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顏士州

一天門
號稱“天下第三十三福地”的閣皂山,系武夷山支脈,綿延百余公里,因其“形如云天樓閣,色如皂”而得名。閣皂山峰巒疊翠,宋詩有“著衣臺上三冬暖,鳴水亭前六月涼”之贊譽。古往今來,它以其山川之秀、景色之奇、古跡之異、藥草之眾使歷代文人墨客涉足而游。
閣皂山與道家淵源甚深,據說是道教靈寶派始祖、漢末著名醫藥家葛玄于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到此結廬定居,潛心布道煉丹,從事采藥行醫四十三年,開創了樟樹藥業之先河。
葛玄字孝先,江蘇句容人,少時曾師從方士左慈習醫道丹術,并博覽經史,酷愛《老子》《莊子》。東漢光和二年,葛玄學有所成,為擇布道煉丹寶地,遨游名山大川,均不理想。建安七年,38 歲的葛玄來到閣皂山,見其“形閣色皂,土良水清”,靈芝百草信手可得,喜為“真仙之宅”而定居。四十三年中,葛玄潛心宣揚靈寶道義,并采制草藥,懸壺濟世。赤烏七年(公元244 年),葛玄在閣皂山“白日飛升”后,被道徒尊為“太極仙翁”,又稱“葛仙翁”。
太上老君姓李,唐代皇帝為顯示李唐是承天命的王朝,并借以削弱已發展起來的佛教勢力,提倡道教。一時,閣皂山因與道教結緣,開始名噪天下。唐高宗儀鳳年間(公元676-679 年),朝廷御賜閣皂山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至兩宋,靈寶道派已趨鼎盛,閣皂山由此與金陵(今南京市)茅山、廣信(今鷹潭市)龍虎山并稱為天下三大名山,時有“學道之士五百人,為屋一千五百間”。南宋宰相周必大在《閣皂山崇真觀記》中亦云:“江湖宮觀,未有盛于此者。”明朝清江知縣秦鋪題詩云:“閣峰縹緲入云端,積雪猶封禮斗壇。山遠地偏游不得,幾回駐馬隔江看。”足見閣皂山景色迷人。

接仙橋

紫陽書院
接仙橋是南面登臨閣皂山的起點,坐落在閣皂山門前。葛玄到閣皂山結廬定居后,常來此橋迎接來山論醫訪道、采藥煉丹的各路“仙人”,該橋由此得名。橋下流水潺潺,四周山深樹密鳥聲幽,身臨其境,心曠神怡。
接仙橋往北偏東百米處,有一座小石牌坊,四柱三空,飛檐翹角、鎏金溢彩,正南上方書“閣皂山”。進入山門,再往東北方向走便到“一天門”。當年朱熹第一次登臨閣皂山講學時,路經這里停轎歇息,見兩旁高山挺拔,中間小徑透幽,且林木蒼茂、怪石崢嶸,驚嘆“此真乃一天門也”,便捐銀建此石坊。穿石坊拾級而上,濃陰夾道,仰望上空,天留一線,故這里又有“一線天”之稱。
一路前行至會仙亭,不遠處,在潭西畔巖石上,只見一臺聳立,六角飛檐,此臺因山谷鳴水得名。史載,鳴水臺始建于公元1072 年前,北宋記有“聞之聲曰鳴水臺”的詞句。臺柱聯曰:“鳴揚萬壑,水擊千巖。”為文天祥撰;另有一聯曰:“水流擊石如飛雷,樹影連山欲化云”,將鳴水臺周圍鬧靜相融的景觀描繪得入木三分。
從鳴水臺沿谷北上,一橋跨峽,葛憩源、九龍泉在此匯集穿越橋孔,直瀉山谷,跌巖擊石,聲若雷鳴,這就是“鳴水橋”。該橋利用山峽自然巖石,鑿石為基,依山筑橋,橋上兩旁置石欄、望柱、柱上雕有蓮花頭。此橋為江西省現存的兩座宋代石拱橋之一,與廬山觀音橋堪稱“姐妹橋”。文天祥任贛州知府時,多次游覽閣皂山,題寫了“鳴水橋”三個行楷相合、清逸飄灑的大字。
拾級而上,便直達崇真宮,其前身為葛玄所建的臥云庵,后經唐、南唐、兩宋皇帝先后赦封。
駱駝峰南麓坐落著道德宮,朱熹曾兩次在此講學,因朱熹別號紫陽,后這里又稱“紫陽書院”。院中有金桂、銀桂、四季桂等,史載為元代所植。桂樹至今枝繁葉茂,每當金秋,樹樹金花銀花競放,濃香撲鼻,故人們又稱這里為“桂苑宮”。院內還有羅漢松、紫玉蘭、紫荊、蠟梅、木芙蓉等藥用和觀賞珍貴草木。四季和風習習,常年蔭郁馨香,身處其境,確有飄然欲仙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