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般是用來聽的,也有通過書本進行閱讀的……站在人多得像沙丁魚罐頭般的古街上“看”故事,卻是人生的頭一遭。
今年正月,在位于資江河畔一個名叫白馬寺的千年古鎮上,一個箱臺接著一個箱臺、一臺比一臺更為精彩的彩妝故事會輪番推陳出新,硬是把數萬名觀眾看得吆喝喧天、熱血上涌,遲遲不愿離開。
正月十五傍晚,只見白馬寺鎮麻石鋪就的古街兩邊人頭攢動、鑼鼓喧天、彩旗飄飄、電子屏幕霓虹閃爍、連排的機器炮車響聲震天……走在故事會隊伍前頭的是炭火流星開道,七八個彪形大漢將燃得紅彤彤的炭火裝進兩頭用小鐵鏈連接的兩個鋼絲網球里,雙手像玩三節棍似的在空中飛揮。一會兒兩邊擺、一會兒空中飛,一會兒成“一”字、一會兒變“星星”,一會兒是“流螢”、一會兒像“大雁”……緊接著是古鎮所屬的上元街出黃龍、下元街耍白龍,上元街舞蚌殼、下元街玩蝦子,上元街推《孫悟空》、下元街現《如來佛》,上元街出《座山雕》、下元街演《楊子榮》……整個故事會巡游,上下兩街基本上是你問我答、你來我往、你出題我接招、你布陣我解圍、你亮“奇”我現“驚”、你飆“險”我藏“巧”……用一個“比”字貫穿始終!既比知識、比文化、比科學,又比技藝、比細節、比經典,還比智慧、比團結、比勇敢,更比人氣、比數量、比質量,最終比出輸贏、比出精彩、比出血性!
自古被譽為“龍燈故事會之鄉”的白馬寺街道社區書記劉月蘭女士介紹:這次正月古鎮故事會,所屬上元街與下元街共比出故事308臺、出龍169條、蝦子蚌殼彩龍船68只(條),參加表演的群眾演員年紀最大的78歲、最小的僅4歲。觀眾突破15萬人,創歷史之最。
一
資江,又名資水,全長六百多公里。從廣西十萬大山發源后一路北流,途經資源、邵陽、新化、安化、桃江、益陽等地,先后分三次注入洞庭湖。一次是從益陽的甘溪港注入一部分,第二次是從湘陰縣白馬寺鎮邊的黃家河注入一部分,第三次是從白馬寺鎮轉向,自西向東流淌五公里左右,在臨泚(資)口鎮與湘江匯合后,才戀戀不舍地全部流入洞庭湖。明嘉靖《湘陰縣志》記載,當時湘陰全縣(含現在的汨羅市與屈原區)沿江沿湖共有十八個古市(場),白馬寺古市是其中商業與文化最為繁華熱鬧的古市之一,與相鄰的臨泚口一起,被稱為南洞庭湖邊的小南京與小漢口。白馬寺鎮古稱曬網洲,系漁民及過往的船家與排客們停船、曬網、打尖、等風的地方。后茅棚、葦屋、板倉日增,漸成街市。提起白馬寺的來歷,民俗與地理專家汪鵬先生確稱與屈原及杜甫兩位名人相關。
三閭大夫屈原被貶逐于洞庭湖之陽,終日長嗟短嘆、行吟澤畔,躑躅湘資二水之間,賦《離騷》《天問》……據《楚南水道考》:“屈原乘白驥渡江于此,今名白馬市。”唐大歷四年間,詩圣杜甫為避戰亂,棄官從巴蜀出三峽入洞庭進資江,至屈原乘白驥渡江處憑吊,留下《登白馬潭》詩:“水生春纜沒,日出野船開……莫道新知要,南征且未回。”白馬渡、白馬潭、白馬廟一直系白馬寺鎮古老的地名。唐憲宗元和年間,人們為紀念屈原和杜甫,在曬網洲建“白馬寺”,以記其事。
資江入洞庭湖流域一直為楚國重地。《楚辭章注》有載:“楚人信巫鬼,重祭祀。”在楚地,男子曰覡、女子曰巫。楚地父老鄉親們認為,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都與人類存在著某種神秘的關系,尤為敬畏與崇尚。加之水鄉澤國,自古災難頻仍。史書有載:1949年前的洞庭湖水鄉,平均1.2年便會發生一次大的水災。每逢災荒,為祈求上蒼與神祇消災紓難,從正月開始,每月的初五、初十、十五,或重大節氣與節日,父老鄉親們便會請巫師將長相嬌好的童男童女裝扮成掌管五谷六畜的諸神,以及龍鳳圖騰,用門板或木箱扎好,抬去江邊水口、集市村陌進行神游拜祭,祈求風調雨順、人壽年豐。加之還有二月初二龍抬頭跪香、五月初五為紀念屈原的龍舟競渡、八月十五放河燈、土地神壽慶等祭祀活動的展開,于是便有了古鎮故事會的雛形。
在楚人們有些根深蒂固的認知中,一直堅持認為神仙也好樂!久而久之,抬著的神祇在前面走,后面緊跟的便是一臺接著一臺的戲曲與神話故事……用鄉親們的話說便是:祭祀祭祀,既要娛神也要娛人哩。當然,在水口湖畔、街中巷口,兩路或多路祭祀隊伍相遇,誰立東邊,誰走上風,誰的故事扎得多、扎得好,等等,又激發了融于楚人血脈之中有關“楚人喜高蹈,遇事爭輸贏”的血性。如此這般,正月里來“比”故事便遂成古鎮一景,千年不衰!
白馬寺古鎮演繹的故事會,又稱扎故事、抬故事、故事柜、彩妝故事,也稱龍燈故事會。他們以民間歷史故事或現代故事中的典型人物、事件、畫面為鏡頭,配以相應的字幕作說明,利用人物與道具的完美結合,組成一臺臺精彩絕倫的故事;配以會旗、彩旗、牌匾、彩燈、油筒、電子屏,以及樂隊、炭火流星、威風鑼鼓;還以玩龍舞獅、彈蝦子扇蚌殼、扭彩龍船、踩高蹺等進行輔助性演出。然后以古鎮的上元街與下元街為單位,進行一來一往的故事對壘,突出一個“比”字來呈現活動的精彩。將一個個鮮活的故事與人物,深深地鑲嵌在觀眾心中。
現年83歲的古鎮民俗專家陳治國老人介紹:白馬寺古鎮故事會的特點概括起來有六個字:驚、奇、險、巧、美、樂。它是一項融表演、彩繪、戲曲,文學、文化、文明,歷史、天文、地理,還有民俗、民情、現實等為一體的大型群眾性傳統民俗活動,也是一項扎在鐵架上的舞臺藝術。陳嗲還說,此項活動最大的亮點是十分的接地氣,也能最大限度地激發父老鄉親們早已融于血脈之中的團結、拼搏、創新、實干,不甘人后、力爭上游,吃得苦、耐得煩、霸得蠻的楚人血性!
據悉,白馬寺古鎮故事會源于東漢、盛于明清,代代傳承,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二
資江河畔自古便有“臨泚口的船,白馬寺的會”一說。還傳,臨泚口人為劃龍船,叫出的口號是:寧荒一年田,不輸一年船!白馬寺人應和的則是:船到白馬廟,順風都拋錨!前一句意思比較好理解,后一句表述的意思是說,白馬寺這個地方商業繁榮,手工業發達,耍龍、舞蝦、扇蚌殼、踩高蹺、辦故事會等搞得好,好看好呷好玩好樂的項目多……船筏師傅們途經白馬寺古鎮,即便遇到順風順水,也要拋錨停下來,玩玩看看樂樂再走!
每年冬至過后,白馬寺鎮所屬上元街與下元街的鄉親們就開始為新年正月將要舉行的故事會做準備了。觀會時,我曾收藏了一份白馬寺鎮下元街龍燈故事會會長彭輝先生的“2023年正月故事會計劃書”復印件。打印紙足足有52頁。內分規模、制作、經費、人員、器材、安保、后勤等26個大項、152個小項。大到要花費多少錢、錢從哪里來,裝多少臺故事、扎多少條龍和多少只蝦子,需多少人參會、人從哪里來……小到近二百多位小朋友綁站在三至四米多高的箱臺鐵架上,從準備入場到演出結束,前后四五個小時,需上廁所怎么辦、凍了怎么辦、餓了怎么辦,以及捐款及花費的明細公布欄,張貼何處、用什么顏色、紙用多大、需備份多少等等。
故事會的扎故事確是一項高空技藝,其主要流程是:先選出有膽量、扮相好,且具有一定表演與高空應急能力的童男童女,將其裝扮成各種戲劇人物形象,利用力學平衡原理,上下疊起或左右分立,綁站在底部連著正方形彩箱的鐵桿或鋼管上,再由幾個壯漢抬著,或箱子底部裝上輪子推著沿街表演。過往歲月里,白馬寺古鎮的故事會大都是將門板釘在兩條木板凳上,由八個壯漢抬著表演。近幾年才改用裝有輪子的彩箱,慢慢地向前推進。上元街故事會籌備負責人姚正輝先生深有感觸說,承辦大型故事會,最難的莫過于怎樣安裝與焊接幾十、上百臺(副)箱子與架子了!一個故事會的臺架高度一般都要三至五米,有的甚至更高;每個上面要站立三四人,多時要站10人左右,既要符合力學原理,還不能過于粗糙,美觀實用是基礎;最主要的是要求絕對的安全可靠。為了高質量地完成此項任務,上元街集中了全街二十多位鐵匠、焊匠、木匠、篾匠,還請來了好幾位物理、化學、美術師傅與老師,先是試著用篾條、木架做,后改用鐵條、鋼管做……最后又將做成成品的三角形、丫字形、四方形、菱形、多邊形的箱子與架子反復進行試驗性地掰扯、踩踏、搖晃……直至全部安全滿意為止。最后,單是燒壞、焊壞、踩壞、壓壞的各種鋼架、鐵架、木架、竹架等就堆滿了一間近百平方米的倉庫。
故事會的服裝來源于戲劇又不同于戲劇……既要貼身、整齊、美觀,還需收束、集錦、藏巧等等。去年立冬前,下元街故事會籌備組為提升與確保高空舞臺的服裝質量,經四處尋訪與打聽,得知河南省許昌市有個叫霍莊的地方是全國戲劇服裝生產的重要基地。那里各種戲劇服裝應有盡有,還物美價廉。得知消息后的當晚11點,彭輝會長便帶著兩位服裝師傅、兩位司機開車連夜前往。第二天到達目的地,定好戲服、簽好合同、下好訂單,為了節省差旅成本,他們一行又連夜趕回。待回到白馬寺鎮時,已是第二天凌晨四點多了。
上元街二居民點90歲的陳娭毑,聽說位于益陽齊家河娘屋里的幾個弟弟,近幾年用竹子編制的龍頭制作得非常精美,二話沒說就吵著要親自前往。老人歲數大,一身病痛,無法乘坐車船,其要求很是讓子孫們為難。雖然晚輩們都表示愿意代表前往,老人卻擔心小的們不懂禮數,壞了恭請龍頭的規矩。后來,老人硬是說服子孫輩們用躺椅扎了一副竹轎將老人抬到了益陽。老人轎至,一次便請回了20副大小各異、制作十分靈動與精美的竹編龍頭。
當初冬的陽光照在全程用麻石鋪就的古街上,大伙見陳娭毑的竹轎領頭,后面緊跟著一臺裝滿了龍頭的農用車,“突突、突突”地緩緩駛進街區……古鎮街民幾乎傾街出迎。一位街民還破例燃起了一小串鞭炮……
胡曙光原系白馬寺鎮下元街篾業社居民。十多年前從部隊復員后在縣城自然資源局工作,父母兄弟及侄子輩們或退休或招工等全部都在縣城居住。去年秋天聽說下元街要與上元街重比故事,熱血沸騰,全家男女老少23人全部參與!16歲兒子參演《薛仁貴征西》,是第一臺故事;7歲女兒參演《穆桂英掛帥》,緊隨其后;哥哥耍龍,侄兒弓蝦子,自己搞聯絡,叔叔舞流星,父親則從工具箱里重抽竹刀編蝦子!
現年72歲的胡嗲曾任下元街篾業社社長,江湖人稱湘濱第一篾刀!去年臘月一個月,胡嗲在胡娭毑的后勤保障下,以三天編一只竹蝦子的速度,一個月編織了整整10只竹蝦子!胡嗲編的竹蝦子,一只寬80厘米、長6米多。只只嚴絲合縫、活靈活現、彈勁十足的大蝦子,任舞者怎么在地上打滾、怎樣起彈弓、怎樣轉圓圈、怎樣蝦子戲蚌殼等,就是不松、不折、不散……提及胡家老少皆兵、人人參與,胡嗲說,他的目的就是要讓胡家的子子孫孫們不忘傳統、不忘故鄉、不忘鄉愁、不忘傳承、不忘血性!
三
臘月臨近,又至白馬寺古鎮的上元街與下元街互下“戰書”的時候了。雙方都一致信奉:故事會既要比故事又要新產生故事,不比便沒勁,不比便不是白馬寺人!
臘月初一正午,只見下元街在兩街接合部的會所里,陸續推出了立在裝有轱轆的鋼架上、周邊系有紅綢、直徑足有一米的十二面戰鼓!不一會兒,“咚咚幾個咚——咚咚幾個咚”的催鼓聲便響徹云霄。緊接著一臺故事便推向街心,名曰《姜太公把釣》,以示愿者上鉤。鼓手們個個頭扎紅巾,身穿白色武打服,邊敲邊吼,一路向上元街開去。沿街鄉親們也是傾街而出,爭看熱鬧。
約莫半個時辰,待下元街的鼓手們推著戰鼓返回會所門口,上元街的街首也響起了“咚咚幾個咚——咚咚幾個咚”的催鼓聲……他們也是十二面戰鼓,唯有鼓手們皆一律著黃色武打服。上元街回應的故事是《楊袞公修書》。楊袞公系古裝戲中楊家將兄弟的爺爺。修書傳達的意思非常明確,那便是:接招迎戰!
至于說到服飾著裝,白馬寺古鎮兩街自古便有約定:無論是耍龍、劃龍船,還是出會等,上元街統一為黃色、下元街則統一著白色,上元街舞蚌殼、下元街便玩蝦子……古所約定,互不相違!
待雙方確定“開比”,他們便會約定在新年的正月初九、十一、十三、十五,分四天進行比試!為什么逢單必戰?鄉村民俗文化建設專家陳俊錚先生說這是祖先歷來定下的規矩,還道,單戰雙休正好,中間留有改進、準備與休息的時間,目的還是讓雙方都能將各自的故事演繹得更加精彩與完美。
“比”故事開始:一方出《十二寡婦征西》,對方就回《十三個和尚保唐》;一方出《哪吒鬧海》,對方定回《托塔天王》;一方出《許仕林拜塔》,對方回《白素貞下凡》。如踩高蹺,一方出三米,對方則出四米……反正要比對方踩得高、踩得好,才算贏;又如耍龍,一方玩“五龍捧圣”,對方回“九龍戲珠”;還有,你舞蝦子“起彈弓”,我則扇起蚌殼“戲魚蝦”……你爭我比、你比我斗!辛苦的是玩故事會的會員,快樂的是兩邊打吆喝、跳起來鼓干勁的觀眾!往往是上下元街雙方比拼得越激越,故事味就越濃、越精彩、越好看,也越激動人心。
千年古鎮雖以地理位置予以區分,但長期的生產生活、婚喪嫁娶,上元街的女兒嫁到了下元街當媳婦,下元街的兒子成了上元街的上門女婿等情況比比皆是。但只要雙方開始比故事,就是至親,也會各為其街互相保密、互爭輸贏……以至于一個正月乃至半年,同在一個屋檐下的一家人,還會因立場不同、觀點有異、傾向相左而相互置氣不講話的……古鎮有位姓謝的鎮干部,家在上元街,老婆卻是下元街的。那是還未禁鞭炮的一年,下元街故事會贏了,老婆一高興,不但放光了家里儲存的全部鞭炮,還向勝利的下元街故事會隊伍拋撒完了家中所有的糍粑!
正月里古鎮兩街不但比故事,有時還比謀略。街民們每次提及,總是笑翻許多路人。故事的題目叫《瞞天過海》,前年下元街全力以赴準備了整整80臺故事。他們擔心上元街如果知道了,便會超常準備迎戰……下元街故事會召集人劉老大早知上元街開炸油餅攤的陳友嗲常以“消息靈通人士”自居,便尋思著開始有針對性的行動。一天早上,劉老大做行色匆匆狀來到油餅攤買油餅,買好油餅又故做匆忙狀找錢,左掏右掏當中,有意將一張皺皺巴巴、顏色與紙幣相近、寫有下元街“新年置辦40臺故事會”的計劃書紙條,遺落在陳友嗲的油餅攤下。打掃衛生時,陳友嗲撿到紙條如獲至寶,攤子都來不及收,便一路小跑將情報送到了上元街故事會的會所。結果上元街以此為據,當年只準備了45臺故事會來迎戰下元街……正月后,當劉老大再來油餅攤買油餅時,陳友嗲不但斷然拒絕,還將夾油餅的火鉗將炸好的油餅敲得飛起,大罵劉老大是白馬寺的“奸細”與“蔣干”!聽此,食客們大都笑得當場“噴餅”……
也就是劉老大施用計謀的這一年,下元街不但贏了故事會,還“贏”到了一條街巷。原來,白馬寺鎮玩故事會時,所屬上元街與下元街的劃分素以古街中部的龍船碼頭為界。中間有條只有十幾戶人家,名叫聚賢街的巷子。它既不屬上元街,也不屬下元街,屬“中立區”。在這之前,兩街為了擴大地盤,抑或是為擴大影響,都曾來“拉”過聚賢街“入伙”。聚賢街的街民們多年不為所動,只到后面才集體放話:明年正月里的故事會誰贏了,我們就集體申請加入哪條街!
正月十五,當夜里10點多鐘故事會結束,下元街又推出十二面戰鼓,將“咚咚幾個嗆——咚咚幾個嗆”的得勝鼓點敲得滿街的麻石都有些顫抖的時候,聚賢街的街民們便舉著彩旗,集體加入了下元街慶祝勝利的游行隊伍。
白馬寺古鎮故事會的內容大多取材于鄉親們耳熟能詳的傳統戲劇和主流文學作品的精彩片段,如《西游記》《水滸傳》《三國演義》,以及《白蛇傳》《劉海砍樵》《楊家將》;也有取材于現代經典戲劇的,如《紅燈記》《智取威武山》《林海雪原》等等。大多是通過典型化的造型故事,勸誡世人明事理、行正道、辨忠奸善惡、知禮義廉恥……過往歲月,能上私塾的父老鄉親們有限,故事會還有學文化、長見識、受教育等功能。頗具較強的文學性、文藝性、競技性、娛樂性、教化性,極大地豐富了當地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春天來了,白馬寺古鎮故事會成員、熱心的“擁躉”代表,還有焦志勇、楊昆等鎮領導又聚在一起,他們將對原故事會的劇目與內容等進行一系列的改進與增補。如為宣傳勤政,上元街出《于成龍》、下元街推《陳廷敬》;為宣傳反腐倡廉,上元街演《包公斬子》、下元街出《海瑞罷官》。
為宣傳家鄉,上元街出演左宗棠收復新疆的《抬棺出征》,下元街則上演宣傳郭嵩燾的《出使西洋》;為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上元街推出抗洪英雄《高建成》,下元街則力演共和國第九號烈士陳毅安的《無字家書》……
資水汩汩,古寺巍巍。故事常新,傳承不絕。
(選自2023年第4期《湖南文學》)
原刊責編 胡汀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