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卯驚蟄春夜,央視節目《典籍里的中國》正在熱播,主持人撒貝寧對話“茶圣”陸羽,帶領觀眾一起走進陸羽與茶的傳奇故事,感悟其一生撰著、修訂《茶經》的熱忱與堅定。我們當代茶人自然不能錯過這個機會,在電視機前、在裊裊茶香中,跟隨節目一同品讀回味茶學經典。
唐代,陸羽撰寫了中國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此書雖然只有7000多字,卻系統總結了唐代及其以前有關茶的知識與經驗,生動具體地描述了茶的生產、品飲、貿易,深化和提高了飲茶的美學和文化價值。
《茶經》共三卷十章,展示了一個琳瑯滿目的茶的世界。其內容包括:“一之源”,介紹茶樹的起源、茶的性狀、名稱、品質和功效等;“二之具”,介紹各種采茶、制茶的用具;“三之造”,論述茶葉的種類以及采制方法;“四之器”,介紹煮茶、飲茶的器皿,說明各地茶具的優劣、使用規則和器皿對茶湯品質的影響;“五之煮”,介紹煮茶方法和水的品質;“六之飲”,介紹飲茶風俗和飲茶方法;“七之事”,引述古代有關飲茶的故事、藥方等;“八之出”,論述名茶產地和茶葉品質高低;“九之略”,論述在一定條件下怎樣省略茶葉采制工具和飲茶用具;“十之圖”,教人用絹寫《茶經》,再加以懸掛,以便目見而記用。
正如唐代盧仝所言:“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宋人梅堯臣詩云:“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從以上可以看出,陸羽《茶經》堪稱一部茶學的百科全書,也是我國首部權威的茶文化學說著作,標志著中國茶道文化的正式形成。正是這部《茶經》,打開了中國一直塵封的茶文化大門,一時震動了朝野和國外。
陸羽曾寫過一首《六羨歌》,詩曰:“不羨黃金,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登臺,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此詩表明作者不圖高官厚祿,不愛榮華富貴,甘于淡泊,追求灑脫,專心于飲茶藝術和茶學研究,這就是陸羽純粹的內心世界。若無這種胸懷和境界,也許不會有《茶經》的出現??梢?,“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不是一句大話空話,讓經典永恒,需要用畢生的精力和心血來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