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傳紅
人類正試圖拋開對尼安德特人的成見,從貶低殖民國家與當地文化的歷史桎梏中解放。
現代人類已滅絕的最近緣的親屬——尼安德特人,前不久又成為關注的焦點。研究人員在西伯利亞一個洞穴中的發現令人興奮。按尼安德特人的標準來看,此處洞穴堪稱“豪宅”。迄今為止持續11年之久的發掘工作,共出土石器9萬件、骨骼碎片30萬件。
將近半年前,尼安德特人也“火”過一把。因在“關于已滅絕人類基因組和人類進化的發現”方面做出貢獻,瑞典生物學家、進化遺傳學家斯萬特·帕博,一人獨享了2022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當時有評論點出了一個奇怪的事實:研究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組獲得了諾貝爾獎,而研究現代人類這個物種的卻沒有。
從解剖學角度來看,現代人類的祖先,也就是智人,是從非洲走出來的,時間大概在距今30萬年以前。曾經,至少在4萬年前,還有其他可以被稱為“人類”的存在,主要是生活在歐洲及亞洲部分地區的尼安德特人和生活在亞洲的丹尼索瓦人。但是,他們卻在不知不覺間消失了,智人成了唯一的人類。這當中究竟發生了什么?
富有傳奇色彩的尼安德特人(Neandertal)因1856年首次在德國尼安德河谷被發掘出來而得名。這種大約在3萬年前滅絕的古人類,一度被認為是人和類人猿之間的過渡生物。在科學家乃至大眾的想象中,他們是步履蹣跚、頭腦遲鈍的“穴居人”,一種更像野獸的“土著”,甚或就是被聰明睿智的現代人類取代的進化失敗者。
然而,隨著研究的深入,尼安德特人不如智人的觀點正在改變。近年來的考古發現表明,尼安德特人會控制火,會制造和使用由多種材料制成的復合工具,會根據環境的不同相應地調整狩獵策略,還會制作裝飾品、創作藝術作品,甚至舉行儀式性的葬禮。這意味著,尼安德特人很可能擁有和現代人一樣的象征性思維。
對尼安德特人的一項改寫人類進化史的研究成果出現在2010年。帕博完成了對一個已經死亡了數萬年的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組測序。結果證明,凡是其祖先類群是在非洲以外的地區進化發展的人類,身上都攜帶著少許尼安德特人的基因——占其基因組的1%~4%。
進一步的研究推測,離開非洲的古人類,很有可能在中東地區遇到了當地的尼安德特人,兩個人種雜合后其基因彼此稀釋。而且可以確認,許多現代人都攜帶著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DNA,現代歐洲人體內甚至有4%的DNA來自尼安德特人。不過,尼安德特人究竟是如何滅絕的仍存在著許多謎團。智人DNA中很多獨特的區域,科學家在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身上找不到,而此類區域的一些基因可用于建立人類大腦中的神經連接。
歷史的演變就像螺旋,不停地循環往復。可在最早發現尼安德特人遺址的所在地,也是?20?世紀種族主義溫床的德國,興起了某種承認尼安德特人身份的運動,甚至打出了“我是尼安德特人”的標語。似乎,以種族歧視眼光看待尼安德特人的時代已經逐漸過去。人類正試圖拋開對尼安德特人的成見,從貶低殖民國家與當地文化的歷史桎梏中解放,這也是某些人終于愿意擁抱和接納這個多元社會的最佳證據。
但愿真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