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慕秋
經過整個冬天的靜默與蟄伏,欣欣向榮的春天終于帶來了人聲鼎沸,仿佛一只巨大的蛹,漸漸蘇醒,即將破繭成蝶。
清明時節,只要陪同母親回南潯祭祖,必然會去含山“軋蠶花”。
所謂“軋蠶花”,其實就是蠶花廟會,茅盾在他的散文《香市》里所描寫的就是這種蠶花廟會,它作為民俗文化,傳承的是“祈蠶嬉春”。杭嘉湖地帶的蠶農們祈求蠶神保佑蠶花大熟,又借神嬉春,進行民間狂歡,已經綿延了千余年。而南潯區善璉鎮內的含山,自古以來都被視為杭嘉湖蠶鄉的“蠶花圣地”。1993年含山“軋蠶花”活動正式命名為“含山蠶花節”,1996年成功舉辦了湖州含山蠶花節國際旅游活動。此后這些年,“含山蠶花節”已然成為盛大的民俗旅游節日,不僅是江南,也是中國最大的蠶神祭祀節日。
走進人山人海的含山景區,春意盎然的綠色山林間,粉紅嬌艷的桃花擠滿枝頭。身著節日盛裝的蠶娘們頭戴精美蠶花,由景區前門魚貫而入,跟隨著數一數,一共24人。“24”這個數字也是頗具深意呀,她們代表的是24個節氣,寓意“蠶花廿四分”,雙倍好收成。這支隊伍中還有抬手和吹打樂人,他們抬著裝滿雞、魚、蠶繭、絲綢、蠶花、24只蠶花笪等吉祥物的祭品箱,一路吹吹打打,攀爬到山頂上的蠶花殿,在蠶花娘娘像前開始祭蠶神,莊嚴地上香,虔誠地跪拜、讀祭文……
蠶花殿旁邊還有一座為紀念湖筆鼻祖蒙恬而建的含山塔,從塔內拾級而上,憑欄俯瞰,可見山下大片大片的油菜花明媚閃耀。而另一邊,蠶花節的歌舞還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游客絡繹不絕,歡笑聲與歌樂聲此起彼伏。
經過整個冬天的靜默與蟄伏,欣欣向榮的春天終于帶來了人聲鼎沸,仿佛一只巨大的蛹,漸漸蘇醒,即將破繭成蝶。
下山途中,遇見路邊擺攤兒的老奶奶,她的小竹籃里裝滿了五顏六色的手工蠶花。這種蠶花是一種用紙或絹剪扎而成的彩花,形如月季或玉蘭。可以插在鬢角,也可以戴在發髻上。簪戴蠶花成了蠶婦們的特殊印記。清代朱恒曾在《武原竹枝詞》寫道:“小年朝過便焚香,禮拜觀音渡海航。剪得紙花雙鬢插,滿頭春色壓蠶娘。”
挑兩朵大紅色蠶花,和母親一人戴上一朵,眼前的春光仿若又多了兩抹俏麗。
來到山腳下,走進街邊一家茶館歇腳,要上兩碗清明期間必不可少的熏豆茶。熏豆茶是一道以熏豆為主料,輔以胡蘿卜干、橘子皮、白芝麻、桂花等一同沖泡而成的茶飲。小時候就愛極熏豆和胡蘿卜干,冬春季節去舅媽家就盼那一口,舅媽總給我加很多料,沖入沸水,熏豆和胡蘿卜干都舒展膨脹開,半玻璃杯的料吶。我急吼吼喝完水,仰起頭拍拍玻璃杯底,一大口熏豆蹦進嘴里“咯吱咯吱”綻放著。偶爾,我還會幫表姐烘熏豆,剝好的青毛豆煮到半熟,平攤在鐵絲網篩上,底下放炭火爐,烘一陣就得手動翻一翻。烘到一半,我們總忍不住偷吃,自然免不了舅媽的一頓數落。
如今,逛完熱鬧非凡的蠶花節,再喝盡這碗香噴噴的熏豆茶,瞬間找回兒時的滿足感。母親喝干茶水,把碗里的熏豆遞給我:“你吃吧。”
就像孩提時,我總要向她討她杯里的熏豆一樣,頓時笑紅了眼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