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強慧玲 (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簡稱上海自貿區(Shanghai Pilot Free Trade Zone)是我國著手建立的第一個自由貿易區,它的建立受世界經濟和國內經濟大形勢的雙重影響。一方面,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下,發展中國家在國際分工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因此一些發達國家日漸顯現出了貿易保護主義,關稅保護主義也悄然抬頭,國際貿易的環境不容樂觀。另一方面,隨著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數據要素資源正成為重塑全球經濟的核心資源,傳統的外貿模式已經難以適配外貿的發展,必須探索有利于對外貿易發展的新道路,上海自貿區建設就是對外貿模式的一次新嘗試。
選擇上海自貿區的建立對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影響研究這個題目,是因為上海自貿區的建立是對新型外貿模式的一次探索和創新,它的建設對中國外貿格局的優化和外貿結構的轉型升級起著重要作用,對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有重大影響。而且,上海自貿區作為我國建立的第一個自由貿易區,研究其發展對中國對外貿易的影響有利于找到自貿區在建設過程中的問題,總結其經驗,有利于中國更好地開展其他自貿區的建設。
中國自2001 年12 月11 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中國對外貿易總量在不斷增加,總體呈慢速增長態勢。隨著世界經濟的全球化發展,中國國際貿易也在不斷發展。
從2001 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到2021 年中國進出口總額的變化情況,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入世以來的十幾年間進出口總額呈現增長態勢。但是近年來,少數發達國家為了保護本國產業,不斷增加關稅,提高貿易準入標準,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使得我國產品難以進入,或者喪失競爭優勢。就以中國同美國的進出口與總額為例,據中國統計年鑒統計,2020 年中國同美國進出口總額為58697.97 億美元;2019 年該數據為54156.03 億美元,同比增長8.39%;2018 年中國同美國進出口總額為63351.9 億美元,同比增長8.53%,但是增長率與2017 年相比下降3.77%。可見,中國的對外貿易發展并不會一帆風順,國際貿易形勢依舊險峻。
仔細分析中國對外貿易的構成,我們不難發現,我國進口產品和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分布圖呈現出了不平衡的狀態。進口產品主要集中在高新技術產業,因某些高新技術有技術壁壘呈現出了較高的技術含量。而我國的出口產品主要為初級的加工制造的低級產品,因不涉及技術壁壘技術含量也比較低,主要憑借低成本優勢在國際市場競爭。2020 年商品進口貿易總額為20659.60 億美元,其中高新技術產品進口貿易額為6821.01 億美元,占商品進口貿易總額的33.02%;商品出口貿易總額為25899.50 億美元,其中工業制成品出口貿易總額為24743.20 億美元,工業制成品占出口貿易總額95.54%。由此可見,中國的對外貿易產品結構單一,尤其是高新技術類產品,對國外進口還有很大的依賴。
中國對外貿易已經到了發展的關鍵期,必須創新外貿發展模式,優化對外貿易格局,促進對外貿易結構的轉型升級,擴大開放。
中國對外貿易發展可以細分為各個省份和重要城市的對外貿易發展,局部影響整體,分析各個省份及重要城市的進出口現狀能夠找到對外貿易在區域分布方面的規律及問題,有利于優化對外貿易整體的規劃布局。在2019 年上半年公布了外貿數據的19 個地區中,從進出口總額看,位居前三位的省份是廣東、江蘇和浙江,它們三個省份上半年的進出口總額分別為32806 億元、20729.1 億元、14100 億元;從進出口總額增速來看,2019 年上半年增速排在前三位的是海南、湖南和廣西,增長速度分別為45.6%、40.1%和24.8%,這其中海南和湖南的增速尤為突出。據分析,海南和湖南兩地進出口總額的高速增長和這兩地參與“一帶一路”經濟帶的發展有著緊密的聯系。海南和湖南緊抓機遇,民營企業也在“一帶一路”下獲利,在2019 上半年中,民營企業進出口在中國外貿中占比達到41.7%,超過外商投資企業。在“一帶一路”倡議下高舉和平發展旗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對我國以及沿線國家的對外貿易發展來說,都是擴大對外貿易發展的一次機會。
我國第一個自貿區地點選在上海,一方面是因為上海作為我國的金融中心,有獨一無二的經濟優勢。另一方面也考慮到上海位于長江入海口,腹地廣闊,地理位置優越,作為長江三角洲的核心,它的發展能夠帶動長三角地區甚至整個長江流域的發展。上海自貿區的建立將發揮以小帶大的作用,利用上海自貿區的經濟優勢和政策支持幫助上海成為國際金融和貿易中心,進而提升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促進全國對外貿易的發展。2014 年,也就是上海自貿區建立的第一年,區內進出口的增長速度就高于全國整體進出口的平均速度。根據統計年鑒數據,2020 年中國上海自貿區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為11000 億元,同比增長4.2%;其中出口額為4542 億元,同比增長3.5%。上海自貿區建設有利于提高對外貿易的發展速度,將以區域帶動整體,擴大開放,為中國對外貿易開創新的發展途徑,從而推動中國外貿的整體發展。
近年來,雖然中國對外貿易在不斷發展,但是數量上的增長并沒有帶來對外貿易質量的大幅提高。上海自貿區的建立對貿易的結構進行了升級,刺激了第三產業及服務業的發展,提高了對外貿易的質量。在上海自貿區的進出口商品中,高新技術產品的比重也越來越大。
自上海自貿區建立以來,高新技術產品在商品出口貿易額中所占的比重就不斷提高。實際上,自上海自貿區建立以來,便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和服務貿易,尤其是對服務貿易的發展尤為重視。加快服務貿易的發展有利于促進我國對外貿易結構的轉型升級,改善我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除了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貿易,上海自貿區還大力促進外商直接投資發展,據上海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17 年上海自貿區外商直接投資實際到位金額為70.15 億美元,同比增長13.5%。自貿區接受外商直接投資,將會帶來國外先進的技術和豐富的貿易經驗,提高對外貿易質量。
上海自貿區的建立是中國擴大開放的重要舉措,在區內服務業和金融業的擴大開放都取得了重大成效。至2017 年,新落地服務業項目數累計達2404 個,FT 賬戶共開立7.02 萬個,自貿區內共有95 家企業開展跨國公司外匯資金集中運營管理業務。為深一步擴大開放,主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聯合建立跨國孵化器,開展自貿區的境外投資。建設境外投資服務平臺,為我國企業更好地走出去創造條件,提供服務,增強我國跨國企業的競爭力,擴大了對外開放的水平。
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過程并不是順風順水,由于和其他國家的利益沖突,國際貿易的環境不容樂觀,而上海自貿區內進出口多為免稅貨物,這為中國產品更好地“走出去”提高了競爭優勢。同時,上海自貿區多方面促進了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提高了我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各個國家與中國的經濟往來越來越密切,增加了貿易合作。
另外,中國的對外貿易發展并不成熟,尤其在國際貿易規則和貿易秩序以及應對國際貿易糾紛方面。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有將近一半的中國對外貿易企業在美國接受過反傾銷調查,很多中國企業沒有應對國際貿易糾紛的經驗,只能受損。而上海自貿區在擴大開放的過程中,增加與各個國家的貿易合作,不斷積累經驗。再加上自貿區內對貿易規則體系有明確的要求,與國際接軌,提高了對外貿易的效率。上海自貿區的建設在對外貿易很多方面做出了規范的要求,創新了傳統的外貿模式,優化了對外貿易的環境,提供了更多的對外貿易機會。
在規避貿易風險,上海自貿區要主動與國際接軌,對接國際高標準的貿易制度和規則,提升中國外貿規則的國際化程度。區內企業要強化風險意識,建立全面的風險防范系統和應急系統。在對外貿易活動開始之前進行風險評估,評估風險可能帶來的損失,幫助企業決策。上海自貿區內企業要主動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外貿規則,同時也要加強國際經濟法律法規的學習,增強法律意識,用法律武器維護企業自身的利益。另外,上海自貿區要吸引掌握國際經濟法律法規的人才,建設法律援助服務平臺,為自貿區規避風險提供法律保障。
在規避金融風險方面,上海自貿區要加強對金融風險的防范能力,完善風險防范體系,對金融活動進行風險評估和預測,風險高的金融活動要進行深入調查,有效規避風險。比如,在人民幣市場化的過程中,人民幣的自由兌換,會引起上海自貿區內資金的流動性增大,投資融資活動也會增加。此時,為了防范國外投機資本的套利行為,就要對大規模兌換人民幣的行為進行風險評估,以此來規避風險,保證自貿區內公平公正的貿易環境。另一方面,要加強上海自貿區內的金融監管,對資金的流動進行宏觀把握,微觀調控。學習國際上自由貿易區風險管理的核心,即“反洗錢、反恐怖融資、反逃稅”。由于上海自貿區內與區外和境外存在利率差和匯率差,很容易導致洗錢和逃稅等經濟犯罪行為。自貿區必須加強對資金流動的監管,設立金融監督管理部門,尤其對跨境融資、人民幣兌換等經濟活動要格外重視,資金的來源、流向以及最終的目的地都要加以監督。
另外,隨著上海自貿區內金融投資活動的日漸增加,傳統的監管模式可能難以應對。可以利用信息化技術對金融活動進行監管,設立信息監管部門,分類統計金融數據,然后利用大數據分析對投資活動的目的進行判斷,以此來規避金融風險。
上海自貿區是我國擴大開放的重要舉措,也是我國建立的第一個自由貿易區。在中國,上海自貿區并沒有可以借鑒的經驗,再加上自貿區內對外貿易活動頻繁且復雜,相對于西方一些發達國家來說,我國進入世貿組織較晚,國際貿易規則和法律法規體系的建設遠不及西方國家。這就要求上海自貿區必須擁有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來保障自貿區內良好的貿易環境。要想外貿法律法規與國際接軌,首先我們要了解其他國家的國際貿易法規,掌握其他國家對進出口貿易的特殊要求和限制,才能避開因不了解貿易法規帶來的風險,避免對外貿易處于被動地位。也要完善立法體系,國際貿易在不斷地發展變化,國際貿易法律法規也在不斷更改完善,我們在了解其他國家國際貿易法律法規的同時,也要與時俱進,推進立法工作。比如在上海自貿區內可以增設法律服務綜合平臺,或者利用工會的保障作用,尋找外貿法律法規的不足之處,搜集自貿區內對于立法的需求,人大代表進行調查然后進行草案的起草工作,最后通過人民代表大會進行決議。加強外貿工作立法是對原有外貿法律體系的完善,是上海自貿區法律建設最為關鍵的一步。
法律的約束作用依賴于司法的公平公正,只有保障司法體系的規范才能在上海自貿區內營造良好的司法環境。一方面要對審判工作進行創新,使審判工作符合上海自貿區案件專業性強以及過程復雜的特點。引入國際金融投資、海關等國際貿易領域的專家擔任陪審員,確保上海自貿區案件司法審判的公平性、專業性以及高效性。另一方面,對涉及國外法律的案件,要對接國際法律法規的要求。積極行使涉外司法管轄權,既要尊重國際法律,也要運用法律維護中國外貿主體的利益。另外,司法領域要創新解決糾紛的途徑,建設訴訟、仲裁、調解等多元化的糾紛解決機制,為糾紛主體提供更多解決問題的選擇,保證司法的多元化、便捷化。
上海自貿區的建立是我國擴大開放的重要舉措,是對國際貿易發展模式的一次探索和創新,它的建立對中國對外貿易有著重要影響。它發揮了以小帶大的作用,擴大了對外貿易規模和對外開放的水平,加速了對外貿易的增長,推動了中國外貿行業的整體發展。上海自貿區也提高了對外貿易的質量,第三產業在對外貿易中所占比重上升,服務貿易也在不斷發展,促進了對外貿易結構的轉型升級。上海自貿區建設提高了我國對外貿易的規范程度,減少了貿易摩擦,優化了對外貿易的環境,增加了我國與其他國家的貿易機會。除了上述影響之外,上海自貿區的建立還提高了我國對外貿易的便捷化程度,實行“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放寬市場準入限制,為企業減負,提高對外貿易便捷化,深入推動中國國際貿易的發展。同時創新海關監管模式,提高通關效率,加強現代航運建設,提高貨物周轉率,這些舉措都提高了中國對外貿易的效率。總而言之,上海自貿區建設促進了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進一步擴大了對外開放的領域。
相關鏈接
對外貿易亦稱“國外貿易”或“進出口貿易”,是指一個國家(地區)與另一個國家(地區)之間的商品和勞務的交換。這種貿易由進口和出口兩個部分組成。對運進商品或勞務的國家(地區)來說,就是進口;對運出商品或勞務的國家(地區)來說,就是出口。這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就開始產生和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發展更加迅速。其性質和作用由不同的社會制度所決定。2022 年上半年,中國對外貿易較快增長。貨物進出口達19.8 萬億元,同比增長9.4%,進口、出口分別增長4.8%、13.2%。