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杯好茶,萬事新昌。對于事茶人士來說,新昌大佛龍井如雷貫耳。浙江省新昌縣委、縣政府經過近30年的持續宣傳推廣,在浙江龍井三大原產地保護區域中,大佛龍井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僅次于西湖龍井。
每年的4月中上旬,全國各地的茶人如約相聚在中國名茶之鄉——浙江新昌,品茶香、論茶事、會茶友,新昌的茶文化節已經成為全國茶人交流合作、共議茶事的平臺。即使在新冠疫情較為嚴重的2022年也沒有停歇,通過“云上”向全國茶界宣傳新昌茶產業的發展變化。
又是一年新茶飄香時,一年一度的新昌大佛龍井茶文化節連續舉辦了17屆,疫情后的第17屆新昌大佛龍井茶文化節于4月12日舉行,筆者借參加茶文化節的機會,走進新昌縣了解2023年大佛龍井春茶市場情況和近年來新昌縣茶產業發生的變化。
氣溫持續走低
春茶減產
據新昌縣名茶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陳霞介紹,新昌大佛龍井的品種多是烏牛早和龍井43號,2月下旬就有少量烏牛早品種上市,比去年提前了一周左右。立春過后氣溫持續走低,茶芽生長較緩,但因2023年有一個閏二月,因此今年春茶采摘期從2月下旬持續到5月上旬立夏才結束,氣溫雖低,但延長了春茶的采摘期。
進入3月,按照往年氣溫情況,應是逐漸轉暖,大佛龍井進入春茶采摘旺季。而今年烏牛早品種剛剛進入采摘期,迎來的卻是持續低溫,再加上受2月下旬霜凍影響,早期茶芽生長緩慢,部分山區茶樹剛剛萌發的茶芽受霜凍影響,導致今年前期高檔茶產量減少。此外,受去年夏天干旱影響,今年茶芽外形整體看上去顯得瘦弱。
高檔春茶供不應求
減產不減收
筆者在全國最大的龍井茶交易市場——新昌“中國茶市”了解到,由于高檔大佛龍井產量的減少,再加上受三年疫情后消費釋放的影響,前期高檔春茶的市場需求量呈現了供不應求趨勢,尤其是龍井43號品種最受歡迎。據中國茶市統計,高檔龍井茶價格上漲20%~30%,中檔龍井茶價格上漲10%~15%,低檔龍井茶價格上漲5%~10%。盡管春茶產量減少,但由于單價上漲和采摘期延長,茶農的春茶收入并沒有受到影響,反而比去年增長10%左右。
來自中國茶市的最新統計數字顯示,截至4月30日,中國茶市交易總量5437噸,比去年同期下降3.49%,交易總額38.475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5.49%。
“茶產業大腦”
讓新昌茶“飛”了起來
筆者自2000年以來,多次走進新昌縣,見證了新昌茶產業的起步、發展。相隔5年后,當作者再次走進新昌,發現新昌茶產業在科技領域發生了巨大變化。
在羅坑山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茶葉數字化自動生產線正在如火如荼地加工春茶。公司負責人介紹說,這條數字化自動生產線由茶葉攤青機、炒制機等組成,信息直接接入縣內茶葉大數據平臺、茶葉數字駕駛艙,實現茶葉智能化監管,有效提升了茶葉產量和質量。這僅是新昌縣委、縣政府推動數字興茶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新昌縣依托省財政廳省級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示范建設縣等項目建設,投資近4億元,持續深化數字賦能茶產業,構建茶苗培育、茶園管理、茶葉加工、茶葉流通及相關產業一體化數字精準管理與管控體系、技術形成智能化生產管理體系,以及“浙農碼”“三色碼”質量追溯和誠信評價體系,加快茶產業轉型升級與高質量發展。
“茶產業大腦”是什么?筆者在新建成的“尋茶記·生活館”里的大型顯示屏上看到,“茶產業大腦”是新昌縣政府為聚焦茶葉種植、加工、物流等茶產業標準化和集中化監測管理而建立的互聯網集成系統,從產業監管、產業服務、品牌建設、智慧茶企四大場景出發,構建了產業總覽、茶葉加工、茶葉流通和能力中心等涉及茶葉全產業鏈的8張圖,通過八大能力指數精準挖掘與分析全縣茶葉種植、生產、加工、流通等全鏈條數據,實現政府對茶產業的全程監管、預警和決策,切實解決茶農、茶企、茶商和政府治理的痛點和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茶產業大腦”還集成了20多個惠民服務模塊,為茶農、茶企、茶商提供生產指導、市場交易、金融支持、政策兌付等一站式服務。如“新昌茶衛士”應用場景,能自動識別上傳圖片中的茶葉病蟲,并經過數據的歸集、處理和分析,給出精準、科學的防治方案,同時能聯結防治服務公司完成防治,為農業主管部門開展技術指導和統防統治提供數據支撐。
新昌縣農業農村局相關領導介紹說,“茶產業大腦”的建設,重構了新昌縣茶產業的生產組織模式、交易管理模式、政務管理模式和精準服務模式,大大方便了政府部門對新昌茶產業的服務與管理,為新昌茶產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