧不工,原始古樸”之路,盤活興德村陶業的故事。
故事六:賀州“金壇”(二次葬盛放骨骸的明器)與“命壇”(男女婚配符合命盤的見證)的故事。
故事七:“守藝人”劉承杰堅持保護、傳承靖西壯族夾砂陶制作技藝的動人故事。
故事八:北流人傳承千年燒制陶瓷工藝,在新時代發揚光大,走向世界的故事。
故事九:仫佬族“三堆煤砂陶”的誕生和煤砂“神罐”走紅、走俏的故事。
故事十:坭興陶千年底蘊、新時代百花齊放、數百家企業興業、上萬人從業發揚的故事。
故事十一:浦北小江瓷與景德鎮陶瓷的淵源及“北有景德鎮,南有小江瓷”的故事。
......故事里有人、有物、有歷史,故事里有技術、有生活、有精神,精彩的故事串起了這本書,也使得這本書更有神采。
為什么汪常明教授能做得這么好?一是他對廣西陶瓷研究很專業,很執著,十年如一日,努力深耕,厚積薄發。二是他的田野調查非常深入,幾乎走遍了廣西古陶瓷遺址,訪問了各地的陶瓷工匠、大師以及企業家,和他們交朋友,有感情,有溫度,對陶瓷制作工藝流程和代表性器物了如指掌,如數家珍。三是他編寫這本書時態度很認真,肯付出,我知道他修改了多次,終成精品,可以說是科普著作的范本之一。
總之這本書很成功。祝賀汪教授,祝賀廣西科技出版社。同時也感謝出版社的領導、責任編輯、美術編輯和書籍設計人員對這本好書的付出。
[責任編輯 黃祖賓 楊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